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理財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獲得了迅猛發展,在滿足中小投資者低風險理財需求、發展普惠金融、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促進貨幣市場發展、加快推動利率市場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互聯網理財發展中存在一定的風險,亟需引起關注。本文在梳理互聯網金融概念及文獻綜述的基礎上,分析互聯網理財業務的五大風險,并借鑒美國的監管經驗,提出防范互聯網理財業務風險的相關措施。
關鍵詞:互聯網;理財;風險;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01-0053-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1.12
一、引言
2013年被媒體稱為“中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年”,互聯網金融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個焦點。2013年6月13日,阿里金融推出“余額寶”,首日完成5000萬元貨幣基金申購令業界震驚,隨后“活期通”、“收益寶”、“零錢寶”、“百發”、“微信理財通”等互聯網理財產品紛紛推出,獲得快速發展。截至2014年一季度,披露季報的42只貨幣基金的總規模突破萬億元,達到1.02萬億元,與“余額寶”對接的天弘增利寶期末規模為5412.75億份,比2013年年末增加1.92倍,12只互聯網貨幣基金規模翻番,與微信理財通的華夏財富寶,從1月22日上線的10.64億份,增長到一季度末的821.65億份,增長76.17倍①。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迅猛發展,導致銀行存款的搬家,提高了銀行的融資成本,對商業銀行形成了一定的沖擊,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除了互聯網理財的快速發展,P2P網絡信貸平臺也得到了快速發展,眾籌模式開始起步,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定義,當前學術界及業務上沒有明確的定義。央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認為,互聯網金融是互聯網與金融兩者的結合,是借助互聯網與移動通信技術實現的資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功能的新興金融模式[1]。互聯網金融包含互聯網支付、P2P網絡借貸、非P2P的網絡小額貸款、眾籌融資、金融機構創新性互聯網平臺及基于互聯網的基金銷售等六種形式。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有助于彌補傳統金融服務的不足,發展普惠金融,發揮民間資本作用,引導民間金融走向規范化,滿足電子商務需求,擴大社會消費,促進金融產品的創新,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等。互聯網金融只是借助互聯網平臺,其本質依然是金融,金融行業經營風險,互聯網金融發展中的風險亟需關注。
國內學者對互聯網金融的風險進行了研究,王長松(2013)在研究互聯網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指出,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風險主要有政策法規不完整形成的風險、網上支付安全風險、信用保障風險[2]。閆真宇(2013)認為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主要有法律政策風險、業務管理風險、網絡技術風險、貨幣政策風險及洗錢犯罪風險[3]。王海全(2013)等認為互聯網金融發展過程中風險防范能力薄弱,制度建設不到位,法規制度及監管處于真空,消費者權益保護不到位,互聯網金融與金融互聯網兩種業態缺乏有效融合等問題[4]。雖然學者對互聯網金融的整體風險進行了研究,但對于具體互聯網業務的風險研究較少,特別是互聯網理財業務,由于其發展時間短,對其風險研究較少。本文主要分析互聯網理財業務的風險,并借鑒美國相關業務的監管措施,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
二、互聯網理財業務的風險
互聯網理財業務面臨多方面的風險,筆者認為互聯網理財業務主要面臨以下五大風險。
(一)流動性風險
流動性風險是困擾互聯網理財的重要風險。互聯網理財的流動性風險隱患來自多個方面。一是假如互聯網理財的收益率下降,就會導致其資金外流,互聯網生態圈中的傳播性和聯動性,可能會因為一個消息出現大量用戶集中贖回,這樣就會引導互聯網理財的流動性短缺,基金規模也會大幅度降低。二是很多互聯網理財業務依托第三方支付平臺,當以轉出或者支付形式贖回基金的過程中,第三方支付平臺只能利用自有資金或者客戶備付金墊付基金贖回資金,實現實時到賬,但是一旦遇到假期等大量購買物品時,出現扎堆贖回時,或者基金無法順利交割時,其流動性就會出現問題。
(二)市場風險
互聯網理財的迅猛發展,得益于互聯網的高度發達,并不斷向金融領域擴展的條件下產生的。在社會資金偏緊、總體資金利息水平偏高的條件下,可獲得較高的收益,促進了其迅猛發展。但是,這種勢頭只是在特定時期的表現,作為一種基金,其市場風險也不容忽視。美國的Paypal旗下的基金從1999年創立,在2007年規模達到巔峰10億元,贏得不錯的口碑,2008年其收益水平降至0.04%,收益優勢不斷喪失,最后于2011年清盤[5]。我國同類的產品也可能遭遇類似的情況,這種市場風險亟需引起關注。
(三)虛假宣傳風險
互聯網理財產品在宣傳時,強調其便利性與高收益性,往往比銀行活期利率相比,是銀行活期利率的好多倍,吸引了大量投資者購買。在這種的宣傳形勢下,各公司對于其風險揭示明顯不夠。互聯網理財產品作為貨幣基金,雖然從誕生到現在其年化收益率較高,達不到預期收益率以及發生虧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2006年我國部分貨幣基金就出現了虧損。用戶通過券商或者銀行購買貨幣基金,需要閱讀相關的風險提示及進行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測試,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銷售過程中,對于風險的揭示遠遠不夠,使得很大一部分購買者認為其跟存款一樣安全,很多用戶都不理解其含義,不了解貨幣基金的運作情況,埋下了法律糾紛的隱患。
