

摘 要:近幾年來,我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發展較快,特別是與互聯網金融較為密切的互聯網支付和移動支付發展迅速,已經成為我國支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在促進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同時,也對商業銀行多項中間業務收入和信用中介角色產生一定沖擊,對其監管也有待進一步規范。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第三方支付;銀行業務;影響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07-0062-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7.13
一、第三方支付發展現狀
(一)市場參與者眾多,交易規模增長迅速
截至2013年末,獲得央行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業250家,其中,有網絡支付牌照的97家,有外資背景的2家。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第三方支付機構各類支付交易規模達17.9萬億,比2012年增長43.2%,是2009年的5.96倍[1]。從第三方支付交易結構來看,線下收單與互聯網支付在規模上占絕對優勢,2013年占比分別為59.8%和33.5%。
(二)市場集中度較高,盈利主要靠手續費收入和沉淀資金利息
易觀智庫數據顯示,2013年以中國銀聯和支付寶、財付通為代表的集團運營支付企業分別以42.51%、20.37%和6.69%的占比位居交易市場前三位,合計占比達69.6%,行業信譽度較高。其次是依靠走行業服務路線、以企業客戶為主要服務對象的快錢、匯付天下、易寶支付和環迅支付等獨立第三方支付企業占了近10%的市場份額,其他眾多支付企業市場占比均不到0.1%。從收入來看,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顯性收入主要來自于商戶服務傭金等手續費收入以及客戶沉淀資金的利息①,隱性的收入則為客戶的資料和交易的行為信用記錄。
(三)互聯網支付持續快速增長,網絡購物為最主要交易來源,支付寶市場份額接近一半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金額比2012年增長46.8%,占第三方支付的33.5%,較2012年提高5.2個百分點。網絡購物占據最大份額(35.2%),其次是航空客票(13.2%),此外基金申購市場一躍成為第三大細分市場(10.5%)。從核心企業的交易規模份額看,2013年支付寶交易規模占比高達48.7%,位居首位;財付通占19.4%,位居第二;銀聯在線占11.2%,位居第三;三者市場份額合計近80%[2]。
(四)移動支付交易規模暴增,移動互聯網支付占比快速提升
艾瑞咨詢數據顯示,2013年我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1.22萬億,比2012年增長707.0%,占第三方支付市場的4.7%,較2012年提高3.5個百分點,轉賬、還款等個人應用為主要的交易規模來源。從支付技術來看,遠程移動互聯網支付在整體移動支付中的占比迅速提升,2013年占比高達93.1%,比2012年提高41.4%。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發布的《2013年移動消費者報告》顯示,中國智能手機普及率已達66%,移動支付必然成為未來第三方支付市場的爭奪焦點[3]。
(五)支付服務不斷深入,與金融的深度合作成為新的業務增長點
伴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第三方支付不再只是一個網絡購物的支付工具,其服務范圍不斷擴大。通過與基金、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企業合作,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業務已逐步擴展到基金支付、理財投資、資產管理和外匯結算等各類金融服務領域。因第三方支付公司掌握了部分銀行難以獲取的大量數據,他們在基礎支付服務基礎上開展了數據征信服務,以及小額信貸、供應鏈金融服務等,有的還建立線下金融服務中心,實現了線上線下閉環交易。
二、第三方支付與傳統金融機構業務比較
(一)與傳統支付模式比較
