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知道什么是“斷舍離”嗎?這一頗具禪味的詞匯曾被評選為日本社會的年度流行語,如今它漂洋過海,在我們身邊也悄然流行起來。“斷舍離”是由日本雜物整理咨詢師山下英子所提出的,它是一種“做減法”的生活理念。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斷舍離”更能幫助我們保持初心,重獲幸福,想必這正是其深入人心的奧秘所在。
斷舍離:有舍才有得
談到“斷舍離”的起源,就不能不談到“斷舍離”的創始人山下英子,她從大學時代開始學習瑜伽,通過瑜伽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隨后致力于提倡任何人都能親身實踐的新整理術“斷舍離”。她自稱“雜物整理咨詢師”,多年來舉行講座,幫助不計其數的學員通過對日常家居環境的收拾整理,收獲人生的重大轉變。她所著的《斷舍離》一書,更是掀起了全世界“斷舍離”的新風潮。也許你會疑惑,僅僅是整理收拾房間的話,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如何談得上改變人生呢?對此,山下英子是這樣說的:“整理房間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靈改變了行動,而是行動帶來了心靈的變化。可以說,斷舍離就是一種動禪。”
在“斷舍離”的機制中,“斷”即是指不買、不收取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商品社會中泛濫過度的宣傳單、贈品、包裝紙等等,人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帶回家,過后又無法處理,擺在家里最終也成為心病,那么不如從源頭處便加以阻斷,堅決拒絕。對于已經堆放在家里的沒用的東西,就需要“舍”將其處理掉。不管從哪個角度講,學會“扔東西”都是整理的第一要義,如山下英子所言,倘若放任那些不用的垃圾占據房間,堆積灰塵,散發霉味,我們也會像在淤泥里游動的鯰魚一樣,活得喘不過氣。在“斷”和“舍”的交替中,最終舍棄對物質的迷戀,讓自己處于自由自在的空間,也就是達到了“離”的狀態。
讓物品成為你的死黨
在這個消費時代,物質極大地豐富了起來,錦衣玉食、香車寶馬充斥著眼球,大多數人也習慣于通過追逐和占有物品獲得滿足感,但久而久之,太多的欲念反過來卻使人們成為了物品的附庸,冷漠的“城市病”四處蔓延。山下英子認為,物品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能否發揮作用取決于它所處的位置,一粒米放在飯碗里充饑就是適當的,而落在水槽就必須清理,讓物品回歸于它應該在的地方,正是人的內在智慧的表現。也許是因為日本自古以來就有萬物皆有神靈的說法,山下英子在“斷舍離”的理念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與物品成為好朋友”的觀念。她將人與物的關系置換為人際關系,讓人們直觀地了解到物品對自己的意義:假如房間里的物品都是你根本不認識的陌生人,是不是讓你很不舒服呢?倘若這些物品都是得心應手的好朋友,那么你就會松一口氣。再進一步,如果物品都是精挑細選而來的,是你真正需要也無比珍視的“死黨”,和喜歡的東西生活在一起,其中的快樂便不言而喻了。山下英子說,物品原本就是因為要用才留在手邊的,如果一直忽視、遺忘它,甚至把它塞進柜子的深處落塵,那么物品非但無法完成使命,連自己的存在價值也被否定了。“斷舍離”所要做的,就是釋放對你而言“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東西,讓這些“陌生的老朋友”流轉到更適合的地方去,將房間里的物品控制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圍內。從擬人的視角看來,舍棄物品不再是令人嘆惜之事,更顯得有情、有趣。
收拾,實質上就是一個篩選物品的過程。如何才能選擇自己的“死黨”呢?山下英子指出,要從時間軸和關系軸兩者來看,別人送的用不著的東西,覺得能用上卻遲遲未用的東西等等,都是時間軸和關系軸錯位的產物,那么只有對當下的自己合適且必需,也確實在用的東西,才應該留在你的空間里。
幸福來源于整理人生
身心靈作家張德芬在《斷舍離》一書的前言里寫道:“想幸福,先放下對幸福的執念。”幸福有時候并不是累積而成的,而要通過割舍來獲得。“斷舍離”的不可思議之處就在于,它的外在表現不過是“一個勁兒地扔掉沒用的東西”而已,但會帶來行為的改觀,讓每個人回歸原來的生活態度。
在收拾物品的同時了解自己,整理內心的混沌,這種自我肯定的過程,可以讓你發現自己真實的價值觀和思考方式,整個人生豁然開朗起來,幸福也就唾手可得。
活著就是不停的選擇,山下英子在書中談到了三種“扔不掉東西的人”,這些無法對物品做出選擇的人,往往也對人生無所適從,難以擺脫情感和心靈的枷鎖。第一種就是逃避現實型的人,這種類型的人太過忙碌,幾乎沒有時間待在家里,所以也沒辦法收拾屋子。多數情況下,這種人都是對家庭有所不滿,不愿意待在家里,所以就找各種各樣的事讓自己忙起來;第二種是執著過去型的人,這種類型的人即便是現在已經不會再用的東西,也非得收著不可,他們多半依舊活在對過去幸福時光的留戀中:第三種是擔憂未來型的人,這種類型的人致力于投資不知何時會發生的不安要素,比如過分囤積紙巾等日用品,要是沒了這些就會覺得困擾、焦慮不安。
這三種不同的迷茫心理,就潛伏在每個人的人生階段中,那么通過“斷舍離”的實踐,將我們的人生鎖定于當下的現實,重新認識自己,何嘗不是一條重尋幸福的捷徑呢?
