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將改變金融機構的經營環境,改變存款人乃至金融消費者的心理預期,中小銀行將得到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銀行,擴大財務杠桿和存貸款利差,提升銀行的經營效率,而保費支出也不會對銀行成本形成壓力,而個別金融機構也有可能經營失敗退出市場。
關鍵詞:存款保險;金融機構;影響
中圖分類號:F83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01-0046-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1.10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明確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金融機構市場化退出機制”。存款保險制度的推出,金融機構必須做出改變,才能順應形勢,實現業績的可持續增長。
一、存款保險制度的特征
存款保險制度是國際上通行的存款人保護制度,是金融安全網的三大支柱。目前,世界上已有113個國家(地區)建立存款保險制度(見圖1)。G20國家中,僅沙特、南非和我國尚未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最基本的職能是保護中小存款人的利益,防止銀行擠兌,提升金融體系的穩健性,設計良好的存款保險制度具有以下特征:
(一)實行有限賠付
在平穩的經濟環境下,全額保障不是保護存款人的有效方式,因為這會增加道德風險問題。相反,有限賠付可以為債權人和大額存款人提供監督銀行經營活動的激勵,債權人和大額存款人通過“用腳投票”,能夠限制銀行及其經營者的高風險行為。從國際經驗看,賠付限額一般是人均GDP的2—5倍,或者覆蓋90%以上的存款人,且某些類型的存款也不受保護,如同業存款、非法存款等。
(二)資金來源由銀行繳費構成
存款保險基金 “取之于市場,用之于市場”,由投保銀行交納的保費構成,不能依賴政府的錢。一方面,能夠為銀行穩健經營和互相監督提供正向激勵。一旦某個銀行出現問題,其他銀行都要為此付出代價,至少是損失繳納多年的保費,因而,銀行愿意去監督其他同業,且因為同業之間有信息優勢,其監督效果良好。另一方面,改變主要由中央銀行“兜底”的做法,有利于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建立市場化的風險防范和處置機制。
(三)風險差別費率
國際上存款保險費率制度可以分為兩種:單一費率(flat-rate)和基于風險(risk-based)的差別費率(以下簡稱“風險差別費率”)。單一費率采取統一的費率水平,風險差別費率是根據投保機構的風險情況征收不同的保費。單一費率容易使低風險機構為高風險機構買單,存在交叉補貼現象,滋生道德風險。為此,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引入風險差別費率(2001年以后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國家和地區基本都采取風險差別費率),為投保機構降低風險提供正向激勵,減少道德風險。
(四)信息搜集與檢查
信息不對稱是道德風險產生的根源,使存款保險機構、監管機構及銀行股東難以觀察到銀行的貸款性質,銀行就很可能選擇高風險的貸款項目。為此,存款保險機構被賦予了對投保銀行進行信息搜集和檢查的權力,以降低其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性,也可為風險差別費率奠定基礎。
(五)早期糾正措施
存款保險制度在給存款人提供保障的同時,事實上把風險轉移到自己身上。為防范銀行的道德風險,降低自身損失,存款保險機構要求銀行必須滿足最低資本要求,并根據其資本充足狀況采取早期糾正措施。如美國規定投保機構資本充足率低于4%,存款保險機構有權限制關聯交易和資產增長、要求補充資本等;資本充足率低于2%,存款保險機構將負責關閉該投保機構等。
二、存款保險制度對金融機構經營行為的影響
(一)鼓勵市場競爭,提升“優勝劣汰”的功能
1.有利于放寬機構準入,加快民營銀行的發展。從我國的情況看,銀行經營失敗后的通常做法是由國家對儲蓄存款“兜底”。由于民營銀行不是國家所有,且相比大銀行更容易倒閉,政府的理性選擇往往是加強銀行業準入標準,嚴格限制民營銀行的成立,這也是我國近年來基本不設立民營銀行的重要原因。如設立民營銀行,則要求民營銀行股東承擔無限責任,明顯違背了市場經濟的規律。在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后,可以明確包括民營銀行在內的金融機構經營失敗時的風險補償和成本分擔機制,并由存款保險管理機構承擔風險處置責任,在客觀上促進政府鼓勵中小銀行的設立。