在傳統的支付模式中,商戶首先要與各商業銀行分別簽訂協議,再通過商業銀行網銀專用接口接收客戶資金到賬信息和訂單信息,跨行支付則通過中央銀行支付清算系統進行結算。而在第三方支付模式下(見圖1),第三方支付系統在商戶與商業銀行之間搭建一個平臺,其支付平臺通過多點連接商業銀行,一點連接商戶,在進行網上跨行支付時,各家商業銀行和商戶只需要以第三方支付平臺為對手進行清算,簡化了商戶的在線收款方式。此外,第三方支付通過在不同銀行開立的中間賬戶完成二次結算,實現了大量小額交易在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軋差后清算,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中央銀行的支付清算職能。
(二)與傳統銀行支付業務比較
第三方支付企業與傳統銀行機構分別利用信息數據優勢和信用優勢發展各自優勢業務,有競爭也有合作。目前銀行在大額及企業支付上優勢明顯,而第三方支付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小額、零售客戶端支付服務上,且一般不受網點或地域的限制。
1.網上支付體驗優于傳統銀行。盡管傳統銀行用戶范圍廣、公信力較強,但資金結算周期長,對其他銀行接口不兼容,創新能力弱,在對個人及中小企業客戶的粘性上不如第三方支付企業高,針對零售客戶的網上支付業務競爭力較弱。
2.小額轉賬業務方面。第三方支付完勝傳統銀行。在異地/跨行轉賬和信用卡還款方面,第三方支付平臺盡管額度較傳統銀行低,但到賬時間快、費率低、創新能力較強,對傳統銀行的小額轉賬匯款業務手續費收入帶來不利影響。
3.生活繳費代扣代繳業務方面,第三方支付也有一定競爭優勢。第三方支付企業支持銀行24小時不間斷服務,網上銀行只能實現部分公共事業費繳納,且辦理或取消代扣業務只能到柜臺排隊。同時,第三方支付平臺還不斷推出物業繳費等新型代扣代繳業務,有利于提高客戶的認同感。此外,從各項業務的費率來看,第三方支付業務的費率也要低于銀行。
三、我國第三方支付的作用及影響
(一)有效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
如具有廣泛客戶基礎的支付寶、財付通等第三方支付企業,衍生出不同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很容易開展了互聯網理財業務[4]。此外,第三方支付企業通過利用虛擬賬戶①記錄買賣雙方的支付行為,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如支付寶發布“電子對賬單”就是對買方信息的記錄,而對賣方,除了其營業執照、經營許可證、商品授權等靜態信息,還有其在支付寶上產生的大量動態信息,包括各種交易情況和支付情況)。同時其與外部商戶、外部機構互換得到大量數據,構建了其獨有的信用支持體系,從而為互聯網融資業務奠定了基礎。
(二)影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和信用中介角色
1.商業銀行多項中間業務受到影響,但對盈利狀況影響有限。第三方支付平臺除了未擁有實體賬戶外,已建立相對獨立、與銀行功能類似的跨行結算賬戶體系,且手續費更低(部分甚至免費)、操作更加便捷,其發展已經對銀行的支付結算、銀行卡、代理收付等多項中間業務形成了擠壓。
16家上市銀行2013年支付結算業務、銀行卡業務和代理業務三項收入合計3103億元,較2012年增長21.7%,但增速較全部中間業務收入低1個百分點。特別是結算和清算業務,2013年合計僅增長9.4%,且有6家銀行結算收入出現負增長。從總體來看,由于受到影響較大的三項相關業務占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的比重較低,特別是小額跨行支付規模在整個支付體系中占比僅為1.9%,因此對銀行的盈利影響有限。
2.銀行存款來源受到影響,非備付金銀行活期存款外流。目前,用戶可以通過網上銀行等多種渠道為第三方支付賬戶充值,導致銀行活期儲蓄的流動與流失,最終使得非備付金存管銀行活期存款外流。一是活期儲蓄轉換為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客戶備付金。依托第三方支付的信用中介功能,買賣方收付款時間差為第三方支付帶來巨額已收代付的沉淀資金。如以2013年支付寶日均交易額60億元、平均周轉時間5天測算,沉淀資金余額超300億元。二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客戶沉淀資金集中于備付金銀行,即客戶備付金會向少數幾家銀行集中②。三是活期儲蓄支付形成的備付金將部分轉為一年以內的定期存款③。資金周轉導致會有數額相對穩定的備付金沉淀在第三方機構的賬戶內,也即部分備付金完全可以以單位定期存款、單位通知存款、協定存款等形式存放在銀行。此外,隨著第三方支付的高速發展,其業務逐步向代理基金和互聯網理財等領域拓展,這將對定期存款形成分流和競爭。
3.銀行信用中介角色受到沖擊??旖葜Ц兜陌l展使銀行中介的角色進一步被邊緣化??蛻粼诮壎旖葜Ц吨?,銀行認證服務的界面與消費者支付的流程出現隔離,銀行失去了在支付環節對客戶信息的掌控,第一時間獲取數據的是第三方支付公司(龐大的客戶信息和交易數據是電商實現商業價值的基礎,以支付寶為例,目前支付寶注冊用戶數已超過8億戶,實名用戶數量突破3億戶,實名用戶數量雖少于工商銀行和農業銀行,但高于中國銀行和其它股份制商業銀行④)。因此,整體來看,支付業務雖然對銀行影響并不大,但支付平臺在聚集客戶后,可以取得細分市場的信息,并通過衍生的投融資產品對銀行業務形成沖擊。
