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 要:P2P(Peer to Peer)網絡貸款平臺是依托互聯網產生的一種新型融資形式,近年來在我國取得快速發展,為民間小額借貸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但由于存在平臺法律性質不明確、風控管理機制缺失及借款流向不透明等問題,P2P網貸平臺運營模式存在著一定的法律風險。本文以陸金所旗下的“穩盈-安e貸”服務為例,對現有P2P網貸平臺典型運營模式進行法律分析,總結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議,以期能對目前P2P網貸平臺的規范運營起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 P2P網絡貸款;法律風險;對策
中圖分類號:F832.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02-0043-03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02.10
一、我國P2P網絡貸款平臺業務模式及存在問題
P2P(Peer to Peer)網絡貸款平臺是依托互聯網產生的一種新型融資形式。平臺作為借貸關系的居間人,借助互聯網平臺為資金借貸雙方提供發布可行項目、資金借貸需求等服務,促成貸款人將資金貸給借款人,同時P2P網貸平臺收取一定服務費作為回報。
P2P網絡貸款的鼻祖為英國的Zopa,Zopa于2005年3月正式開始運作,通過對借款人的信用調查與風險評估,對其做出不同信用評級。貸款人可以自由設置自定義利率、面向哪個信用等級的人群和放款的期限。借貸雙方每筆借款合作達成時,Zopa抽取借款總額的0.5%作為傭金,現在Zopa的業務已由英國擴展到意大利和日本等地。全球影響力最大的個人借貸網絡平臺是2006年2月美國上線的Prosper,運營模式類似于國內的電子商務網站淘寶網,不同的是,淘寶為用戶提供了一個拍賣和競買商品的平臺,而Prosper則允許用戶“拍賣”和“競買”貸款。
(一)我國P2P網絡貸款平臺業務模式
我國P2P網貸平臺興起于2006年,雖曾經歷過上百家平臺經營不善破產倒閉、平臺卷款跑路等危機,但經過近9年的發展,我國P2P網貸平臺在引進國外交易模式基礎上結合本土情況進行了一系列積極創新,形成了如今百花齊放的局面,各種細分模式不斷出現。上海的拍拍貸開創了互聯網的借款人和貸款人通過網站對接交易的線上模式;北京的宜信創建了借款人和貸款人通過居間債權轉讓實現交易的線下模式;深圳的貸幫創建了經過機構篩選的線下借款人和線上貸款人對接交易的O2O模式。歸納來看,目前P2P網貸平臺運營模式為以下三種:
1.線下交易模式。這類模式下P2P網站僅提供交易的信息,而具體的交易手續、交易程序都由P2P信貸機構和客戶面對面來完成[1]。網絡平臺也由中介服務平臺演變為資金樞紐平臺,直接參與到借貸交易當中,即貸款人將要出借的資金存放于網絡平臺,網絡平臺將該款項進行期限與數額的拆分后,分別貸給相應的借款人。目前線下交易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宜信”、“證大E貸”和“陸金所”。
2.承諾保障本金線上交易模式。該模式以“紅嶺創投”和“你我貸”為代表,一旦貸款發生違約風險,網站承諾先為貸款人墊付本金。這等于將網絡平臺的信用加入到交易當中,減少了貸款人的后顧之憂,增加了交易的成功率。目前以此種模式運營的P2P網貸平臺為市場主流。
3.不承諾保障本金線上交易模式。以上海的“拍拍貸”為代表,當貸款發生違約風險時,“拍拍貸”將不會為貸款人墊付本金。由于多數投資者對于非保本型的網貸項目持謹慎態度,因此目前不承諾保障本金的線上交易模式市場占有率較低。
