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利用2005—2014年我國四大經濟區域的面板數據,運用面板數據模型,實證分析了區域金融資源配置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實證結果表明,區域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具有推動作用,但現階段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金融市場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存在較大差異,區域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影響區域經濟增長。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本文提出了一些促進我國各類金融市場、金融資源在各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資源;區域經濟;實證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11-0004-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1.01
隨著東部率先發展、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崛起等一整套有機結合的區域整體發展戰略舉措的相繼實施,我國形成了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區域經濟板塊①。過去10年來,四大區域經濟板塊的經濟快速發展,但橫向比較,板塊間的經濟增長并非完全同步。形成這一事實的原因眾多,包括經濟基礎、資源稟賦、經濟政策等。鑒于金融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將研究視角放在金融發展方面,分析2005—2014年金融發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
一、文獻綜述
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方面的研究并不鮮見。綜觀國內外,Goldsmith R .W(1969)在對35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在大多數國家,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之間存在著大致平行的關系[1]。Ronald I.Mekinonon和Edward S.Shaw在《經濟發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所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論則更為普及,通過對金融發展和經濟發展之間關系的研究,兩人構建了“麥金農—肖模型”[2]。模型論證了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提出了金融抑制是指政府通過對金融活動和金融體系的過多干預抑制了金融體系的發展,而金融發展的滯后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從而造成金融抑制與經濟落后的惡性循環。信息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進一步拓展了經濟學家們的研究視野。Bernanke及Blinder(1992)提到,在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銀行會通過信貸來調節企業和個人需求和支出水平,進而影響總需求[3]。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Bemanke,Gertler和Gilchrist(1998)進一步提出了金融加速器理論,指出由于信貸市場摩擦的存在,企業外部融資升水程度和企業凈值呈反比關系,企業資產負債表能夠通過引起投資變化,進而影響實體經濟[4]。
20世紀90年代開始,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引起國內諸多學者的關注。王廣謙(1997)提出,金融發展可以通過促使儲蓄轉化投資、促進資本和勞動資源配置最優化,而且金融業發展帶來的金融業增加值增加也可以促使經濟總量增加,綜合金融三個方面作用,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達到1/5[5]。周立、胡鞍鋼(2002)比較了中國各地區1978—1999年金融資產相關比率(FIR)及其它指標,指出了中國金融發展的不平衡性顯著[6]。崔建軍(201
2)對我國東、中、西部地區各省市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比較分析,認為金融政策和金融體制原因是造成我國經濟區域發展失衡最根本的原因[7]。
國內過往的研究,主要從全國或省級層面,立足于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四大區域經濟層面的研究相對較少,從指標對象的選取看,大多研究往往僅選擇存貸款作為反映金融發展的指標,全面反映各金融市場發展對經濟增長貢獻的研究亦為少見,且從國內的研究情況看,多未考慮價格指數的影響,顯得并非十分嚴謹(事實上,以GDP平減指數為例,2005—2014年全國的累計上漲幅度達48.6%,并非一個平穩的白噪聲時間序列)。在借鑒專家學者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本文注意到社會融資主要來自于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三大金融市場,試圖從各經濟區域三個主要金融市場的融資情況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全面地反映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從時間跨度看,本文的樣本選擇時間為2005—2014年,距離我國四大區域經濟板塊概念的形成剛好是一個完整的10年時間,以一個完整的時間段來反映四大區域經濟板塊金融對經濟的支持同樣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二、四大經濟區域板塊金融資源配置與經濟發展現實
(一)區域金融資源配置情況
我國四大區域經濟板塊的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現象較為明顯,且我國金融資源主要集中在經濟相對發達的東部經濟板塊,過去10年中,隨著中西部經濟發展加快,資金開始更多地流向中西部地區。以下主要將四大經濟區域銀行、證券、保險三大金融市場的發展情況作簡要對比:
