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多媒體教學藝術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具體情境,遵循教育的規律和美的原則,創造性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而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考慮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多媒體設備等影響因素,注意多媒體教學藝術的直觀與抽象、內容和形式、效果與效率的辯證法則,最終實現契合學生特點、彰顯教師個性、緊扣教學內容、抓住教學節奏和時機的藝術化運用。
關鍵詞:課堂;多媒體教學;教學藝術;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2-0008-05
如果說在20世紀的課堂中,“板書授課”是主流的話,那么進入21世紀后,“多媒體教學”正朝著后來居上的趨勢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計算機等技術的發展,多媒體以其獨特的優勢,逐漸成為教師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工具和輔助手段。不僅如此,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越來越多地接觸并依靠各種電子媒體。在這種背景下,我們研究多媒體、多媒體教學藝術就顯得十分有必要。目前,國內對于多媒體教學藝術的研究多側重于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藝術方面,而本文試圖從多媒體教學實踐的角度探討其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藝術。
一、多媒體教學藝術的內涵
多媒體教學藝術是由“多媒體”和“教學藝術”構成的復合詞組,因此在界定多媒體教學藝術時,首先應該弄清楚什么是多媒體,什么是教學藝術;在界定多媒體時,我們有必要弄清楚“媒體”“現代教學媒體”和“多媒體”的關系。
“媒體”一詞源于拉丁語“medium”“media”。意為“兩者之間”的意思,是指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從信源到信宿之間一切承載、傳遞和控制信息的材料和工具。當媒體被運用于教學情境中,承載、傳遞、控制以教學為目的的信息,并介入教與學過程之中的時候,就成為了教學媒體(instructional media)。教學媒體的發展經歷四個階段:語言媒體階段、文字媒體階段、印刷媒體階段和電子媒體階段。[1][2]一般認為前三個階段中的語言、文字、書本、黑板、粉筆、掛圖、儀器等屬于傳統教學媒體;而以電子技術為特征的傳播媒體,如廣播、錄像、幻燈投影、計算機網絡等,為現代教學媒體。而多媒體屬于現代教學媒體的范疇,是多種媒體的綜合。它是將文本、圖形、形象、視頻圖像、動畫和聲言等運載信息的媒體集成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的一種信息技術。[3]
當提到“藝術”的時候,“技術”這個概念往往是繞不過去的,事實上藝術和技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學者認為教學藝術是教學技能、原則和規律的綜合表征。[4]且如果這些教學技能、原則、規律等僅僅停留在教育教學理論形態上的話,也不能構成完整的教學藝術。換句話說,構成教學藝術的要素要具有可操作性。除了具備教學技能技巧的特征外,教學藝術還具有美學特征和創造性特征。因此,教學藝術是教師嫻熟地運用綜合的教學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規律而進行的獨創性教學實踐活動。[5]
結合“多媒體”和“教學藝術”的含義,我們可以給多媒體教學藝術下一個初步的定義:多媒體教學藝術是指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具體情境,遵循教育的規律和美的原則,創造性地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而進行的教學實踐活動。
二、多媒體教學藝術的影響因素
要想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藝術,那么就不得不弄清楚制約多媒體教學藝術發揮的因素,多媒體教學藝術除了依賴于多媒體設備本身外,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就是人的因素,而多媒體教學藝術的效果,取決于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一)學生因素
從本質上來講,多媒體教學藝術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地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多媒體教學藝術的運用必然受到學生因素的制約。認知主義心理學認為學習本質上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因此學生的認知特點影響著多媒體教學藝術的發揮,或者說多媒體教學藝術要想發揮作用必須以學生的認知特點為依據。除了學生的認知特點外,學生的認知負荷也決定了多媒體教學提供信息量的多少。認知負荷是指人類信息加工過程中能夠加工的信息總量,主要包括工作記憶對信息進行存儲和加工的總量。其基本假設是單位時間內認知的容量是有限的。因此,雖然多媒體的出現可以極大地擴充教學內容,但如果超過了學生的認知負荷,那么增加的內容會因為學生無法吸收而變得毫無意義。此外,學生的年齡、認知發展特點、接受水平、動機、先前的經驗背景等也是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藝術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二)教師因素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處于主導地位。