(二)我國P2P網絡貸款平臺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P2P網貸平臺創造性地發展了線下信貸員實地審核借貸雙方真實情況,結合網貸網站促成交易的具有中國特色的P2P交易模式,同時在貸前審核、貸中控制及本金保障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改進,但仍存在一些主要問題:一是借款人信用風險管理機制不完善。如部分平臺缺乏對借款人真實信息的審核,如拍拍貸等允許借款人信息不經過審核而直接在平臺上發布,增加了信息不對稱可能給貸款人造成的損失;加之目前我國的信用征信體系尚未完善,借款人信用風險依然難以保障。二是借款流向缺乏規范性與透明性。雖然一般要求借款人注明借款用途,但往往只是諸如“資金周轉”、“個人消費”、“生產經營”等寥寥數語,貸款人和網貸平臺也缺乏切實有效的措施來監督借款流向,一旦被不法分子用于高利轉貸、投資限制性產業甚至毒品加工生產等領域,將會造成危害。三是相關監管的制度仍然缺失。P2P網貸與銀行業、證券業的界限日益模糊,缺乏相應的法律規范易使其規避市場監管,有可能導致網貸平臺變相為非法吸收公眾存款或非法發行證券,走向錯誤的發展軌道。
二、P2P網絡貸款業務存在的法律風險——以“穩盈-安e貸”為例
(一)“穩盈-安e貸”的法律關系
“穩盈-安e貸”是中國平安旗下的陸金所網站平臺推出的面向個人借款者和個人貸款者的信貸中介服務。信貸雙方通過“穩盈-安e貸”服務達成借款交易并完成資金的借出和借入。陸金所為借貸雙方提供發布借款需求、管理借貸雙方及擔保公司的服務,當借貸交易完成時陸金所通過向借貸雙方收取一定的管理服務費和交易手續費作為報酬。所有“穩盈-安e貸”的個人借貸均由中國平安旗下擔保公司負責擔保。若借款人未能履行還款責任,平安將對未被償還的剩余本金和截止到代償日的全部應還未還利息與罰息進行全額償付。“穩盈-安e貸”服務達成的交易的年化利率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上浮40%。
從“穩盈-安e貸”各方權利義務關系來看,其中涉及幾類法律關系:
1.根據《合同法》有關規定,平臺在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存在一個居間合同。平臺作為居間人,通過平臺的服務為貸款人和借款人尋求促成訂立借貸合同的機會。平臺提供借貸信息的審核發布、格式合同的提供等服務,并不直接干涉貸款人和借款人之間借貸合同具體條款的訂立,借貸合同訂立的成功與否與平臺之間并沒有必然聯系[2]。
2.在借款人和平臺之間、貸款人和平臺之間形成了委托合同關系。當借款人向平臺提交審核需要借款的項目時,借款人和平臺之間成立委托合同關系。借款人委托平臺發布項目信息及尋求貸款人的融資,平臺向借款人代為發放借款及代為收回本金及利息。貸款人向平臺投入資金,平臺在項目到期后根據委托合同向貸款人發放本金及利息收益。在通過第三方支付賬戶進行交易時,平臺又將委托的事項進行轉委托,由第三方賬戶承擔對貸款人的支付責任。
3.在擔保公司與貸款人之間存在保證合同關系。擔保公司以自身所有的財產作為貸款人之債權實現的總擔保,當借款人未能履行還款責任,擔保公司將對未被償還的剩余本金和截止到代償日的全部應還未還利息與罰息進行全額償付。該保證方式為連帶保證,一旦借款人到期不償還債務,貸款人可請求借款人履行債務,也可要求擔保公司承擔保證責任,也可一并要求借款人、擔保公司承擔連帶責任。
(二)“穩盈-安e貸”存在的法律風險
1.從借款人角度看,存在非法集資的風險。根據我國《刑法》規定,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是指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的規定,非法吸收或者變相吸收公眾存款,擾亂金融秩序的行為。該罪是目前我國發案最多的一種非法集資類犯罪。當前“穩盈-安e貸”服務達成的交易年化利率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基準利率上浮40%,對比民間地下高利貸的利率并不算高。因此存在著部分借款人通過虛構投資項目,大量吸取貸款人的投資資金,進而將吸收到的資金轉向民間高利貸領域,賺取兩者之間的利差進行非法牟利的可能。雖然陸金所P2P項目通過線下信貸員對借貸雙方進行資質審核,但在無法完全保證投資項目真實性的情況下,借款人仍存在著進行非法集資的可能性和沖動性。
2.從貸款人角度看,存在詐騙的風險。《刑法》第266條規定,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穩盈-安e貸”通過網絡審核和線下信貸員現場核實的方式對借款人材料、項目進行審核。一旦借款人獲得資金后攜款潛逃,就會構成詐騙罪。考慮到目前我國信貸征信體系尚未完善,在“穩盈-安e貸”項目中貸款人仍舊面臨著較大的被詐騙風險。
