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了滿足城鎮化過程中帶來的新的經濟增長需求,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些資金投入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本文通過對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金融需求和農村金融供給滿足需求變化程度的分析,深入探索了農村金融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金融支持;農村金融發展
中圖分類號:F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11-0028-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1.06
新型城鎮化進程會引起人口、中小企業、農業經營主體、農村基礎設施等多方面的變化,相應的會導致對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要求完善的農村金融供給的支持。而目前我國金融業的發展對于城鎮化的支持相對薄弱,金融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城鎮化發展中的核心因素之一。
一、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大量人口從農村轉換到城市,農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在不斷增加。根據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11—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6977.3元、7916.6元、8859.9元,消費水平分別為5221.1元、5908元、6625.5元。因此帶來了多方面的金融需求的變化,具體表現在:
(一)農民市民化對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
一是金融服務多元化的需求。以存貸款、匯款為主的傳統銀行業務到投資理財、租賃、保險、信托等新興業務[1]。二是對金融結構主體多元化的需求。由于傳統農戶的借貸資金需求量小而分散,多為小額貸款,成本高利潤低,因此衍生了對合作金融機構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需求。中國銀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2014年間,村鎮銀行的農戶貸款余額從435.5億元增長到2111億元,占村鎮銀行貸款余額的比例從33.1%增長到92.9%。三是對政策性金融供給規模的需求。農民市民化引起的對保障性住房、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和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公共服務需求的增加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中國城市發展報告指出,每新增一個城鎮居民,人均公共成本支出約為13萬元;政府支出中,人均公共服務管理資金支出為806元,人均城鎮建設維護成本支出為677元,人均社會保障資金支出為41356元,人均住房保障支出為12011元。數據表明農民向市民轉換過程中所需的公共服務資金,僅有政府財政支出是不夠的,需要政策性金融和其他的規模供給。
(二)中小企業發展對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
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會帶來大批中小企業的創立和成長,而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大量信貸資金的支持,從而帶來了對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一是衍生了發展中小銀行類金融機構的需求。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貸款數目比較小,借貸期限短,資信水平低,違約風險高,需要國家制定相應政策來發展農村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中小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二是對設立政策性擔保機構和保險公司的需求。中小企業往往因缺乏有效的抵押品、承擔市場風險和經營風險的能力較弱而失去銀行貸款的機會,為了在中小企業和銀行對接間分散風險,需要國家引導設立擔保公司和保險公司。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對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農業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轉移,因此需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高效率的經營土地和發展農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指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這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設立和發展都會引起對農村金融需求從規模和結構上的變化。一是農業正朝著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不斷增加,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1—2014年分別達到52.17萬家、68.9萬家、73.06萬家、128.88萬家,同比增長分別為37.62%、32.07%、6.04%、31.18%,這些變化需要大量貸款滿足農戶生產和農產品加工的要求,進而衍生出對農村金融機構和農村金融信貸規模變化的需求。二是新型城鎮化提出走農業產業化的道路,農業產業化的發展衍生了大量的信貸需求,同時規模經營帶來風險集聚,需要農業保險和農業擔保等機構的風險分擔。
(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對農村金融需求的變化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是農業現代化進程順利推進的前提,加快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據國家發改委產業研究所調查,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包括道路,通信,廣播電視等,按照一定標準建設,扣除已建成項目,全國平均每位農民約需投資5000 元[2]。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13年中國鄉村人口為62961萬人,這意味著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至少需要34180.5億元的資金支持。而農村基礎設施作為公共產品,具有周期長、成本高、公益性的特點,是政府的主要投資目標,但是政府支農資金比重僅占到10%左右,因此信貸需求增加,進而帶來了對農村金融結構的變化。