在多媒體教學藝術中,前期的多媒體課件由教師設計制作,中期多媒體技術多由教師運用,后期對多媒體的總結與完善由教師進行,因此多媒體教學藝術必然烙上教師的印記。這其中教師的教學習慣、個性、風格會對多媒體教學藝術產生較大影響。教師的教學習慣會直接影響教師是否運用多媒體,在多大程度上運用多媒體。例如對于某些老教師而言,他們已經熟練掌握了黑板粉筆等傳統教學媒體,那么他在授課時就會考慮用不用多媒體,即使用往往也是“蜻蜓點水式”地運用。就教師個性而言,對于多媒體教學藝術的影響會更多地體現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上,如教師崇尚簡約,那么他的課件則傾向于簡單明快;如果教師喜歡繁復,那么他的課件則會顯得豐富多彩。教學風格對于教師教學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在運用多媒體時,如果教師屬于理智型教學風格,那么學生則會感受到課件邏輯嚴密、論證嚴謹的特點;如果教師屬于情感型的,那么學生在課堂上則會處于一種被課件感染和陶冶的狀態。
(三)教學內容
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藝術時,不能忽視教學內容這一因素。如果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和細微,例如基因結構,那么就應當選擇多媒體中的圖片或影像技術;如果講授意境優美的詩詞,則應當選擇文字或聲音技術,因為如果此時運用圖片或影像,其直觀性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教學內容對于多媒體教學藝術的影響還體現在與教學內容聯系緊密的“學科性質”上,在不同的學科中,多媒體教學藝術的運用也是不同的。此外,因教學內容的需要,所要創設的情感氛圍——教學情境也影響著多媒體教學藝術。以《荷塘月色》一課為例,因為文章流露出的是朦朧、詩意、淡淡的憂愁,因此整合了圖、文、聲、像的多媒體也必須與這種氛圍相一致,否則將會因為內容與形式的失調而陷入事倍功半的境地。
(四)設備因素
多媒體設備是多媒體教學藝術的物質基礎,其不僅決定了多媒體教學藝術能否發揮作用,而且決定多媒體教學藝術能發揮多大作用。多媒體包括硬件設備和軟件設備兩個部分,硬件包括課堂演示教室、網絡課堂、校園網、電子閱覽室等;軟件包括文字處理軟件、動畫制作軟件、圖形圖像處理軟件等。可以這么說,硬件部分使多媒體教學藝術成為可能,軟件則使多媒體教學藝術走向優化。因此,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藝術時,不僅要充分了解有多少種多媒體設備,而且要考慮各種設備的性能、特點、優缺點等。
三、多媒體教學藝術的辯證法則
創造性是多媒體教學藝術的關鍵特征之一,創造性要求多媒體教學藝術靈活辯證,反對一切教條。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活的靈魂,而教學藝術的高度復雜和精微之處,就在于其內蘊著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辯證法精神。多媒體教學藝術也蘊含著豐富的辯證法精神,需要遵循基本的辯證法則。
(一)直觀與抽象
直觀的重要性之于教學是不言而喻的。有研究表明:人的學習83%通過視覺,11%通過聽覺,3.5%通過嗅覺,1.5%通過觸覺,1%通過味覺。且人一般能記住自己看到的30%,聽到的20%,聽到加看到的50%。如果將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那么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將有很大的助益。因此,當“直觀”被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奉為金科玉律后,人們就開始一直追求教學的直觀性,但是在黑板、粉筆的時代,要想做到直觀,尤其是對抽象細微的教學內容進行直觀講授,對于一般教師而言存在較大的困難。直到多媒體的出現,教學的直觀這一問題才被很好地解決,多媒體綜合了圖、文、聲、像技術,能同時呈示圖片、文字、聲音、影像,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直觀形象。那些平時學生見不到的事物,可以通過圖片讓學生獲得感知;那些學生不曾有過的經歷,可以通過影像讓學生體驗。
但是多媒體教學藝術如果僅僅停留在直觀的層面上是遠遠不夠的。在教學中,不只要求學生掌握直接的教學經驗,更重要的是要求學生掌握間接的知識經驗。教學需要直觀,但直觀不是教學的目的。從學生的思維發展來看,教學必須以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高度發展為歸宿。作為一種藝術,多媒體教學雖然具有直觀性的特點,但不能僅僅停留在直觀的層面上,因為直觀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抽象,學生學習結果通常是以抽象外化的方式固化在自己的頭腦中。因此,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要把握好直觀和抽象這一對辯證關系,把抽象的事物轉換為直觀事物,在直觀的基礎上又要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展。
(二)形式和內容
哲學上講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這一點在多媒體教學藝術中也是一樣。在多媒體教學藝術中,所謂內容是指以教材為主要載體的教學內容,以及因教學內容而生發的思想情感;所謂形式是指多媒體課件的外在界面以及內里結構。內容和形式的辯證關系要求形式為內容服務,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多媒體課件的運用要能很好地詮釋教學內容,多媒體課件的設計要能與教學內容的思想情感相匹配。例如有教師在講授《荷塘月色》一課時,為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教師出示了一張“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場景。