2.增強中小銀行的競爭力。在沒有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存款人出于安全的考慮,主要將資金存放在國有大型銀行,社區銀行等小銀行生存困難。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后,存款放在哪家銀行都能得到同樣程度的保障,增強了存款人對小銀行的信心,可以使小銀行發揮機制靈活,“船小好調頭”的優勢,更好地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服務。如美國現有7000多家社區銀行,對小企業和“三農”提供高達46%的貸款,超過20%的縣完全依靠社區銀行提供金融服務。這些社區銀行業務比較集中、面對的客戶較為弱勢,經營風險較高,但其資金來源穩定,主要是吸收保險限額(25萬美元)以內的存款。可以說,沒有存款保險制度,就沒有美國社區銀行的大發展。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工、農、中、建、交等國有大型銀行在市場上占據主導地位。根據《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披露數據,2013年末,五家大型商業銀行資產占43.34%,存款占55.22%,個人存款占到62.73%。與此相反,村鎮銀行等小銀行由于不具有國家信用支撐,公眾普遍對其不信任,吸收存款困難。如某村鎮銀行成立三年來僅1000多萬元的存款,遠低于當地金融機構的平均水平。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后,由于村鎮銀行等小銀行和國有大型銀行具有同樣的存款保障程度,有利于增強了公眾對村鎮銀行等小銀行的信心,降低我國銀行業的市場集中度,進一步完善銀行業層次體系,從而提高銀行金融服務覆蓋面和效率。
3.促進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均衡發展。Cull(2005)等人對1985—1995年間的實證檢驗指出,存款保險制度導致M2/GDP和準貨幣/GDP分別下降了10%和8%[2]。由于M2/GDP和準貨幣/GDP是衡量銀行體系發展狀況的重要指標,因此這一研究可以部分說明,存款保險制度可引導公眾將大額存款轉移到資本市場,促進直接融資的發展。從我國的情況看,公眾普遍把存款當作一種國家信用對儲戶的保證,存款“零風險”,銀行體系成為社會融資的主體。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后,大額存款人的部分存款和不受保護的存款人,很可能受利益驅使轉移資金到資本市場,有利于我國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均衡發展。
4.“壞”銀行經營失敗的概率增大。一方面,存款保險制度對儲戶的保障以及明確的退出框架會降低銀行倒閉的社會成本以及危機蔓延的可能性,因此政府為了支持無法自力生存的銀行而提供全面保護及擔保的必要性會降低。另一方面,個別“壞”銀行可能面臨存款分流。大額存款人信息獲取能力強、風險識別能力高,當個別銀行經營管理不善、風險很高時,大額存款人會選擇“用腳投票”,導致“壞”銀行遭受存款外流。應注意到,存款分流不會引發大規模的“存款搬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中,美國、歐洲都是從有限賠付提高到全額賠付,到了常態的時候又回到有限保護,并未發現存款搬家的現象[3]。
(二)有利于增強銀行效率,提升利潤水平
1.參保的收益高于沒有參保時的水平。在自愿保險情況下,只有參保的收益高于沒有參保時的水平,銀行才愿意加入存款保險制度。從國際上看,多數國家是強制保險,只有德國實施了自愿保險。從實際情況看,所有銀行都愿意參加存保體系,這說明只要存款保險制度設計良好,就可使金融機構參保的收益高于不參保的收益。
2.保費支出有利于提高銀行的規模效率。存款保險制度建立后,投保機構將按存款規模繳納保險費用,存款規模越大則繳納費用越高,存款成本提高將成為影響投保機構規模擴張的一個重要變量。投保機構是否繼續進行規模擴張的戰略,還取決于投保機構處于規模收益遞增或規模收益遞減階段。有研究表明,我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處于規模收益遞減階段,需通過降低規模增長來提高效率;而中小銀行等機構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應通過加快規模增長來提高效率[4]。因此,對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來說,存款保險費支出將會起到限制規模擴張速度的作用;對中小銀行來說,存款保險費支出將不會影響規模擴張速度。
