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不同時間節點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我國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劃分為四個時期:起步階段(1978年至1992年),探索時期(1992年至2001年),發展時期(2001年至2008年),新常態期(2008年至今),分析不同階段的表現特征及其原因,并作出了未來演變趨勢的基本判斷。得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一直存在的結論,希為解決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提供一個新思路。
關鍵詞: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階段性特征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01-0069-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1.16
我國民營中小企業實際發端于清末,始于當時政府允許私人資本進入商業領域。民國時期,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經歷了一段跌宕起伏的發展歷程,最終走向衰敗,這與同時期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中小企業發展具有相似性。20世紀初是壟斷資本盛行的時代,融資約束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直到20世紀50年代后期,中小企業才開始在世界范圍內獲得發展機遇,我國的民營中小企業發展則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才得以實現[1]。從整個中小企業的發展歷程來看,不論是來自外部還是內部的壓力,最終都落足于資本。中小企業要想延續其生命繼而獲得發展就必須進行融資,無論是以哪種方式從哪個渠道獲得。已有的實踐還告訴我們一個事實:融資難這一世紀性難題仍會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延續。一方面,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外部力量不同程度上壓縮了中小企業的資本利用空間;另一方面,中小企業自身缺陷導致其融資難度高于其他企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中小企業歷經三十多年的發展,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底,全國實有企業1527.84萬戶(含分支機構),其中民營企業1253.86萬戶,占企業總數的82.07%①。其中中小企業占民營企業的絕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目前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之一。然而在這三十多年的發展時期,融資難問題一直是民營中小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2]。因數據信息掌握的難度,本文僅對改革開放以來的情況進行分析,并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起步階段(1978年至1992年)
改革開放初期存在諸多歷史遺留包袱,發展多種經濟形式是解決當時各種問題的重要舉措。當時提出,在一定條件下允許私營個體經濟存在和發展[3],民營中小企業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以再次起步。民營中小企業作為這一時期新生事物,具有其特殊性。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非公經濟的發展是十分忐忑的,直到鄧小平九二南巡指明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下一階段目標。
雖然這一時期民營中小企業的整體規模還不是很大,但融資難問題仍然表現出一些明顯特征。
首先,融資方式過于單一。這一階段的民營經濟規模小,以小手工業、食品加工業等為主,所需資金不多。因此,民營經濟融資方式并不存在分類問題,基本上以民營中小企業發起人的工資及儲蓄為融資來源。另外,當時我國融資渠道本身就十分狹窄,存在兩種主要融資渠道:自有資金和銀行信貸。銀行信貸由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滯后,基本上無法為民營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此外,1989年開始試點的股票市場改革,由于審批條件限制及自身規模過小而無法為民企開拓新的融資渠道。
其次,所有制歧視十分突出。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影響,金融資源主要通過行政手段進行分配,金融資源基本上被投入國有企業及集體企業。還有一點特別值得注意,這一時期因中國經濟價格雙軌制的存在,導致大量社會資本進入投機領域,民營經濟發展不僅得不到融資,自有資金部分還存在大量流失。
最后,融資政策缺失嚴重。當時我國仍處于“姓資姓社”的社會大討論中,關于民營中小企業的相關政策嚴重缺失,除了一些地方性的相關法規之外,國家層面基本上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指導[4]。再加上民企的社會影響力不大,面對融資難問題時難以有所作為。政府方面管理主要采用國外經驗或者已有成例,難以適應我國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無法給出有效解釋。因而,這一階段融資難問題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環境之間存在密切聯系。特別是起步階段的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并不是體現在民營中小企業的自身缺陷上,而是主要體現在外部環境沒有得到全面優化。這種由政府主導實施的變革,與自發形成的民營經濟相比,缺乏相應的社會環境、市場條件以及政策基礎。這一特征始終伴隨著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過程。
二、探索時期(1992年至2001年)
1992年改革開放取得突破性進展。鄧小平南巡講話為改革定下了基調,指明了下一階段改革的主要方向,提出了計劃和市場并沒有階級本質差別,民營和外資等一切非公有制經濟是屬于市場的,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不要糾纏于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討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民營中小企業開始了另一段歷程,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民營經濟發展。
