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有加速發展趨勢,這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海外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加速落地;第二,人民幣點心債發行蓬勃發展;第三,國外央行儲備中人民幣份額擴容。此外,多個地區性國際金融機構陸續成立和中國首次有望成為資本凈輸出國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路徑開始形成,有助于人民幣國際化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人民幣國際化;新常態;清算行;人民幣外匯儲備;地區性國際金融機構
中圖分類號:F8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01-0021-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1.04
一、引言和文獻綜述
人民幣國際化一直是國內學術界研究的焦點和重點問題,也是涉及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的交叉話題,余永定(2011)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已經進入快車道,但是目前推行的人民幣國際化路線圖還存在不少問題,例如以人民幣結算為突破口導致美元外匯儲備不斷增加[1]。甄峰(2014)從人民幣國際化的國內外環境入手,提出基于貨幣職能的人民幣國際化發展路徑,但是他認為即使全方位推動人民幣在官方儲備、國際清算和國際債券中的國際化發展,近期仍難沖擊美元地位,這為我們研究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一條有益的思路[2]。聶召、李明(2014)也認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進展超過預期,在跨境貿易與投資的人民幣結算、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及雙邊本幣貨幣協議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雖然從短期來看人民幣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但是從長期,特別是結合中國經濟的發展看,人民幣國際化有望步入正軌[3]。除此之外,周宇(2012)談到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兩難困境,他主要認為資本項目開放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前提,但是如果貿然開放資本市場,則又可能削弱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進而削弱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4],如尹繼志(2014)從貨幣互換和吳斌(2014)從中資銀行國際化的角度對人民幣國際化進行了總結,提出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新的發展情景[5-6]。筆者發現,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和國家對人民幣國際化戰略路徑逐漸形成,中國的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正在逐漸加快。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貿易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中國逐漸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盡管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影響力巨大,但這種“影響力”或許不體現在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地位上,就目前來看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不僅低于美元和歐元這樣的主流國際貨幣,甚至低于日元、新元等次區域貨幣,人民幣國際化程度與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重要程度并不對稱。人民幣在貿易結算、跨境支付和跨國投資中仍是新玩家。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特別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新一屆中央政府的全方位金融外交,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似乎明顯加快。環球銀行電信協會(Swift)的數據顯示,人民幣目前是全球第七大最常用的支付貨幣,2014年,人民幣支付總額占全球支付總額的1.55%,并且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正在提速。最近報出的一系列事件似乎也在若隱若現地佐證人民幣國際化的加速發展。
二、人民幣國際化的微觀表現
(一)海外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加速落地
2013年2月8日,央行宣布指定中國工商銀行新加坡分行為當地人民幣業務清算行,這是央行首次在中國以外的地區指定人民幣清算行,此前,中國銀行一直是香港地區唯一的人民幣業務清算行,香港也是唯一可以展開人民幣清算業務的地區。2014年6月18日,央行宣布授權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為倫敦人民幣業務清算行;2014年6月19日,央行宣布授權中國銀行法蘭克福分行為法蘭克福人民幣業務清算行;2014年7月4日,交通銀行成為首爾的人民幣業務清算行;2014年9月16日,央行宣布授權工商銀行盧森堡分行為盧森堡人民幣業務清算行。
