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由山水美術館主辦的“自然密碼--觀一靈性繪畫”沙龍交流展,在山水文園地產的樣板間精彩亮相。本次展覽邀請了業界的藏家、金融家和藝術家及部分媒體到場,一改以往展覽展出的形式,以品鑒、欣賞和沙龍交流的方式為活動方法。 天氣寒冷還下著雪花,但依然擋不住大家的熱情,沙龍現場座無虛席。 藝術家觀一老師跟大家分享了他的藝術經歷以及創作思路。
他說: 我要尋求一種未曾出現的但又是與我們這個時代息息相關的思想點。它既是地域性的又是世界性的。今天展出的兩個系列類的作品,也就是體驗和觀照系列。在這個工業化快速消費的時代,我們越來越感覺到生活節湊的加快,帶來的生活的節湊上的壓力,所以我們就想,這種現代的生活,工業化,城市化的生活,需要藝術來填補或調和一下,所以,這次展覽主題定義為靈性藝術,首先靈性不是那么沉重,是比較飄逸的,輕松的一種東西,是心靈的一種歸宿感覺。
而后兩位業內嘉賓與觀眾的深度的交流和互動對話, 《世界藝術》雜志主編、策展人、美術批評家徐亮以及獨立文化學者、獨立藝術家、獨立策展人游浩分別闡釋了自己對觀一作品的見解。
徐亮在談到觀一的作品時說:藝術是沒有定義、公式和推理的。就是見仁見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所以,在我看來,他的作品是有抽象意味的抽象藝術。因為是世紀的“85”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一個狂飆復興階段。那個時代,我們中國藝術界在學院內部有一位很重要的藝術家吳冠中先生,他提出了形式的重要性,他的畫面我們稱之為“意象畫”,絕對歸不到抽象里面,反倒是他的同學趙無極,朱德群等在西方的藝術界給藝術做出了貢獻。 他們的作品線條、色彩、繪畫的方式是一個對哲學式生命體驗的過程。也是他對自己本體文化的認識。 比如觀一這次展出的作品,顏色艷麗的比較抒情,線條像瀑布,我們也可以很形象的去表達;而黑色、灰色就像一個人的品質一樣,就像著裝、喜好、審美都體現出來,越看越有味道。我在08年做了一本中國抽象大全的書, 85時期,北京有一幫畫抽象的,比如星星美展有幾位,無名畫會有幾位,上海和北京兩個城市之間,共同托起了我們從80年代抽象藝術的開端,甚至更早一點,75年左右的時候,就有一些人開始做抽象藝術了,在我心目中他們是非常了不起的。
游浩先生針對傳統和現代的關系就觀一的畫面頗有感慨。他說:我們曾經理解的那個藝術,不可能是永遠是傳統的那個樣子,再去跟西方對話交流,那樣的話,對人類是很難做出貢獻的。一定要有新的思考,新的可能性。 在我們快速的生活方式之后,因為商務時代是個外求的時代,用外求的方式來獲取財富的,獲取所謂物質的豐富性,而內心往往是被冷漠的、被忽略的。所以說,藝術恰恰提供了一個這樣的可能性。再一個,純粹理性羅格斯式的思維方式之下的抽象藝術,對東方人而言恰恰應該是我們回避的。內觀式的,內心觸摸式的靈魂觀照層面的,這樣一個靈性層面的觸摸,可能是東方藝術的未來的可能性。我覺得觀一老師的作品最起碼從我這個專業的角度來看,在我們的傳統審美之下,在西方現當代的藝術觀之下它就有一個新的思考。當然,我們看他的作品不僅僅是在抽象藝術的范圍之內了,就是在抽象藝術之后,他的一個新的探索一個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