這一時期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已經走出了起步階段,由混亂走向規范,其發展速度得到極大提升。自有資金已經不能滿足民企發展的需要了,但是由于沒有全面開放的市場,改革力度不大,改革經驗不足,導致民營經濟發展仍然較為混亂。融資難問題在這一階段不僅保留了原有的特征,還表現出了一些新的特征。
首先,融資渠道仍然狹窄,并且新增渠道作用不明顯。除了企業自有資金外,這一階段的融資渠道主要有:銀行信貸、企業債券、股市融資等。雖然當時銀行信貸控制已經放開,但是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各種阻礙,民營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信貸的可能性大大縮小。一方面,銀行審批條件苛刻、流程復雜以及放貸數額偏小等;另一方面,企業自身設備更新落后,缺乏相應抵押擔保條件,經營管理水平低下,還貸意識不足等。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1999年底,民企從銀行獲取的貸款數額只占銀行發放貸款總額的4.92%[5]。而這一時期,我國針對民營中小企業的小資本市場仍處于空白階段,加上政策性金融風險控制以及國有企業改制問題影響,企業債券和股市融資都難以發揮作用。
其次,融資決策存在缺陷。這與民營中小企業自身發展狀況是密切相關的。這一時期民營經濟的發展十分迅速,中小企業數量不斷增長。但是由于自身整體素質不高,加上民營企業家多數缺乏系統科學的企業管理知識,企業管理方式及制度都十分欠缺,企業決策缺乏科學判斷,容易失誤,嚴重影響到企業融資需求的擴張。
再次,金融資源分配不均。雖然已經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市場的作用并沒有體現出來,資源配置不均現象仍然普遍[6]。一方面,前文所提到的歷史遺留問題以及體制轉軌問題依然存在,行政干預在短時期內難以避免;另一方面,雖然這一時期的社會閑散資本十分充足,但由于政府對民間金融的不認可,導致民間資本難以進入民營經濟領域。
最后,融資外部環境惡劣。這一時期整個社會都普遍存在“短線競爭”現象,追求時間短,見效快的融資方式,造成民營中小企業生命周期縮短,破產倒閉現象十分嚴重,出現大量不良貸款,融資外部環境的嚴重惡化。由此還導致民企金融風險的加劇和信用文化的嚴重破壞。
這一時期我國民營中小企業發展承受了雙重壓力。首先,市場經濟開始發揮作用,民營中小企業自身缺陷逐漸顯現;其次,社會環境發生改變,政策出現僵化,市場發育不足。融資戰略和融資決策開始成為阻礙民企發展的重要因素,融資難問題已經不能僅僅用某一因素進行解釋了,而是各種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三、發展時期(2001年至2008年)
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這一階段,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市場化進程開始加速。與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多年相比,這一階段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沖擊和市場經濟一體化的強烈要求,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開始義無反顧地向前推進。在這種高速發展的外向型經濟以及經濟多元化發展時期,民營經濟也開始了全面擴張,根據國家工商總局的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私營企業數量占全國企業總數的67.7%,注冊資本占總資本的53.1%①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開始呈現出一些新時代特征。融資方式單一,融資渠道狹窄已經不再成為融資難的主要問題。所有制歧視也已經不再是主要的表現特征了。2002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以及之后一系列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和相關金融制度的不斷完善,制度缺陷也不再是主要矛盾了[7]。這一階段的融資難問題的表征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深刻。
首先,規模歧視開始凸顯。針對民企的規模歧視一直都存在,之前被所有制歧視所掩蓋,并未形成主要矛盾。但隨著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民營中小企業急劇發展壯大,規模歧視現象不斷增加。一方面,金融機構融資供給短時期內難以滿足其融資需求,只有根據企業規模及經營狀況等控制信貸發放;另一方面,民營中小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無法帶來規模效應,卻又多數存在于競爭性行業中,抗風險能力差。更為嚴重的是,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資源浪費嚴重。
其次,信用制度不完善,擔保體系缺失。前文提到的由于“短線競爭”導致信用文化的嚴重破壞在這一階段表現十分突出。信用制度遭到破壞的直接后果就是抵押擔保難以實現,融資雙方矛盾難以調和。一方面是金融機構需要民企提供足夠的抵押擔保物以及企業信用資料,來判斷企業風險以及信用度;另一方面卻是民營中小企業缺少抵押擔保物,乃至缺少規范的財會制度以供信用評級。此外,我國雖然初步建立了以政策性擔保機構為主體、多種擔保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層次擔保體系,但由于信用制度不完善,導致這一時期我國擔保機構難以擴大發展,擔保風險居高不下而且覆蓋程度遠不能滿足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擔保需求。
再次,金融機構發展滯后。這一時期,民營中小企業發展已經走向成熟階段,對于內源融資的需求應該大大降低,外源融資應該大大提升,但數據顯示,我國這一階段內源融資占比仍然超過了50%,而外源融資中金融機構占比不到20%[8]。主要是由于這一時期我國金融機構仍以國有銀行以及大型商業銀行為主,中小金融機構(村鎮銀行、民營銀行等)發展緩慢。國有銀行以及大型商業銀行的業務與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需求難以匹配,融資效果不明顯。
最后,信息不對稱。這一特征與信用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有相似之處,主要是由于民營中小企業規模小以及發展歷史短,尚未建立有效聲譽及信用。另一個原因是我國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且處于競爭性較為激烈的行業領域,其行業技術和市場相對成熟,企業內部信息的保密性是其確保比較優勢的關鍵因素,也正是由于這種信息不公開而導致金融機構的信貸限制。