3.有利于增強財務杠桿。在沒有存款保險制度的情況下,存款人通常更愿意把錢存在國有大銀行和經營穩健的銀行。銀行為了向存款人提供經營穩健的信息,必須保持較高的資本緩沖。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保護沒有風險識別能力的中小存款人免受銀行經營失敗的風險,也使這部分存款人不用要求更多的財務穩健信息來監督選擇銀行。為此,銀行就可以降低一部分資本緩沖。Lé(2013)使用117個國家在1986—2011年間的面板數據,研究發現存款保險制度的建立使銀行降低了約15%的資本緩沖,顯著增加了杠桿率;且能夠消除存款人對中小銀行附加資本要求,中小銀行可以持有與大銀行相同的資產資本比例,獲得相同的利潤率[5]。
4.有利于擴大存貸款利差。Carapella,Di Giorgio(2004)收集了55個國家的數據,考察各國存款保險、相關制度和經濟變量對銀行利率的影響[6],其研究結論顯示,存款保險擴大了銀行的存貸款利差。主要原因并不是存款保險使存款更加安全,銀行以較低的利率來吸收存款,而是銀行提高了貸款利率。貸款利率提高說明存款保險使銀行有更高的意愿和更多的資金從事風險較高的貸款活動,然后收取相對較高的利率。
(三)保費支出不會對銀行成本形成壓力
從國際經驗看,存款保險費支出=繳費基數×保險費率。其中,繳費基數是存款規模或受保存款規模,而在費率標準上,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保險費率都低于0.1%,平均約為0.05%左右。據有關報道,我國存款保險制度費率設計為風險差別費率,且為避免對投保機構的財務支出產生不良影響,費率遠低于國際一般水平。為此,假設我國的存款保險平均費率為0.03%,即1萬元的存款收取3元的保費,以2013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043846.9億元計算,征收保費313.15億元,僅占2013年銀行業機構凈利潤1.74萬億元的1.7%,僅占銀行業機構吸收存款付息成本(按3%計算)的1%,銀行業機構完全有能力承擔,不會對其正常經營構成負擔。總體看,不考慮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收益因素,征收保費僅使銀行業機構資本利潤率(18.85%)下降0.32個百分點[7]。
三、結論與啟示
綜上所述,設計良好的存款保險制度對金融機構經營行為的影響總體是積極、正面的。一方面,使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金融機構放在一個平臺上公平競爭,有利于放寬機構準入,加快民營銀行的發展,增強中小銀行的競爭力,提升市場紀律約束;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銀行的規模效率、增強財務杠桿、擴大存貸款利差,進而提高銀行的效益水平,而且保費支出不會對銀行成本形成壓力。
存款保險制度在鼓勵市場競爭的同時,客觀了增大了“壞”銀行經營失敗的概率,金融機構應理性面對市場競爭,擺脫過度依賴政府的心理,加快轉變過度追求存貸款規模的粗放型經營模式,立足自身優勢提供更好、更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從規模無效向規模有效轉變;加強客戶關系管理,運用大數據等技術研究制定個性化、有針對性的市場策略,增強銀行與客戶的“粘性”;強化對各類風險的識別、計量和評估,不斷提升風險管理和內控水平,將資產質量和資本充足水平保持在較高水平,提升客戶的信任度。
參考文獻:
[1]Gropp R,Vesala J. Deposit insurance,moral hazard and market monitoring[J]. Review of Finance, 2004,8(4): 571-602.
[2]Cull R,Senbet L W,Sorge M. Deposit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Banking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5, 37(1).
[3]劉士余.建立存款保險制度是一項緊迫任務[J/OL].[2012-12-08],http://business.sohu.com/20131208/n391441835.shtml.
[4]龍鋒,鄧啟峰,符斯年.基于DEA分析方法下的海南省商業銀行效率研究[J].海南金融,2009(12).
[5]Lé M. Deposit Insurance Adoption and Bank Risk-Taking: the Role of Leverage[R]. 2013.
[6]Carapella F,Di Giorgio G. Deposit Insurance, Institutions,and Bank Interest Rates[J].Transition Studies Review,2004,11(3): 77-92.
[7]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特約編輯:潘文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