銀行業在我國金融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四大區域經濟板塊中,東部地區聚集了我國60%左右的銀行業金融資產,以及16家股份制銀行的總部。2005—2014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經濟區域銀行業資產份額占比分別由61%、14%、17%和8%變為58.4%、15.3%、19.3%和7.0%。從銀行業的存貸款情況看:2005年末,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經濟區域的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依次為177712.95億元、42782.16億元、45548.20億元和23095.60億元,到2014年末,四大經濟區域的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依次為654020.36億元、187468.14億元、222843.45億元和78002.50億元,分別增長2.7倍、3.4倍、3.8倍和2.4倍。中西部經濟板塊的存款增速快于其他兩大板塊。占比則分別由2005年末的61.5%、14.8%、15.7%和8.0%變為2015年末57.3%、16.4%、19.5%和6.8%。
從銀行業貸款情況來看,2005年末,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分別為120201.17億元、29799.58億元、32732.30億元和15431.50億元,到2014年末,四個地區的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分別為470719.86億元、128667.22億元、170343.46億元和59510.80億元,分別增長了2.9倍、3.3倍、4.2倍和3.0倍,西部地區的貸款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其他三個地區,占比分別由2005年末的60.7%、15.0%、16.5%和7.8%變為2014年末56.8%、15.5%、20.5%和7.2%。
證券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重要橋梁,能夠為國民經濟發展、企業改制運營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籌資額,還是從證券公司數量看,我國東部地區都遙遙領先于其他地區,證券業市場發展不平衡現象同樣明顯。2014年末,我國境內上市公司(A、B股)總數2613家。其中,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分別為1717家、374家、378家、144家,東部地區的上市公司總數占比達到65.7%。從直接融資規模看,2005—2014年我國股市出現過數次較大波動,直接影響到每年股市籌資額度,加之企業上市以及上市公司增發新股的進度與該公司的經營情況直接相關,因此四大區域經濟板塊直接融資規模并不如銀行存貸款那樣對比鮮明(一些省份在某些年度甚至沒有直接融資)。但總體來看,2005—2014年,東部地區的直接融資規模還是大于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見圖3),直接融資由企業股票和債券融資組成)。
保險業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從我國四大經濟區域的保險業發展情況看,東部地區保險業發展明顯強于其他三個地區。2014年,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的保險法人公司數分別為155家、6家、10家和7家。東部地區保險法人機構數占比接近九成。從保費收入來看,2005—2014年,四大經濟區域的保費收入分別增長了2.8倍、3.4倍、3.9倍和2.5倍,2014年,四大經濟區域的保費收入分別為10679.20億元、3657.53億元、3716.20億元、1545.16億元,東部地區占比高達54.6%,超過其它三大經濟區域之和。與保費收入相對應,10年間,四大經濟區域的保險賠付支出分別增長5.3倍、6.1倍、5.8倍和4.6倍。2014年,四大經濟區域的保險賠付支出分別為4178.18億元、1226.75億元、1298.92億元和512.35億元,東部地區的保險賠付支出占比為51.1%。
(二)區域經濟發展現實
作為經濟總量指標,GDP能夠直觀反映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一直以來,作為經濟基礎較好、發展起步較早的東部地區,其經濟總量遠大于其它三大經濟區域,但隨著區域經濟政策效果的顯現,中西部、東北地區的發展速度開始加快,在經濟增速上開始逐步超越東部地區。
2005—2014年,與其他三大經濟區域相比,東部地區的經濟增速經歷了由領先到落后的過程。2005年,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的GDP增速分別為13.5%、12.7%、13.2%和12.0%,東部地區經濟增速最高。之后,中西部、東北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開始逐步超越東部地區。10年間,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經濟平均增速分別為11.4%、12.0%、12.8%和11.9%。
經濟增長速度不一致,導致各區域經濟板塊GDP在全國的占比在不斷發生變化。2005—2014年,東部地區GDP由109924.64億元增長到350052.49億元,占全國GDP比重由55.6%下降到51.2%,相對應的是中部和西部GDP占比的提升,10年間,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分別由37230.30億元和33493.31億元增長到138671.66億元和138073.50億元,占全國GDP的比重分別由18.8%上升到20.3%,16.9%上升到20.2%,而東北地區GDP由17140.78億元增長到57469.79億元,占全國GDP的比重一直徘徊在8.5%左右。
三、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構建與數據源
按照內生金融發展理論,金融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可以體現為Y=F(X1,X2,X3…Xn),其中,Y為經濟增長,X1、X2、…Xn均為金融發展指標。
從目前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情況看,主要可以劃分為以銀行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市場、以股票和債券為主的直接融資市場,以及保險市場。因此可以構建如下模型:
Ln(GDPit/Iit)=cit+?琢Ln(LOANit/Iit)+?茁Ln(STOCKit/Iit)+
?酌(LnINSUREit/Iit)+eit
其中,GDP為國內生產總值,LOAN、STOCK和INSURE,分別表示銀行貸款余額、股票和債券市場的籌資規模以及保費支出,I為以2005年為基期,各地區2005—2014年的GDP平減指數累計值。為消除異方差,對各變量均做對數化處理。樣本區間為2005—2014年,所有數據源均來自wind數據庫,所有樣本數據的描述性統計結果見表1。
(二)面板數據平穩性檢驗
為確保面板數據模型的有效性,對所有面板數據進行單位根檢驗。觀察變量的走勢,不難發現,所有數據變量均存在較為明顯的時間趨勢,在進行單位根檢驗時,選用截距及含時間趨勢的檢驗方式,通過LLC、Breitung、IPS、ADF-Fisher、PP-Fisher五種檢驗方法的檢驗結果表明,LNGDP、LnLOAN、LNSTOCK、LNINSURE均存在單位根,但一階差分后,P值大多小于0.05%,可以認為各變量服從一階單整,即I(1)過程。
(三)面板數據及模型的協整檢驗
用Pedroni提出的檢驗方法,對所有變量進行協整檢驗,檢驗結果表明,4個統計量通過了1%或5%的顯著性檢驗,鑒于樣本數據較小,結合KAO檢驗結果進行判定,KAO檢驗結果表明,ADF統計量P值為0。協整檢驗結果充分表明,在四大區域經濟板塊中,信貸資源、股票和債券市場資源、保險市場資源與經濟增長間存在穩定的長期均衡關系。
