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前期開展道德難題思辨課的基礎上,圍繞案例《我該不該給他抄作業?》中的道德難題,組織學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了討論。數據匯總分析表明,學業優等生的道德思維水平略高,但與后進生的差距非常小;隨著年齡的增加,兩類學生的道德思維水平同步提升;在各年齡階段,兩類學生的道德思維和行為趨于一致。據此,在學業優等生和后進生的道德教育上,教師應擺脫學業成績的影響,促進學生深度發展道德思維,形成主流價值觀。
關鍵詞:優等生;后進生;道德思維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2-0041-04
一、研究背景
在班級中,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總是存在學業上的優等生和暫時的后進生。在學業的定性評價上,優等生比后進生要占不少優勢,這樣的差距在學生的道德思維水平是否同樣存在呢?
在本調查之前,筆者調查了本校80位教師,詢問對學業優等生和后進生道德思維和道德行為的看法。統計發現,78.8%的教師認為優等生的道德思維和行為優于后進生;17.5%的教師認為兩者差異不大,因人而異;3.7%的教師認為無法判斷。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部分教師認為,優等生的道德思維和行為會優于后進生。
2014年3月31日,蘇州市吳江區橫扇小學在前期開展道德難題思辨課的基礎上,圍繞來自學生的案例《我該不該給他抄作業?》,以班級為單位,進行了討論,并且請學生用文字記錄下自己對道德矛盾點的看法。最后,請每班任課教師各挑選5—10名學業上的優等生和后進生,回收他們的道德難題思辨資料進行分析。
科爾伯格認為兒童的道德成熟,首先是道德判斷力的成熟,然后是與道德判斷力相一致的道德行為上的成熟。科爾伯格及其同事對兒童的道德判斷力進行跨文化的追蹤研究發現,個體的道德發展經歷性質不同但相互關聯的三種水平和六個階段:前因循水平、因循水平、后因循水平。前因循水平分為階段1“以懲罰與服從為定向”和階段2“以工具性的相對主義為定向”,因循水平分為階段3“以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或者‘好男孩—好女孩’為定向”和階段4“以法律與秩序為定向”,后因循水平分為階段5“以法定的社會契約為定向”和階段6“以普遍的倫理原則為定向”。根據科爾伯格道德思維水平評分方法,參照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模型理論,我校對挑選的632個樣本(優等生、后進生各316名)的道德思維進行評價判斷,統計分析,得出最終的結果。
二、結果分析
1.優等生的道德思維水平略高,但兩者差距非常小
如表1所示,學業優等生的道德思維水平處于前因循水平的248人(占78.5%),其中處于階段1的108人,階段2的140人;處于因循水平的68人(占21.5%),其中處于階段3的61人,階段4的7人。學業后進生道德思維水平處于前因循水平的259人(占82.0%),其中處于階段1的127人,階段2的132人;處于因循水平的57人(占18.0%),其中處于階段3的54人,處于階段4的有3人。可見,優等生的道德思維水平略高于后進生,但差距不明顯,遠遠沒有他們在學業水平上的差距那么大。通過平時的觀察,我們也能感受到,面對日常生活中一些考驗道德的問題上,學業優等生和后進生道德行為表現一致,沒有明顯的不同。
通過分析回收的文字資料,我們發現產生差距的主要原因有:(1)與優等生相比,后進生的道德思維水平處于階段1的比例明顯偏高。(2)后進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差,不能很好地表現自己的道德思維。
2.隨著年齡的增加,兩類學生的道德思維水平同步提升
從表2中可以看出,低年級絕大部分學生的道德思維水平處于前因循水平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以避免懲罰和權威、社會主流規則為思考方式,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回答非常簡單:我不會給他抄的,因為被老師發現了會罵我的,我們非常害怕老師的。當然,我們也發現,優等生和后進生的差距不大,二年級的差距比一年級更小。通過分析資料,發現主要是因為一年級的后進生不會書寫,文字表達影響了思維表達水平。
從表3中可以看出,中年級學生的道德思維水平有所發展,一部分學生往因循水平階段發展,優等生和后進生的數量大體相當。大部分中年級學生的道德思維水平處于階段2“工具性的相對主義的定向階段”,以滿足自己或他人的需要和平等的交換、交易和協定為思考方式。大部分學生的回答是:我不會給他抄的,因為我給他抄了他考試時也不會,我應該慢慢地教他,或者請教老師。對比表2可見,相比低年級學生,中年級的學生道德思維水平得到了提高,開始考慮自己和他人的利益,盡管道德行為上沒有變化(還是不給他抄),但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提高了。
從表4可以看出,優等生和后進生的道德思維水平非常接近,幾乎沒有差距。這個階段的學生逐步擺脫“害怕懲罰而屈從”階段1的思維方式,大部分學生處于階段2和階段3,認為“不能簡單地給他抄,應該幫助他學會”和“不能因為作業而影響了朋友之間的關系”,極少數學生處于階段4,他們的理由是:朋友曾經幫助過我,我應該給他抄作業,報答他的恩情,而且會幫助他學好。在平時的觀察中,我們能看到高年級的學生抄作業的現象比較普遍,特別是好朋友之間,也有同學之間互相幫助,共同提高。可見,隨著年齡的增加,兩類學生的道德思維水平都是有所提高的。
3.在各個年齡階段,兩類學生道德思維和行為呈現一致性
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本次道德難題調查的矛盾點上,抽樣的632名學生中,有131名學生(占20.7%)認為應該給朋友抄作業,493名學生(占78.0%)認為不可以給朋友抄作業,8名學生(占1.3%)表示不確定,看情況而定。可見,在面對生活中的道德難題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選擇了主流的社會價值觀:不能抄作業。可見教師平時的嚴格要求和社會規則對大部分學生的影響還是很大的。當然,高年級學生同意給朋友抄的比例升高,并不代表學生的道德品質下降了,而是他們的道德思維更復雜、更成熟了,會考慮維系感情,會采取更優化、更完美的策略幫助同學,這是學生智慧的表現,也是我們愿意看到的。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在對道德矛盾點的回應上,學業優等生與后進生的思維和行為幾乎沒有差異,呈現出一致性。