(四)法律和監管風險
互聯網理財很多依賴與第三方支付平臺,按照央行對第三方支付平臺管理是否可以購買基金沒有明確的規定。第三方支付平臺在整個鏈條中充當著支付工具,發揮著基金銷售的作用。根據《證券投資基金銷售管理辦法》,基金代銷機構要具有健全的治理結構、風險管理制度及完善的內部控制,有高效、安全辦理基金發售、申購及贖回的技術設施,同時要符合證監會基金銷售業務管理平臺的相關要求。很多互聯網理財單位并沒有獲得證監會的基金銷售牌照,一旦受到嚴格監管,可能面臨查處。相關的法律法規尚不健全,也使得互聯網理財業務在打擦邊球,由于互聯網理財業務在很多方面上尚沒有處于有效的監管之下,最近,央行、銀監會等相關部門都提出要加強對于互聯網金融的監管,證監會正在研究制定進一步加強貨幣市場基金風險管理和互聯網銷售基金監管的有關規則,這對于互聯網理財業務的發展將產生重要影響[6]。
(五)網絡技術風險
互聯網理財業務的發展依賴于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風險的存在對于互聯網理財業務來說十分重要。網絡平臺與銀行、直銷等其他銷售渠道相比,安全問題一直比較突出。網絡有眾多不可控因素,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也并非“萬無一失”。例如,余額寶上市至今就有用戶反映資金被盜問題,金額從1000元至10萬元不等,反映出其網絡確實存在一定的風險隱患[7]。國內安全問題反饋平臺(烏云)發布消息稱,來往平臺會導致淘寶賬號被破解,從而會威脅余額寶的安全。
三、美國互聯網理財業務的監管措施
國外互聯網理財業務發展時間較長,監管工作能夠為我國的監管提供很多啟示。美國將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按照金融產品的性質決定,互聯網理財由SEC監管, SEC在2010年出臺貨幣市場基金增補法案,要求基金更頻繁的披露基金組合,包括組合持倉的月度報告及逐日盯市。同時,把貨幣市場基金的最大加權平均期限從90天縮短到60天,加大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力度,并強調以下兩點:一是產品的代銷機構必須充分了解客戶的需求與投資情況,保證客戶的需求能夠與其產品風險預期匹配;二是對理財業務顧問的執業方式作出規定,避免理財顧問所在機構與其客戶存在潛在的利益沖突,保護投資者權益。
四、我國互聯網理財風險防范措施
(一)進一步明確監管部門,加強監管
借鑒美國的監管經驗,互聯網理財的監管是證監會的監管對象,證監會需要加強對互聯網理財業務的研究,將互聯網理財業務納入其監管范圍,全面規范互聯網理財業務。對于一些互聯網理財的特殊之處,要制定相應的措施來解決相關問題,要加強同其他相關部門的協作,共同促進互聯網理財的監管,進一步減少監管真空,使得互聯網理財處于真正的監管之下。
(二)嚴厲打擊非法宣傳,加強投資者教育
對于互聯網理財業務的虛假宣傳,相關部門要嚴厲打擊,要求企業充分揭示風險,不能一味宣傳高回報。同時,需要加強投資者教育,讓投資者充分了解各種互聯網理財產品的風險,沒有零風險的投資,不可一味追求高回報而忽視風險。
(三)貨幣基金管理公司要切實防范流動性風險與市場風險
互聯網理財業務相關的貨幣基金管理公司要切實防控流動性風險與市場風險,要結合互聯網理財業務的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舉措做好相應風險的防范,不可一味因競爭而追求高收益,忽視了風險的防范。
(四)完善自身的建設,全面加強網絡技術風險防控
互聯網理財企業不可一味地打擦邊球,要促使自身的正規化,按照相關的要求,完善自身的內控水平、風險管理制度,完善的安全管理辦法及信息披露機制,使自身有更高的水平運營相應的產品。進一步加強網絡技術風險的防控,提高保護投資者資金安全的能力。
(五)建立互聯網理財業務的消費權益保護機制
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已經成為傳統金融行業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互聯網理財業務的投資者龐大,并且缺乏專業的金融知識,缺乏風險意識,監管部門和企業要切實加強其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8]。互聯網理財企業要通過優化服務、強化內控等舉措,充分進行風險提示,確保交易安全、資金安全和投訴渠道通暢,更好地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時,也可以促進互聯網理財企業的規范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穩定分析小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4)[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14.
[2]王長松.互聯網金融模式創新與風險防范[J].青海金融,2013(12):36-38.
[3]閆真宇.關于當前互聯網金融風險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2013(12):40-42.
[4]王海全,農飛龍.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相關問題研究[J].華北金融,2013(11):59-62.
[5]楊凱生.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幾點看法[J].中國金融電腦,2013(12).10-15.
[6]陳林.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8):52-56.
[7]王瑩.余額寶的流動性、收益性及風險分析[J].中國商貿,2013(35):64-66.
[8]于寒.互聯網理財投資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南方金融,2014(8):88-92.
(責任編輯:張恩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