從上述分析來看,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似乎更為普遍了,實際上融資難問題反而得到了緩解,主要是由于改革的不斷深化,市場經濟的影響逐漸深入到民營經濟的各個方面,融資難問題在多元化趨勢下,影響力大為分散,而且有效的市場手段和行政手段也開始發揮作用。
四、新常態期(2008年至今)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由于國際經濟形勢急劇惡化,發達國家開始進入市場經濟收縮階段,全球信貸緊縮現象開始凸顯,由此導致實體經濟惡化。雖然我國整體經濟受到影響相對較小,但國內企業,特別是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到的沖擊程度遠超估計,一些民營中小企業停工停產乃至破產倒閉現象也并不少見,僅2008年上半年,國內規上中小企業倒閉達到6.7萬家[9]。
中國現階段經濟進入一個新常態期,增長速度放緩,結構亟需調整。在這樣的經濟大環境下,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更為突出,不僅表現在受到國際市場的沖擊和影響而出現的新特點,還體現在隱藏于經濟高速增長背后的各種矛盾開始顯現。
首先,企業融資動機不足。目前,我國多數民營中小企業經營規范程度大大提高,特別是沿海地區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出口受阻,民營中小企業生產成本(原材料、勞動力等)大幅度上升,嚴重壓縮了企業盈利空間,企業融資能力大大下降,融資意愿嚴重不足。
其次,融資管理機制缺失。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民營經濟缺少危機時期過渡性制度建設和長期經營戰略。主要表現在企業缺乏長期發展思路,在利潤分配問題上過于短視,其資金循環模式更多的是先負債后經營再還債。這種現象本身就擠占了企業正常融資份額,而且一旦遭遇危機,惡性循環容易導致企業資金斷鏈。
由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滯后,特別是在銀行的壟斷地位沒有得到較大程度改變的情況下,民營中小企業真實的融資成本提高[10]。一方面,銀行通過各種業務掛鉤,變相提高貸款利率以及降低實際融資額度;另一方面,金融體制改革沒有過多涉及民間金融安全問題,危機背景下民間資本融資成本急劇上升。這一因素還導致民營中小企業融資地位不平等問題再次顯現出來。
再次,融資渠道不暢。現階段我國民營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已經很多了,如小額信貸、村鎮銀行、動產抵押(品牌、技術、專利、商標等)、存貨抵押、信托產品、典當、海外融資等等。實際上,這些創新融資工具僅僅適用于某些地區的情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難度大。如村鎮銀行,在沿海地區較為普遍,但是一旦向內陸推廣,融資效果并不明顯。因此,新型融資工具所創造的融資占比很小,對融資難問題的緩解作用有限。
最后,體制障礙再次凸顯。雖然目前我國經濟政策明確,優惠支持力度明顯,但實際上民營中小企業很難享受到政府的各項金融支持(資金發放不到位、地方政府挪用資金等),從中我們可以明顯看到意識形態和制度慣性的作用仍十分明顯。市場經濟發育仍然不夠,還需要深化改革。
新常態期的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值得我們深入思考,這一階段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再次出現轉折。一方面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機的出現,讓融資難問題的多元化現象加深,高速發展時期得到緩解的領域開始出現惡化趨勢;另一方面是我國社會環境的矛盾再次顯現,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沒有得到良好發揮,體制機制障礙再次成為重要阻礙因素。
五、對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未來演變趨勢的基本判斷
通過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以來我國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階段性特征分析,我們看到雖然融資難問題的大環境大背景各有不同,其特征表現程度有所差異,原因也或同或異,但是我們可以肯定,融資難一直是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阻礙。
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今后的發展趨勢又將如何。從不同階段的分析,可以明顯感覺到融資難背后影響力量來源:社會環境和企業自身,其中社會環境包括了市場條件和政策環境。融資難問題根源就是在于社會環境和企業自身這兩種力量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旦企業自身獲得了良好發展,融資難問題就向社會環境提出要求;當企業自身發展受阻時,企業本身的天然缺陷就開始加劇影響。目前,在我國民營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社會環境的影響超過了企業自身發展因素的影響。因此,如何全面發揮市場作用和正確地使用行政干預手段是緩解融資難問題的一個重要方向。
參考文獻:
[1]王在全.中國民營企業融資狀況發展報告2012[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
[2]姚立新.金融制度變遷與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決策研究[D].湖南:湖南農業大學,2008.
[3]王鵬芳.沖破民營中小企業融資瓶頸[J].企業家天地,1999(07):35-36.
[4]李政.發展中小金融機構促進民營中小企業發展[D].湖南:湖南大學,2002.
[5]中國金融年鑒編委會.中國金融年鑒2000[M].北京:中國金融年鑒雜志社,2000.
[6]尹丹莉.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9.
[7]張廣寧.破解中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對策研究[D].遼寧:遼寧大學,2009.
[8]李志軍.次貸危機下基于融資效率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D].湖南:湖南農業大學,2010.
[9]湯衛君,魯德銀. 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特征及其原因分析——基于典型調查[J]. 企業經濟,2014(01):103-106.
[10]封思賢,趙虎,范存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新特征及其破解——以蘇南為案例研究[J]. 經濟問題探索,2012(08):95-97.
(責任編輯: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