從表5中可以看出,在道德難題的矛盾點上,一、二、三年級的學生絕大部分認為不能給朋友抄,原因是“老師知道了會懲罰”和“做作業是不能抄的”。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贊成給朋友抄的比例逐步增加,到六年級甚至達到將近一半,“為了不失去朋友”是他們普遍的理由。這正好解釋了一個現象:低年級的學生幾乎沒有抄作業現象,而中高年級存在抄作業的現象,特別在高年級非常普遍,甚至少數學生已經養成了習慣。
三、教育建議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學業優等生與后進生的道德思維水平相當,不存在明顯的差異。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理論推斷,兩者的道德行為表現差異也不大。因此,在今后學業優等生和后進生的道德教育上,教師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擺脫慣性思維,不以成績論“英雄”
受學校評價制度的影響,在道德評價時,教師容易受到學生學業成績和自身慣性思維的牽制,認為學生道德水平與學業水平成正比,想當然地對學生的道德水平進行定性評價。
從調查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學生道德思維水平與學業成績關系不大,而與年段有著很大的關系。隨著年齡的增大,學生道德思維的自主意識增強,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逐步提升。很多班主任有這樣的直覺經驗,在面對班級中的困難時,很多學業上的后進生往往愿意挺身而出,不計得失,解決難題,體現出較高的道德境界。因此,在學校德育過程中,教師要拋棄固有的思維定勢,不要戴著“有色眼鏡”處理問題和評價學生的品德,否則,將大大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相反,教師可以從學生的道德教育入手,放大后進生的閃光點,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從而帶動他們學業上的進步。對于班級的優等生,教師也不能“嬌慣放養”,忽視、放任甚至縱容他們的道德缺點,把他們培養成“學業上的優等生,道德上的后進生”。
2.幫助學生深度發展道德思維,實現道德行為螺旋提升
作為教師,由于環境和身份的特殊性,可以使用灌輸道德知識、施加強制力量等方式暫時改變班級學生的行為,使之以一種看似道德的方式去行事。但是,這樣的方式,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往往具有情境性,一旦外在的力量消失,學生就不會去遵守。而且,在強制下實施道德行為,學生難以理解行為所蘊含的價值規范,直觀的表現就是學生在不同場合表現出的道德行為判若兩人。
科爾伯格認為,道德認知是對是非、善惡行為準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集中表現在道德思維上,道德思維是人類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前提。從本調查也可以看出,學生的道德思維與道德行為基本一致,因此,在平時的道德教育中,教師不應機械地傳授道德知識,而應注重學生道德思維水平的提升,開展道德難題思辨、討論、演講等,以使學生道德思維具有廣度和深度,帶動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發展,最終表現出較好的道德行為。
3.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引領他們形成主流價值觀
本調查中,在對待是否給好友抄作業的問題上,一年級90.0%的學生選擇不能給他抄,到了六年級,這個數據下降到54.2%。可見,低年級學生屈從權威,自我意識不強,教師干預效果好,可以通過他律的方式逐步培養自律的行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步增強,受學校和教師的影響越來越小,教師簡單傳授道德知識,機械強加道德戒律的教育作用不大。
在道德教育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道德體驗,分析學生的道德心理,在討論中對主流價值觀的意蘊進行理解和分析,最終幫助學生形成體現主流價值觀的道德思維,并能落實在道德行為之中。本調查中抄作業的難題,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分析“抄”與“不抄”的利弊,最終選擇最佳的解決策略——既維持朋友關系,又能幫助好友進步。這樣,以后學生碰到類似的問題,就能妥善解決。這也是我校開展道德難題思辨的主題班隊課的價值所在。
責任編輯:楊孝如
Survey of Moral Thinking Levels Between Academically Good
and Poor Students
XU Dong
(Wujiang Hengshan Primary School, Suzhou 215224,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lessons of moral puzzles, teachers organize students to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moral dilemmas revolving around the case “Should I permit my classmate to copy my homework?”.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oral thinking levels of academically good students is a bit higher than that of academically poor students with just a very narrow gap. With time going on, both of them improve their moral levels simultaneously and for students of various ages they tend to be the same in their moral thinking and behaviors. Therefore, in terms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ers should be impartial to both kinds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moral thinking to form the mainstream outlook on values.
Keywords: good student; poor student; moral thi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