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亞洲藝術雙年展\"將于9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由國美館研究員黃舒屏擔任策展人,本屆雙年展以「造動」為題,反映當下亞洲涌現的不安氛圍,以及藝術家在創作走向上以行動突破現狀的趨勢。藝術家走向現實的社會,也更多地參與在歷史的反省和創造中,投入亞洲當下問題的提出和回饋。這些趨向熱烈響應新時代的個人價值,創作者以自我實踐的感性創造力來翻轉機制,開啟改變的契機,這代表著亞洲新文化體系的再思和創造,已匯聚為一個發生中的進行式,同時投射出亞洲群體對于未來愿景的積極期許及行動。
國立臺灣美術館「亞洲藝術雙年展」一直以面對亞洲生活現實的社會觀點出發,探討亞洲文化及藝術創作的多樣性、沖突性與協調性,從現實的基礎來連結并理解藝術創作之于我們日常生活的關聯,并啟動多元化的討論。今日的亞洲已經不僅作為一個單一而不變的地理概念,在當代全球化的社經發展下,亞洲成為一個移動中的文化概念,隨著人口的遷移、資本的流通、不同文化的撞擊,亞洲流動的邊界將持續不斷自我挑戰其對外的關系與自我的內在矛盾,這顯示反映亞洲的生活現實與文化觀點面臨著擴張與裂解,藝術創作從過去的靜態模式轉向更積極面對問題的動態過程。造動,作為一種開啟、扭轉、重組及建構的可能,從分裂的縫隙中,試圖開啟一個可能性的實踐空間,從原來的位置移動出來,進一步透過藝術創造性的想象力,作為對于未來提案的積極討論和參與。

本次雙年展參展共有28組藝術家,來自17個亞洲地區/國家。參展作品探討包括亞洲移動的邊界之下,有關體制、人權等種種生存處境和問題現狀。這幾年來隨著亞洲各國和國際間越來越緊密和緊張的政經發展及跨域關系,這些互動變化正在劇烈挑戰固有的觀點和秩序,思想和行動并行的運動狀態成為積極應對這個現實的姿態。當今藝術家所面對的亞洲問題及創作環境是跨文化的,同時也是多樣性紛歧的文化場域,如同本次雙年展新加坡藝術家李文(Lee Wen)交互式的參展作品《乒乓成圓》,以多人參與對戰/對話的形式,隱喻亞洲復雜的多邊關系與政治角力;印度藝術家芮娜·芭內姬(Rina BANERJEE)的創作則展現藝術家如何詮釋在這個全球文化景觀里,透過殖民、觀光、旅行、大眾傳播等復雜路徑被四處搬移和重組的各種文化符號和對象,芭內姬展現奇異感的雕塑,是當今亞洲與世界樣貌的文化制造過程與奇觀形式。成立于柬埔寨由日本導演菅野將弘(Masahiro Sugano)及柬埔寨藝術家阿妮妲·尤·阿里(Anida Yoeu Ali)所組成的反叛工作室,他們透過電影反思人們被文化及政治準則所壓抑的感官與想象力,以詩歌陳述關于身份認同及跨越疆界的議題,作品開拓了傳統敘事之外的可能性,他們的參展作品分別與兩位來自巴勒斯坦和柬埔寨的流亡詩人合作,將人類對于存在現狀的呼求發向世界。

來自印度尼西亞的雙人組伊旺·安米特蒂塔·薩利娜(Irwan AHMETT Tita SALINA)呼應本次雙年展「造動」展題,針對臺灣的東南亞外移工和社會的關系及現存的困境,創作全新計劃。《灑鹽于海》接觸了許多在職/在監的移工以及他們在印度尼西亞的家人,名為《灑鹽于海》(Salting the Sea)的新作品,感性紀錄這些困頓中移工及其家人的故事。藝術家伊旺·安米特蒂塔·薩利娜更將此探討在臺移工處境的計劃延伸到公共論述的界面,近年來在新聞版面上我們所看到的移工議題,包括臺北車站大廳公共空間的使用、逃逸外移工的社會事件、外籍勞工權益、經濟利益等問題,藝術家將在《同意╱否決╱未定》的計劃中開啟一個公共論述的空間,這些公共議題所欲挑起的是臺灣在亞洲經濟與文化位置的真實現狀,并重新審視我們如何面對亞洲問題。
近年來占據社會版面引發爭議討論的青年世代的勞動與薪資問題,是本次菲律賓參展藝術家史蒂芬妮·蘇約克( Stephanie SYJUCO)在地創作計劃的核心議題。《造錢工廠:經濟現實游戲》將展場呈現為一個勞動生產的工廠空間,以好玩但具批判的方式探索臺灣年輕人所面臨的經濟處境。結合游戲和共同手作空間,觀眾加入工廠以勞作般的方式制造新臺幣,當然勞動時間的投入相等于金錢的積累,在游戲的最終,參與者可以自由選擇并思考:這些代表青年世代的年薪積累,可以換得怎么樣的現實目標?當前的經濟政策、產業發展與社會現狀,是否可以滿足我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期望?藝術家開放了觀眾介入的實踐空間,透過參與過程而啟發一種反思的激蕩。

「造動」的題旨,嘗試探討當今藝術創作是如何透過感性經驗與創造的過程響應現實問題,它不僅僅是一種現實社會的描繪與再現,更進一步思考藝術如何在現實中創造多種可能性的移動和突破,形成一個開放多元觀點互相辯證與激蕩的場域;藝術不再只是美學的對象或概念,更可能是一個事件、媒介、行動,它介入許多自我和社會關系之間的互動、連結和轉化。藝術家姚瑞中帶領一群藝術學院的學生所開啟的《海市蜃樓:臺灣閑置公共設施抽樣踏查》已進行約五年,透過真實影像和扎實紀錄的社會調查,以及凝聚批判力的微型行動組織,用藝術的角度和集體行動實際參與社會,這些影像及文本文件,指出一個喪失核心內涵和價值的公共建設發展,同時也成為向謬誤政策提出檢討改革的積極推力。澳洲藝術家拉奎爾·奧美拉(Raquel Ormella)本次全新創作之參展作品《勞苦之財 #4》持續其對于個人創造參與社會意識變動的積極創作主張,繼續將詩意的可能性編織在每一面撼動信仰的旗幟作品里,她的作品呼吁每一種改造的可能,對身分意識、國家定位,對旗幟連結的意義之變動方式展開持續性的探索。

藝術家以想象力書寫未來,并不斷在創造的過程中提供出一個參與式的實踐空間,邀請觀眾加入,亦鼓勵參與者們從藝術的可能性來思考現實以及共同參與建構更美好的未來。本次的雙年展作品囊括繪畫、裝置、影像、行為表演、建筑、互動工作坊等豐富類型。泰國藝術家蘇堤·克納維查亞儂特(Sutee KUNAVINCHAYANONT)充滿故事性的課桌,邀請觀眾親手拓印出隱藏其中的圖像和密語;菲律賓藝術家艾爾文·雷米羅(Alwin REAMILLO)手工改造的鋼琴作品,也在特別時間開放觀眾報名彈奏,每一位彈奏者以不同的聲音和藝術家的故事互動,讓美術館的視覺空間增添聽覺享受,形成跨越媒材與不同文化隔閡的對話。“造動-2015亞洲藝術雙年展”9月19日至12月6日于國立臺灣美術館正式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