從思考方法開始逆轉
看著雜亂的家居環境,你是否已經躍躍欲試,準備好和山下英子一起“斷舍離”了?要知道,“斷舍離”并不是簡單地收拾和整理物品,掌握“以自我為主”的思考方法也很重要。以下幾種思路誤區,你犯了嗎?
誤區一:找個時間,一次性把房間收拾完
“斷舍離”的實踐中,最有效的方法是從能用多少時間出發,找出今天想要進行“斷舍離”的某個場所,即使是一個抽屜,或者一個塞滿了購物小票的錢包也可以。只有這樣才能立即獲得滿足感,若是時間不夠半途而廢的話,會使環境更加糟糕。
誤區二:把物品全部裝進收納空間里
現在很多住宅中設計了充裕的收納空間,比如衣柜、抽屜、收納箱等,很多人會把它們塞得亂七八糟,眼不見為凈,而“斷舍離”的本質在于減少物品,所以在看不見的收納空間里,原則上只能放滿七成,留出的三成就可以作為物品出入的通道。
誤區三:高級貨用著浪費,不如收起來
物品是投射主人形象的鏡子,稀少、昂貴的物品更要物盡其用。如何對待自己,就決定了別人對待你的態度。倘若將高級品束之高閣,平日只使用廉價貨,那么不僅否定了高級品的價值,而且也給別人帶來隨隨便便的印象。
斷舍離測試:
你對物品的執念有多深?
測試:以下30句話,符合你的情況的每一句計1分,不符合的不計分。
1.經常一時沖動買下商品,過后卻用不上。
2.只要是免費贈送的物品就一定會拿。
3.難以拒絕別人贈送的禮物。
4.很少會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間,因為怕麻煩。
5.有10件以上的衣服平時沒機會穿。
6.每次想找一件東西,都忘記了放在哪兒。
7.書柜里有20本以上的書,但基本不會翻看。
8.兒童時代的玩具、畫冊、獎杯等仍然保留著。
9.冰箱里的食物經常在腐壞變質后才扔掉。
10.前任戀人留下的禮物、紀念品舍不得扔。
11.記不清楚自己擁有多少張商店積分卡。
12.囤積衛生紙、一次性餐具、清潔劑、調味品等,準備以后使用。
13.遇到附帶贈品或者有折扣的商品就會圖便宜買下。
14.覺得家人的房間比自己的還亂。
15.因為拿不到多少錢,不樂意回收廢舊品。
16.為了提高自己而購買的健身器材、教科書等很少用到。
17.習慣網購,每個月都會收到三五個快遞包裹。
18.鞋柜里的鞋有好幾雙穿起來不舒服。
19.做飯的時候不能馬上拿到想用的工具。
20.家里的抽屜、儲藏柜放不下新物品了。
21.內衣褲全部疊在一起放,很少打開透透氣。
22.很多物品如果不收拾根本想不起來。
23.平時十分珍惜的物品少于10件。
24.用來送人的禮品有些還留在自己手里。
25.手機、平板電腦等數碼產品淘汰后沒有處理。
26.別人推薦的商品總要嘗試一下。
27.認為打掃房間是其他人的事情。
28.平常不愿意在家待著。
29.感覺家里太擁擠,想換個大房子。
30.生活中總有種該做卻沒做的迷茫感。
談到“斷舍離”,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段故事。相信大家在生活中都有賣廢品的經歷。以前,我常將家中垃圾堆放在家門口,等著收廢品的人取走,但自從有一次小販推諉了沒有來,我便索性把這些廢日品,不管是大件還是小件全部都扔掉了。舍棄它們的時候,我的心情是輕松愉快的,一方面是因為家門口恢復了潔凈,另一方面我也發現,這些廢品很多都被小區里的老人拾到,他們通過賣廢品得到了收入,這使我心中產生了類似于“布施”的自豪感。由此觀之,“舍”不僅意味著舍棄,更是讓物品回歸到最需要它的人手里,我想這正是“斷舍離”理念的題中之義。
導演李安在遭遇事業低谷時,每天都不上班,埋頭做家務,但他過后卻坦承,恰恰是那段日子給予了他最為豐富的靈感。確實,打掃房間可以稱為一種“動禪”。在壓力巨大,情緒不好的時候,整理房間的簡單動作,可以使你的意識放松、安寧,尋回解決問題的靈感和思路,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道路。古人云:“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人的修為也包括對自我的管理。一個人周圍的環境就是對他個人的投射,辦公桌亂成一團、丟三落四的人,生活中很可能碌碌無為,而在整潔有序的辦公環境中,人們可以心無旁騖地去挑戰目標。
在“斷舍離”的路上,千萬不要讓習慣局限了你的思想和行動。留在身邊的物品就代表了你所選擇的生活方式,如果你因為害怕改變而不愿丟棄物品,固守過去一團糟的生活狀態,那么新的大門也不會向你敞開。人生是多姿多彩的,希望大家不要拒絕新的機遇,要勇于面對自我、突破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