雖然也是荷塘,但是圖片反映的時間不對,而且這種“無窮碧”“別樣紅”破壞了文章因“心里頗不寧靜”而帶來的淡淡哀愁的意境,如果換成夜色下略帶薄霧、朦朦朧朧的荷塘,則更為妥帖。二是避免因多媒體課件形式花哨而產生的喧賓奪主現象。學生天性好奇,容易被有趣新穎的事物吸引,教師利用多媒體授課,既有圖像、聲音又有視頻影像,有時看似學生的注意力被吸引,牢牢集中在多媒體課件上,實則學生因為花哨的形式而失去了對教學內容本身的關注。當然,我們也不能為避免“喧賓奪主”現象的產生,而極力簡化多媒體的形式,如為了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學內容上,將教材內容以純文字形式呈現在課件上,這樣將會使多媒體教學的作用大打折扣,課堂也會因此了無趣味。此外,是否使用多媒體,使用什么類型的多媒體,應當根據教學內容確定。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把精力放在鉆研教材、解讀文本上,而不能把過多心思放在如何設計和使用多媒體課件上,否則在處理內容和形式的關系上就陷入到本末倒置的泥淖中去了。
(三)效果與效率
效果和效率也是一對辯證關系,單純講究效果可能損失效率,過分追求效率一定程度上又會傷害效果。因為多媒體技術的介入,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通過鼠標輕點或按鍵開關,輕松省去課堂板書的時間;同時通過化抽象為具體、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將過去需要幾節課進行講解的內容通過多媒體呈示在較短時間內完成講授,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但是效率的提升不等于效果的增加,一味追求效率會陷入工具理性的窠臼,將原來的“人灌”變為現在的“機灌”,教師失去主導地位,課堂喪失生命活力,學生不能健康全面地發展。任何教學效果都應該用盡量少的時間和力量達到,但同時又不削弱教育和教學的價值。不重視效率不是多媒體教學藝術,同樣,輕視效果也不能稱其為多媒體教學藝術。之所以是多媒體教學藝術,是因為教師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能夠在效果和效率之間找到平衡——只有不偏不倚才能成其為藝術。
四、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藝術運用
多媒體教學藝術歸根結底需要落實到運用上,因為失去實踐性的教學藝術,一定是不完整的教學藝術,所以在此重點探討課堂教學中多媒體的藝術運用。
(一)契合學生特點,以生為本
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多媒體教學藝術的運用必須以學生為出發點和歸宿點。通過圖、文、聲、像的交替、主次、綜合,營造出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動嘴、動手、動筆、動腦、動情。課堂教學主要以學生的感知為主,因此教師在運用多媒體教學藝術時,要契合學生的感知特點。學生的經驗背景會影響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感知,例如:教師在講授《故鄉的楊梅》時,問學生:“你們見過楊梅嗎?”學生紛紛說道:“見過。”“那你們見過楊梅林嗎?”學生大都搖頭,這時教師呈示了一張楊梅林的圖片,同時配上了一段鋼琴曲。“現在大家閉上眼睛,在音樂聲中走進想象的楊梅林,說說你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楊梅樹長出了新葉子。”“我聽到了小鳥在林子里鳴叫。”“我聞到楊梅的清香。”……在這個案例中,教師在事先了解學生不知道楊梅林的情況下,通過圖片、聲音,調動起學生的情緒,使學生不知不覺進入教學情境。
學生的學習動機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個體碰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時,往往會傾注較多的精力,因此我們在選擇多媒體素材時,要關注這個階段學生的興趣點是什么,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巧妙地結合,這樣學生的注意力會被不知不覺地吸引。如在《生物起源思想演變》一課的導入中,教師播放了當時熱門的好萊塢動畫片《瘋狂原始人》的部分內容,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住了,這時教師說道:“同學們,大家有沒有思考過今天的我們和這些‘原始人’有什么關系?他們是怎么變成我們今天的樣子的?”巧妙的導入,使學生迫不及待地進入新課的學習。
此外,還要注意學生的觀察習慣。不同的個體對于同一事物的感知存在差異,有人習慣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來認知事物,有人則愿意采用“部分—整體—部分”的順序;有人喜歡“由遠及近”,有人偏好“由近及遠”;有人喜歡通過視覺來認知,有人則對聽覺情有獨鐘……當然也要考慮學生的觀察能力,低年級的學生采用直觀往往容易達成教學目標,而高年級的學生則需要采用抽象來引領思維發展。
(二)設計有藝術性,彰顯個性
多媒體教學藝術首先體現在多媒體課件上。一個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在創作過程中必然遵循美的原則,其中文字和圖片的搭配、色彩的運用、背景的襯托等要具有一致性、整體性。其次,多媒體課件也是教師個人創造的產物,一個優秀的多媒體課件必然融入了教師個人思想、見解和風格,必然是對教材內容的再次創造;在借鑒他人的多媒體課件時,不能是照搬照抄地全盤接受,而是應當消化吸收,作個性化、具體化處理。這就需要教師選擇最佳教學方案,精心設計多媒體界面,有效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并通過創設情境、虛實結合、設置懸念等方法,將教學內容富有創意地表現出來。例如,一位教師在講授《木蘭詩》一課時,在結合已有課件時,加入了美國動畫片《花木蘭》的故事情節,在讓學生熟悉故事情節的基礎上,比較兩國花木蘭形象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以培養學生求同和求異思維的能力。
(三)緊扣教學內容,有的放矢