面板數據模型的判定,首先要依賴用Hausman檢驗來確定是固定效應模型及隨機效應模型。在建立隨機效應模型后,通過Hausman檢驗,得到Chi-Sq統計值為48.8513,P值為0,表明拒絕隨機效應模型。其次,在建立固定效應模型過程中,對究竟是選擇無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含個體影響的變系數方程,還是變截距模型則主要依賴于F檢驗。其前提假設為:
H1∶ ?茁1=?茁2=…=?茁n
H2∶ ?琢1=?琢2=…=?琢n
?茁1=?茁2=…=?茁n
接受H2則可以認為應選擇無個體影響不變系數模型,如果拒絕H2,則需進一步檢驗假設H1,接受H1則應選擇變截距模型,反之,則應選擇變系數模型。
F統計量的定義分別為:
F2=■,F1=■
其中,S1、S2、S3依次表示變系數模型、變截距模型和無個體影響的不變系數模型的殘差平方和。
從估計結果看:
F2=■=204.442>F0.05(12,24)=2.51
F1=■=27.667>F0.05(9,24)=2.90
因此,應選擇固定影響變系數模型。
(四)模型估計結果及基本結論
通過二階段最小二乘法對模型估計結果為:
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模型的F統計值較大,且大多t統計值通過1%的顯著性水平,擬合優度較高,模型整體解釋效果較好。從模型的經濟意義看,截距項反映的是各區域經濟增長對平均增長的偏離值,而各金融資源對經濟增長的彈性則主要反映在經濟指標的系數上。模型中得到的結論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是銀行信貸資源拉動區域經濟增長作用突出。東部、中部、西部、東北地區銀行信貸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分別高達0.76、0.71、0.69和0.73。這也就意味著過去10年中,信貸投入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分別拉動四大經濟區域經濟增長0.76、0.71、0.69和0.73個百分點。
二是中西部地區銀行信貸資源的使用效率仍有待提升。從銀行信貸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看,東北和東部地區的彈性系數高于中西部地區。這也就意味著,過去10年中,中西部地區銀行信貸資金的使用效率偏低。
三是四大經濟區域證券和債券融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有限。從四大經濟區域的資本市場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來看,彈性系數都極小,西部地區甚至為負數。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國資本市場發展不成熟,股票市場波動幅度較大,加之我國每年的新股發行、企業股票增發、企業發債受企業自身經營狀況以及行政審批等因素影響,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本身相關性并不強。另一方面,我國西部地區無論是上市公司數量還是從市場募集到的資金量遠落后于東部地區,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發揮不充分。
四是保險市場對經濟的作用正逐步顯現,但不平衡性較為明顯。從回歸結果看,東部、中部地區的保險賠付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分別為0.17和0.12,表明過去10年中,兩大經濟區域,保險市場賠付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動了經濟的增長。相比之下,東北和西部地區保險賠付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僅為0.005和0.003,保險市場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明顯偏弱。
四、政策建議
根據本文的實證結果,金融促進經濟增長作用突出,而要更好地發揮金融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作用,促進各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則需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結構、提升金融資源效率,并優化各區域金融資源的配置。
(一)完善我國金融市場結構
目前銀行業在我國金融市場中一支獨大,銀行間接融資是我國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而資本市場的直接融資功能發揮仍不充分,因此需進一步深化金融體系改革,加強多層次的資本體系建設,并著力加大保險市場的建設,提升保險業對經濟的保障功能,讓金融更好地服務于經濟。
(二)著力提升區域金融資源使用效率
我國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層級較低是信貸資金投入產出效率較低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充分發揮金融對中西部地區支持力度的同時,應注重改善資金的投入方向,通過優化信貸資金投入方向引導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同時達到提升資金使用效率的效果。
(三)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金融支持力度
我國各大經濟區域金融發展不平衡問題客觀存在。因此,在注重資金使用效率同時,需避免金融資源“馬太效應”傷害區域濟協調的發展,通過一些財政政策,吸引金融資源到經濟相對落后的中西部地區,帶動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特約編輯:何志強)
參考文獻:
[1]Goldsmith R W.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Edward Shaw.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growth models with spatial effect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3]Bernanke,Blinder The fe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2,82(4):90l一921.
[4]Bernanke,B.S,M.Gertler,and S.Gilehrist.The Financial Accelerator in a Quantitative Business Cycle Framework[M].NBER working Paper 6455,1998.
[5]王廣謙.經濟發展中金融的貢獻與效率[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版社,1997:136-167.
[6]周立,胡鞍鋼.中國金融發展的地區差距分析(l978—1999)[J].清華大學學報,2002(2):62-65.
[7]崔建軍.中國區域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分析[J]當地經濟科學,2012(3):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