(二)人民幣點心債發行蓬勃發展
近日,英國發行了一支以人民幣計價的政府債券,這在西方國家尚屬首例。此次發行籌集的金額約為30億元人民幣,約3億英鎊。盡管英國開創中央政府發行人民幣點心債的先河,但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卻是首個發行人民幣點心債的外國政府實體。雖然這是英國政府首次在倫敦發行人民幣債券,但是倫敦對人民幣債券一定不會陌生,2014年2月,世界銀行國際金融公司在倫敦發行了10億元人民幣的債券;2014年9月,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也在倫敦發行了20億元的人民幣債券,倫敦似乎成為了人民幣國際化征程中的福地。
(三)國外央行儲備中人民幣份額擴容
英國政府啟動人民幣國債發行時明確表示募集的資金將為英國的外匯儲備提供財政支持,這標志著人民幣有望加入英國的外匯儲備幣種序列。幾乎是同時,有消息稱歐洲央行就是否將人民幣納入其外匯儲備資產展開討論。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2014年年會期間,也曾表示有部分發達國家已經在使用人民幣作為外匯儲備,只是秘而不宣罷了。
三、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性發展
不難發現,無論是人民幣業務清算行加速落地,還是人民幣點心債蓬勃發展,還是外匯儲備中人民幣份額的擴容都是人民幣加快國際化的直接證據,也一直是我們在人民幣國際化道路上一直所期待的事情,因此外界著墨頗多,只不過最近這一進程似乎駛上了快車道。但是,最近還有兩件事情雖然沒有得到廣泛的關注,筆者認為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作用上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甚至有更為深遠的意義。
(一)多個地區性國際金融機構陸續成立
2014年初,中國主導下的或者中國深度參與的多個國際金融機構陸續成立。2014年7月,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基金成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總部設在上海。金磚國家開發銀行首期認購資本為500億美元,5個國家均攤100億美元;應急儲備基金1000億美元,中國出資410億美元。2014年9月,在上海合作組織杜尚別峰會上,與會領導人同意加快成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國、印度和新加坡在內的21個首批意向創始成員國財長和授權代表在北京簽約,共同決定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總部設在北京,法定資本1000億美元。這些國際金融機構的主旨和目的雖不同,但都是在中國的積極參與下成立的國際金融機構,考慮到出資制度和援助安排,相信這有助于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渠道和平臺。
(二)中國首次有望成為資本凈輸出國
近日,商務部表示中國對外投資金額有望首次超過吸收外資金額,未來5年對外投資增速將保持在10%以上。這是一個重要信號,標志著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資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成為凈資本輸出國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中國跨國企業將成為國際市場上重要的參與力量,這是推動人民幣國際需求的根本力量,也是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指數不斷提高的根本保證。金融領域的人民幣國際化往往基于套期或者對沖保值的目的,可能帶來超過貿易規模數十倍的金融交易規模,是在人民幣國際化起步階段的重要推手。但是,完全依靠金融市場來人民幣國際化,其根基并不穩固,一旦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預期發生改變,人民幣交易規模會出現劇烈的下滑。從長遠看,著力培育中國本土跨國公司,加快實體經濟國際化步伐,把跨境人民幣投機行為轉為投資行為是夯實人民幣國際化基礎的最終要義。
四、正確看待人民幣國際化的近期表現
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將前三者稱作人民幣國際化的直接進展,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微觀表現;而把后兩者看做人民幣國際化的間接進展,也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戰略性發展。但筆者認為后兩者比前三者的意義更為深遠。
國際貨幣的判斷標準集中在結算、支付和儲備貨幣三個方面,人民幣國際化目前最主要的困難在于國際接受程度低。雖然我國貿易總量占世界貿易的比重很大,但是世界貿易的主體依然是以美元進行結算和支付的,而想要成為國際儲備貨幣則必須要求我國資本市場做出相應的調整,提高人民幣的可接受和可兌換程度。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要在國際市場形成一定規模的人民幣存量,要創造國際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因此要推動人民幣流出去。后兩者的意義之所以更為深遠是因為,這些地區性金融合作機構的陸續成立為人民幣國際化拓展了傳統平臺之外的又一渠道,可以看做人民幣國際化的渠道建設;中國首次有望成為資本凈輸出國則意味著我國人民幣國際化的形式發生重要轉移,可以看做人民幣國際化的核心基礎。這些對于確立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提高人民幣國際化的質量和拓展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徑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的,整體來看,我國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方面正體現出更加多元的方式手段、更加開闊的國際視野、更加宏大的戰略思維。