在課堂上,設計精美、富有創意的多媒體課件有時會產生“喧賓奪主”的后果,即學生的注意力被多媒體課件所吸引,而忽視了教學內容本身。應該說多媒體的運用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是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引用多媒體教學藝術時應當目標明確,主次分明,重點突出,有的放矢。首先,多媒體教學藝術要正確反映教學內容,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使用前提。這里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如實呈現教學內容,不能歪曲;二是避免因媒體素材選擇不當,而造成學生理解歧義。如教師在講授《平行線》一課時,拍攝了公路的照片,問學生:公路的兩邊是不是平行線?學生根據照片的顯示,認為不是,因為如果延長就會相交。這里顯然就是引起了學生的理解歧義了。其次,多媒體教學藝術應當側重于教學重點和難點的突破。在運用多媒體時應當有所聚焦,而不是漫無邊際,四處開花,或者是平均分配。有的教師發現多媒體的作用后,仿佛找到了教學的“萬能鑰匙”,一堂課從頭到尾都采用多媒體,幻燈片一張接著一張,學生目不暇接,這就使多媒體的作用打了折扣。再次,多媒體教學藝術要與教學目標掛鉤。教學內容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載體,因此采用多媒體處理教學內容時,要考慮教學目標,如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這要在用多媒體時就要作留白處理,忌直觀呈示。
(四)把握節奏和時機,及時呈示
節奏原為音樂術語,指音響運動合規律的周期性變化。后引申為泛指審美對象的構成中有關成分交替出現,作合規律的錯綜變化,能造成類似音樂所引起的和諧流動的審美效果。[6]多媒體教學藝術中對節奏的把握主要體現在抓住時機,及時呈示。在進行教學環節設計時,首先要設計時機,考慮好多媒體素材在何時呈現比較恰當,如在講授《將進酒》一詩時,教師應首先讓學生想象“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景象,并將腦海里的景象畫出來,然后再呈示一張蜿蜒曲折、迤邐云端、波浪滔滔的黃河投影,這樣既讓學生有了想象的空間,又給了學生現實的場景,虛實結合,不至于禁錮學生的想象。其次要在教學過程中捕捉時機。有時需根據教學特點確定時機,如學生已從語言文字上對文本有了較好的把握,這時教師再呈現相關的視頻、音頻等多媒體素材,那么多種感官的刺激將使學生更好地把握教學內容。有時也可以根據學生的思維特點確定時機,如學生在“憤”“悱”階段,通過及時呈示相關內容,從而使學生豁然開朗。
參考文獻:
[1]王以寧.教學媒體理論與實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6.
[2]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45-246.
[3]張娟妙.教師如何做好多媒體教學[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2,4-5.
[4]羅德紅,吳守衛.教學藝術的本質、理論基礎和研究方法論——教育學和心理學關系的視角[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5]李如密.教學藝術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108.
[6]金炳華,等.哲學大辭典[K].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645.
責任編輯:楊孝如
The Art of Multimedia Classroom Teaching
LYU Xing-xiang amp; LI Ru-mi
(Institute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Abstract: The art of multimedia teaching indicates that teachers in classroom teaching creatively utilize the means of multimedia teaching in accordance with specific situation and th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and aesthetics. In practice, teachers should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these factors of teachers, student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multimedia facilities. Meanwhile, teachers shoul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ialectical rules of intuition and abstraction, content and form, and effect and efficiency in the art of multimedia teaching, finally achieving the artistic application of multimedia facilities, which suits students’ personalities, keeps teachers’ individuality in the foreground, closely centers on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follows the teaching steps and procedures.
Key words: classroom; multimedia teaching; art of teaching; fa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