3.從交易平臺角度看,存在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風險。陸金所在“穩盈-安e貸”服務中通過促成借貸雙方訂立借貸合同,進而收取一定的管理服務費和交易手續費作為報酬。市場經濟中的交易方都為理性人,交易平臺為了獲得更多的報酬,自然擁有極力撮合交易達成的動力。由此將可能導致平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放松對于借款人、貸款人資質的審核把關。交易平臺內部工作人員也可能因為收受借貸方的賄賂,違背職業操守,將一些不合格或高風險項目審核通過,給借貸交易埋下安全隱患。因此現階段交易平臺面臨著誠實信用原則缺失的風險。
三、對策建議
(一) 明確P2P網貸平臺性質
對P2P網貸平臺進行法律定性的目的在于給予其合法身份。對于僅從事信息服務中介、為借貸雙方提供交易信息與交易機會的網貸平臺,應將其界定為金融信息服務機構,有關部門應側重對于其服務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等方面的監督。對于已經從事了貸款本金擔保和授信業務的網貸平臺,顯然具備了信用中介的特征,應按金融機構監管,如“穩盈-安e貸”平臺。由此可見,盡快實施對于P2P網貸平臺性質的科學合理的認定,將有助于該行業的正確發展和監管部門的有效監督。
(二) 加強交易平臺風控管理
P2P網貸平臺的風控管理應從事前、事中及事后三方面入手,才能提高風控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對于風控的事前管理,人民銀行、銀監會等有關監管部門可以著手建立全國范圍內的“P2P網絡貸款征信系統”,將借款人的借款、還款記錄及信用評價信息集中登記在該系統中,既方便了交易平臺對于借款人信用的監督,又能防止借款人利用同一項目在不同平臺中重復借款。事中管理的關鍵在于實現對借款人償還本金及利息的動態管理。交易平臺在還款模式上應盡可能要求借款人分期定時償還本金及利息,放棄到期一次性償還本金及利息的償還模式。交易平臺在事后應分析評價借款人的借款使
(上接第45頁)用及償還情況,對于信用狀況不佳的借款人在往后可限制其借款規模甚至拒絕交易[3]。
(三) 發揮監管部門的引導作用
目前我國P2P網貸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監管部門的監管應從宏觀把握、微觀入手,以促進行業發展作為監管的目的。盡快建立交易平臺的準入和退出機制,嚴格平臺的準入門檻,及時關閉經營不善負債嚴重的交易平臺,確保投資者的利益。同時,還應監督交易平臺發布項目的真實性和風險性,定期要求平臺向監管部門披露自身的內部運營情況及項目信息。此外,針對目前我國關于P2P網貸相關法律法規缺失的情況,監管部門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先行制定部門規章,以解決行業發展的迫切需要。
(四) 完善信貸風險評價機制
完善信貸風險評價機制應從完善個人信用體系和完善網站信用評級制度兩方面入手。完善個人信用體系的關鍵在于制定統一的征信系統,實現不同地區、不同部門間的信息對接和資源共享。自2004年起,中國人民銀行已組織商業銀行將全國金融機構個人消費貸款90%的信用記錄入庫,并逐步擴大適用范圍,這為網貸平臺的信貸風險評價機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于網站信用評級,交易平臺可在最高貸款利率的范圍內,針對不同信用等級的借款人設置不同的優惠措施。對信用較好的借款人減少收取手續費,如果借款人逾期欠款,不但會降低自身信用等級,甚至會被列入黑名單并記錄到個人信用檔案中以示懲罰。
( 特約編輯 潘文娣)
參考文獻
[1]寇向濤.互聯網金融新看點:P2P網貸 匯聚資金還是風險[J/OL].[2014-11-07],http://money.163.com/13/0529/09/901JRJAD00253B0H.html.
[2]馮世杰.“眾籌”網絡融資平臺運營模式的法律分析
——以“點名時間”為例[J].金融法苑,2013(100).
[3]張玉梅.P2P小額網絡貸款模式研究.生產力研究[J].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