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改善農村地區信用生態環境,中國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采取“政府主導、人行推動、多方參與、共同受益”的思路,打造推出地方農村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三亞市農戶征信管理系統。在歷經2年多的建設中,中國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通過創新農戶信用信息采集方式與途徑,提升農戶信用信息的權威性和準確性,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戶信用信息評價體系,促進金融機構持續擴大農戶信貸覆蓋面,有力推動了地方農村信用生態環境優化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關鍵詞:農村信用體系;農戶信用信息;農戶征信系統
中圖分類號:F83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07-0086-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7.19
一、引言
長期以來,由于農戶和金融機構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以及農村信用體系的不完善,金融機構對農戶惜貸慎貸,農村融資特別是農村基層融資問題仍較為突出。據統計,2013年8月12日海南省三亞市農戶征信管理系統(以下簡稱農戶征信系統)上線前,海南省三亞市農戶貸款余額為3.48億元,僅占全市貸款余額的0.59%①。為推動海南省三亞市金融機構持續加大農戶信貸投入,解決農村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難題,海南省三亞市委市政府通過《三亞市農村金融服務綜合改革工作方案》(三府辦[2011]294號文),在海南全省率先提出了“設立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專項資金,建立當地農戶信用信息系統”的改革舉措。
二、農戶征信系統的特點
(一)搭建了滿足多方需求的系統建設框架
1.構架前臺和后臺兩部分。前臺為農戶信用信息檢索平臺,主要提供信息查詢或者為其他機構提供增值服務。系統用戶可以通過該檢索平臺,經農戶授權查詢農戶的基礎信息、經濟信息(含銀行信用信息)、非銀行信用信息與農戶信用報告(包括信用評分)。后臺為農戶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用于農戶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加工,參照人民銀行總行關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基本數據項指引》,結合三亞市農村的實際情況,建立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家庭總收入、家庭總支出、存量資產、經濟作物、對外債務信息等10大項50多項小項的統一農戶信用信息采集指標。
2.實現信息的批量導入和展示功能。該系統以農戶為單位,把戶主下的成員信息歸攏在戶主名下匯總,形成“一戶一檔”,實現大數據的匯總和整理,采集到的農戶信息錄入實現了批量導入。農戶信息的展示分別展示單戶、一個村農戶或一個鄉鎮農戶的信息,也可以具體展示到每個指標項的信息。以上信息的批量導入和展示方式滿足涉農金融機構等信息使用人多方面的需求。
(二)指標設計體現信息的實用性和引導性
1.指標的實用性。在廣泛征求了金融機構和政府部門意見后,該系統結合海南省三亞市的實際情況,精心挑選了一些核心指標,比如房屋價值、耕地、林地信息,賦予40%的權重,真實地反映農戶的財產和經濟狀況。
2.指標的引導性。通過農戶信息的展示,金融機構按照業務需要創新信貸業務產品。比如三亞市農商行推出的一卡通金融產品,該產品的設計是依托農戶征信系統中記載的農戶財政惠民收入放大6-10倍發放農戶貸款。
(三)探索以非現場為主、現場為輔的聯動推進的信息采集模式
非現場信息采集由掌握農戶信用信息的部門整理提供,現場信息采集則由金融機構、鄉鎮和村委會干部進村入戶對農戶進行采集。以上兩種方式采集到的信息交由中國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批量導入。截至2015年3月末,已完成全部非現場農戶信息共40萬條的采集和入庫;已完成全部農戶52%即30660戶農戶現場信息的采集。
1.非現場信息采集。中國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制定非現場信息采集的表樣,提供給財政局、國土局、農業局等11個單位和部門以及兩區六鎮的轉移性收入、宅基地信息、耕地信息和榮譽信息,各職能部門根據所掌握的農戶信息整理提供給中國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中國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對信息進行加工整理后批量導入農戶征信系統,實現分布在各級政府和業務主管部門農戶信用信息數據的共享,較為全面、準確、快捷掌握農戶非現場信用信息。
2.現場信息采集。農戶現場信息的采集采取村鎮聯動機制,實現負責片區信息分工采集。各涉農金融機構分別負責責任片區鄉鎮的采集工作,各鄉鎮給予協助配合,共同做好鄉鎮干部、村干部的培訓,并由各涉農金融機構信貸人員在村干部的配合采集各村集體的農戶信用信息。最后由涉農金融機構信貸員對收集到農戶信息進行整理后交由中國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批量導入,確保農戶信用信息導入準確性和效率。
3.信息的核對。由于非現場采集的信息在現場采集信息采集之后已批量導入農戶征信系統,因此通過現場采集的農戶信用信息要由金融機構信貸員與農戶征信系統記載的農戶信用信息進行核對,按照以農戶征信系統記載的信息為主的原則,完成農戶信用信息的初次核對。由中國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三亞市金融辦和三亞市財政局組成的人員,對初次核對的農戶信用信息按照10%的抽查面進行抽查,完成再次信息的核對,確保農戶信息真實可靠。