二、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金融供給存在的問題
2014年中國農村金融服務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23.6萬億元,農戶貸款5.4萬億元,農業貸款余額為3.4萬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3%、19%、9.7%。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金融供給存在以下問題:
(一)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供給不足
1.傳統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信貸供給規模不足
首先,農業銀行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則,更多的把市場定位于大中城市,不斷地降低金融支農的力度,大量撤并在農村、鄉鎮的營業網點,把資金大部分投向城市,加劇了新型城鎮化下資金供求的矛盾[3]。其次,農村信用社在農村地區承擔著主要支農的責任,但是存在很多問題:一是機構數量在不斷下降,2013年下降到1803家(見圖1);二是貸款利率高,個別地方的農信社貸款利率高達15%;三是理財產品品種單一,缺乏保險、基金等理財產品,難以滿足農戶的理財投資需求;四是信用社對缺乏有效抵押物和自然風險大的分散的農戶采取惜貸的措施,減少涉農貸款的規模。此外,盡管農村商業銀行是農村信用社的改革方向,數量呈遞增趨勢,但與農村信用社相比,數量較少(見圖1)。最后,農業發展銀行業務主要針對農產品糧棉油收購等,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縣域城鎮建設的金融支持力度較弱[4]。
2.其他正規金融機構相對缺乏
首先,針對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銀行及中小分支機構數量不足。2013年,銀監會指出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和郵政儲蓄銀行占比僅為16.2%,農村中小金融機構在農村分布比較少。目前,中小企業資金主要來源于傳統的商業銀行貸款,占比在85%以上,其中國有銀行占到43%,是主要的融資主體;商業銀行出于風險性原則的考慮,對中小企業貸款的規模、權限和審批程序進行了嚴格的限制。銀監會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小微企業貸款余額為20萬億元,是2006年的8倍。但相對于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還相差很遠,根源是適應中小企業發展的中小銀行及中小分支機構還在探索起步階段,網點少,缺乏競爭力。其次,缺乏國家引導的政策性擔保公司和保險公司。由于我國擔保體系不健全,中小企業和農戶的土地以及房產不能作為有效的抵押物,而且商業性擔保公司不愿意為風險大的主體作擔保,制約了農戶、中小企業等主體的貸款融資需求。就擔保公司的控股情況而言,中國融資擔保業協會指出,國有及控股擔保機構比例較小,2009—2012年國有及控股擔保機構占融資性擔保機構的比例分別為27%、23.7%、18.7%、22.2%。
(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不完善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誕生適應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彌補了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空缺,提升了農村的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但是營業網點數量不足,資金支持力度不夠。中國銀監會2013年發布數據顯示,銀行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達151.35萬億元,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總資產18.3萬億元,占比僅為12.1%。在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貸款公司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中,村鎮銀行已經成為了主力軍和融資的重要渠道,貸款余額不斷增長。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09—2013年的貸款余額分別為746.9億元、1700.5億元、3164億元、3632億元、4862億元。如表1所示,數量也在不斷增長,數量分布上遠遠超過農村資金互助社和貸款公司,但卻遠遠低于農村信用社的數量,2013年農村信用社為1803家,村鎮銀行為987家,僅為農村信用社的1/2左右。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貸款機構存在著數量少、發展時間短和不成熟、缺乏管理經驗、制度不完善、抵抗風險能力薄弱、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缺乏市場競爭力等諸多問題,不利于構建新型農村金融體系。一旦處理不當,會阻礙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
(三)民間金融機構缺乏規范和引導
由于農村金融組織體系的不完善,處于弱勢地位的農戶為了得到生產生活資金而選擇民間借貸。2013年,中國民間金融發展報告顯示,民間金融市場規模5.28 萬億,比2011 年的4.47萬億上升18%。民間金融形式主要有民間自由借貸、民間集資和地下錢莊等。多種形式民間金融組織的活躍緩解了資金供求失衡的矛盾,很大程度滿足了城鎮化進程中農民和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但依然存在著很多的金融風險。一是安全性較低,缺乏法律約束,農村金融風險系數高。二是高利貸現象嚴重。雖然民間金融手續靈活,中小企業容易獲得貸款,但是利息太高,加劇了中小企業的成本負擔。2014年中國民間金融發展報告顯示全國民間借貸市場年利率平均為36.2%,農村地區民間借貸利率為25.7%。三是民間金融亟待規范[5]。由于運作機制不規范,進行非法活動,擾亂金融秩序,如洗錢,集資詐騙等。2009年全國各級公安機關針對非法集資立案445起,涉及金額38.5億,2014年達到8700余起,涉案金額逾千億元。