2014年以來,我國一口氣簽署了金磚國家開發銀行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以及金磚國家應急儲備基金,同時還推動加快成立上海合作組織開發銀行。上述開發銀行或者儲備基金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域內國家在基礎設施投資領域的資金缺口,助力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被看做是對現有的僵化的國際貨幣體系和美元的一種沖擊,對人民幣借勢提高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是有重要意義的。同時,這些地區性金融合作機構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向外輸出的渠道,奠定了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雖然目前這些機構的出資方式都是以美元計的,但是不排除隨著這些機構的發展,將來會納入更多的地區性貨幣成為在這些機構內具有法定地位的儲備貨幣,或者向著特別提款權的方向發展。相較于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全球”屬性,這些地區性金融合作機構的“區域”屬性更有希望接納人民幣成為組織內的法定貨幣。事實上,未來隨著這些地區性國際金融組織資金需求規模的擴大和幣種間相互結算體系的逐漸完善,這種趨勢將是一種大概率事件,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可以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隨著中資企業不斷走出去,中國的海外投資步伐日益穩健。商務部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僅為27億美元,2013年這一數字已經增長至1078億美元,短短12年時間內增長近40倍,預計2014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金額有望達到1200億美元。同時,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連續兩年列世界第三位;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約為6600億美元,列世界第11位。對外直接投資之所以能夠助力人民幣國際化是因為一國對外凈投資的擴大意味該國經濟實體的增強及在世界經濟影響力的擴張;一國對外凈投資的擴大意味著經常賬戶的順差,意味著該國具有可持續的國際清償能力。更為關鍵的是,一國對外凈投資的擴大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到國際競爭中來,國外企業在與這些企業的交往中可能會出現對企業母國貨幣的需求。例如出于對沖的目的,海外企業會選擇以人民幣進行計價和交易以避免匯率風險。一國對外凈投資還意味著貨幣輸出,可以滿足國外對本國貨幣的需求。創造一個穩定的大規模的人民幣海外需求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環節。目前,人民幣國際化還處在結算和支付階段,海外對人民幣需求較低,即使有一定的需求也體現在金融領域,但金融領域的人民幣需求會隨著人民幣匯率的波動以及國外對人民幣匯率的預期而劇烈變化。例如,當國外投資者認為人民幣有貶值趨勢時,會大量拋售人民幣,而造成人民幣匯率的恐慌式貶值。因此,只有大量企業走出,帶動海外實體經濟對人民幣的穩定需求,才能在根本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否則,在資本市場上吹起的人民幣需求泡沫會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目前,我國企業走出去大多還是以美元進行的,下一步要在保持對外凈投資的基礎上,推動人民幣境外直接投資。這還需要加快匯率市場化,并推動我國匯率結算制度的改革。
人民幣國際化一直是學術界長期關注的焦點問題,但是人民幣國際化牽扯多方利益,既受到中國經濟發展、資本市場建設、人民幣本身發展的制約,也受到傳統國際金融強權的掣肘,這注定了人民幣國際化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因此,這比任何時候都需要頂層設計,更應具有突破傳統貨幣國際化路徑窠臼的勇氣,大膽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幣國際化道路。筆者認為,從近期我們所看見事件來說,人民幣國際化似乎已經走在了一條輕踩油門的路上。
參考文獻:
[1]余永定.再論人民幣國際化[J].國際經濟評論,2011(5):7-14.
[2]甄峰.人民幣國際化:路徑、前景與方向[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4(5):22-31.
[3]聶召、李明.人民幣國際化:進展、現狀與實施路徑[J]. 國際經濟合作,2014(11):89-96.
[4]周宇.論人民幣國際化的兩難選擇[J].世界經濟研究,2012(11):22-30.
[5]尹繼志.貨幣互換與人民幣國際化[J].金融與經濟,2014(6):26-31.
[6]吳斌.中資銀行與人民幣國際[J].中國金融,2014(21):51-52.
(特約編輯:苗啟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