4.保障機制。一是制定相關制度。中國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制定出臺《三亞市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方案》、《三亞農戶現場信息采集的工作指引》、《三亞農戶現場信息采集經費補助流程》配套制度,為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制度的保證。二是安排信息采集經費。按照《三亞市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方案》,非現場農戶信息采集由部門免費提供,現場信息采集安排一個區鎮5萬元和每戶農戶30元經費做財政預算。截至2015年3月末,中國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積極向政府申請農戶現場信息采集經費136萬元,其中兩區六鎮經費40萬元,現場農戶信息采集經費96萬元。
三、農戶征信系統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
(一)取得的成效
1.實現了農戶信息向信用、信貸的有效轉化。隨著農戶征信系統不斷健全和應用,三亞市農商行、農行、郵儲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積極通過系統了解農戶的信用狀況,為農戶發放信用貸款,實現了農戶信用信息向信貸的轉化。據統計,截至2015年3月末,各涉農金融機構共利用農戶征信系統為2530戶農戶發放7243.4萬元的小額貸款①。
2.挖掘信息資源,創新金融產品。三亞模式通過地方財政局的財政惠民收入納入農戶信用信息采集項,支持涉農金融機構發展一卡通貸款。截至2015年3月末,三亞共發放農戶一卡通貸款111戶,累計發放金額為449萬元②。
3.建立了全覆蓋鄉鎮網點的農戶征信系統。截至201
4年10月末,已通過戶籍部門采集到農戶的基礎信息,按照“一戶一檔”為全市全部農戶5.9萬戶建立起基礎信息電子檔案,并已全部加載到農戶征信系統。三亞市農戶征信系統上線以來,已為全市6個鄉鎮金融機構網點開通了25個查詢用戶,實現了全部鄉鎮金融機構網點接入農戶征信系統。
4.優化農村信用生態環境。海南三亞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推進過程中注重突出信用示范效應,依托農戶征信系統將農戶信用狀況“滲透”到信貸業務全過程,引導農民自覺管理、改善信用,較好地提升了農民信用意識,優化了信用環境。截至2015年3月末,海南三亞市農戶不良貸款同比減少25.7萬元,不良貸款率同比下降了3.7個百分點,不良貸款和不良貸款率同比實現雙降①。
5.完成了全部農戶信用等級的自評。通過農戶征信系統的自動評分功能對農戶的信用進行等級評價,對三亞市所有的農戶進行等級評定,并把評定70分以上的信用農戶共2477戶推薦給涉農金融機構。
(二)存在的問題
1.農戶信息采集困難。受農戶自身觀念的影響,農戶思想上對信息采集工作認識不到位,總覺得地方開展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與己不關,因此對政府開展的信息采集工作的配合意識不夠,造成信息采集的質量不高和信息不全等問題。
2.農戶信息的“價值性”未能充分體現。目前,三亞市轄區農行、郵儲銀行和三亞農商行已通過農戶征信系統查詢了解農戶的信用信息,發放農戶貸款,但僅限于金融機構發放貸款使用,農戶征信系統惠農服務平臺尚未向政府部門延伸,如市農業局發放給農戶的糧食直補、農機購置補助,金融辦負責的農戶小額貸款貼息,亦未實現農業政策制定與信用等級相結合,無法體現農戶信用信息使用的“價值性”。
四、政策建議
(一)健全各項制度,構建系統建設的長效機制
制訂《三亞市2015年農戶信用信息采集工作方案》、《三亞市農戶征信系統管理暫行辦法》和《三亞市農戶信用評級管理工作指引》等配套制度,建立農戶信用信息采集、更新工作的長效機制,規范農戶征信系統的運行、維護和管理,引導金融機構對系統評級結果的應用。
(二)培育和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增加對涉農貸款的投放
由中國人民銀行三亞市中心支行和三亞市金融辦牽頭,三亞市銀監局、各涉農金融機構成立三亞市農村評級小組,依托農戶征信系統的自動評分結果,制定“信用戶”、“信用村”的評定標準,積極推動地方“信用戶”、“信用村”的建設,培育農戶的信用意識,優化農村信用環境,促進金融機構對涉農的信貸投放。
(三)拓展農戶征信系統的服務功能
推動多部門共享信用數據成果,并把政府部門農業政策制定與信用等級相結合。比如,已評定為“信用戶”和“信用村”,政府各有關部門應在支農惠農政策上向“信用戶”和“信用村”傾斜,通過對守信者的激勵和失信者的懲戒維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法律威懾力,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確保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健康有序進行[2],并最大限度提升農戶征信系統的社會效應。
(四)選擇在兩個縣市試點,并逐步向全省推廣
通過不斷完善農戶征信系統的評價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戶征信系統,三亞模式試點成熟后選擇兩個縣市做試點,并逐步向全省推廣使用,發揮農戶征信系統的效用。
(責任編輯:李興發)
參考文獻:
[1]楊小玲.基于聲譽理論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問題研究(上)[J].征信,2014(6):27-29.
[2]黃筱喆.對加強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的思考[J].經濟金融,2012(8)下: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