(三)監管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貨幣當局通過央行清算系統和商業銀行的結算網絡,實現對貨幣流轉的有效監控。而建立在網絡支付基礎上的互聯網金融,其結算體系是第三方支付平臺,雖然不能辦理銀行業金融機構間的貨幣資金轉移,但可以為收付款人辦理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間的資金結轉,使社會資金周轉和結算有可能脫離商業銀行體系及央行清算體系。相對于銀行體系而言,我國對第三方支付機構的監管還處于規范階段,還不能實現對第三方支付平臺上流轉資金的有效監控,未來相應的監管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對策建議
(一)中央銀行方面
1.加強對第三方支付的準入監管。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使得支付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信息泄露事件也時有發生。因此,央行可適度放慢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發放,加強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的監管。
2.完善對第三方支付的反洗錢監管。因為第三方支付企業利用其在銀行開設的賬戶屏蔽了銀行對資金流向的識別,有必要盡快將其納入反洗錢監管范圍。一是應盡快出臺《互聯網第三方支付公司反洗錢管理辦法》,明確第三方支付企業作為反洗錢義務主體的權利和義務;二是對第三方支付公司設立前置性審批條件(包括客戶識別制度、反洗錢制度等內部控制),以防范洗錢風險;三是建立第三方支付公司大額和可疑交易資金監測系統[5]。
3.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近幾年手機木馬、釣魚網站、偽基站詐騙事件在全國都有發生,移動支付風險有漸增趨勢。有必要通過金融機構、第三方支付平臺、公安部門等各方共同努力,加強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并提高其自身安全防范意識,以推動建設健康、共贏的支付安全新生態。
(二)商業銀行方面
1.充分發揮銀行風險控制優勢。由于銀行的支付結算系統起步早、發展成熟、兼具安全性和便捷性,資金的絕對安全更能夠得到保證,銀行在防范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外,還有著完善的內控機制,銀行資金安全保障較高。在充分發揮傳統金融業的優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高端金融業務(包括資產管理、產品設計、投資銀行、投融資顧問、高端私人銀行等)。
2.大力發展網絡銀行、手機銀行等電子銀行渠道。電子銀行不需要銀行物理網點高昂的租金費用和人工成本,可大幅降低銀行的運營成本,為客戶提供價格低廉或免費服務,更容易被客戶接受。
3.充分利用社交網絡、大數據、云計算、搜索引擎、電商交易數據和數據挖掘等計算機、互聯網技術對小微金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和貸款定價,從而有效控制信貸風險,并實現金融產品交叉銷售。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佚名.易觀智庫.2013年中國第三方支付機構交易規模達17.9萬億[EB/OL]. [2014-02-21],http://www.gw.com.cn/news/news/2014/0221/200000315722.shtml.
[2]李超. 2013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規模達53729.8億[EB/OL].[2014-01-21],http://ec.iresearch.cn/e-payment/20140121/225451.shtml.
[3]王維東. 2013年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破萬億[EB/OL].[2014-01-21],http://ec.iresearch.cn/e-paymen
t/20140121/225415.shtml.
[4]陳宗強.我國第三方支付發展現狀、影響和建議[J].金融科技時代,2014(12).
[5]董榮,蘇文舉.淺議互聯網金融給中央銀行帶來的挑戰[J].中國集體經濟,20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