(四)農村金融服務功能不完善
首先,農村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單一。大部分農村金融機構只提供信貸產品,而股票、債券、信托基金和股權抵押、土地流轉抵押等金融產品在農村發展緩慢。中國金融發展報告指出,農村家庭持有股票、債券、基金、理財產品衍生品等風險資產家庭的比例僅為1.6%,而全國平均水平是10.4%。其次,農村缺乏金融創新,沒有開發與新型城鎮化相配套的個人消費貸款、創業貸款、住房貸款等貸款,以及缺乏多種關于涉農企業發展的金融產品,比如農業科技開發、大型農機具、農產品營銷、品牌建設等多種小額貸款。第三,農村金融機構營業網點不足且不均衡。2014年中國農村金融發展報告指出,我國農村家庭所在村周圍的銀行網點數為0.77個,而城市家庭所在小區周圍銀行網點平均為2.63個。從ATM機數量看,中國的ATM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中小城市和農村基本上很少。
三、完善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增加農村正規金融機構供給
一是健全傳統農村正規金融機構。第一,商業銀行增設在中小城鎮地區的營業網點和虛擬網點,通過發展移動金融業務提高金融機構對廣大農戶的覆蓋率與快捷性。第二,要不斷強化政策性銀行在農村金融服務中的作用,增加針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農業項目貸款,發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第三,建設資金回流機制,使郵政儲蓄所和農業信用合作社的資金回流,積極支持農村城鎮化建設。
二是增加其他正規金融機構。第一,增加中小銀行和分支機構,設立政府引導的風險投資基金,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與設立中小銀行。為中小企業提供更為多樣的貸款,滿足中小企業的信貸需求。第二,設立政府引導的擔保機構和保險公司,支持民間資本發起設立信用擔保公司,完善信用擔保公司的風險補償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創新金融產品類擔保。第三,擴大抵(質)押貸款范圍,接受中小企業用無形資產,集體土地使用權等作為貸款擔保,農戶可以用農作物、農產品、承包的土地使用權等作為抵押。
(二)完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一是大力培育村鎮銀行、小貸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金融機構,放寬市場準入標準,引導民間資本投入農村金融領域,為農戶、中小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解決中小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難的問題。二是完善金融機構內部機制建設,降低管理風險。同時推出多種創新的城鎮化貸款,滿足不同主體的需求。三是政府加強政策扶持力度,對新型機構主體進行宣傳,提高市場知名度[8]。
(三)規范民間金融機構
一是賦予民間借貸合法地位,引導和扶持其發展,利用民間金融的信息對稱優勢和正規金融的規模優勢,使民間金融和正規金融協同發展,發揮民間金融的積極作用,為新型城鎮化提供金融支持,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多元化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9]。二是抓緊制定民間借貸管理的法律法規, 將民間借貸行為置于政府的監督管理之下。只有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才能對民間借貸過程中出現的違法亂紀活動,有效地加以管制[10]。減少非法集資、詐騙行為,保護借款者的利益。三是改善民間金融生態環境,普及對民眾的投資風險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導其科學理性投資。
(四)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一是根據農村金融產品不夠豐富的現實,商業銀行開發適應農戶和中小企業的多種需求的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服務手段,發展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等多種金融服務。二是為了使農民盡快的轉換為新市民,商業銀行應針對個人發展助業貸款、創業貸款等多種形式的貸款,提高農民的就業和創業能力。同時推出多種形式的消費貸款,滿足他們不斷變化的消費需求。三是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農業生產貸款、農業科技開發、農機具等多種貸款,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四是完善服務于新型城鎮化建設下的配套政策,給予優惠扶持,引導各種類型金融機構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信貸投入。
(特約編輯:陳國權)
參考文獻:
[1]邱俊杰,邱兆祥.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金融困境及其突破[J].理論探索,2013(4):82-86.
[2]王利文,雷比璐,張仁壽,崔慧霞.快速城市化中的農村金融創新服務轉型問題探討——以廣州及廣州農商行為例[J].南方經濟,2012(5):72-78.
[3]李長春.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的農村金融困境與創新[J].農村金融,2013(60):30-34.
[4]方顯倉.新型城鎮化發展中的金融支持機制建設研究[J].經濟縱橫,2013(12):16-20.
[5]劉雙印,穆闖,余文傳.對河北省農村金融制度建設的現實分析與政策建議[J].經濟論壇,2013(2):28-32.
[6]丁俊峰.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村金融結構轉型分析[J].經濟學家,2009(5):69-75.
[7]王瑩.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創新[J].上海金融,2013(12):139-140.
[8]牛曉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問題及對策分析[J].時代金融,2013(5):60-61.
[9]殷本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非正式金融問題探索[J].江海學刊,2006(4):84-88.
[10]朱澤.我國地下金融發展狀況及治理對策[J].中國農村經濟,2003(10):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