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益,不斷探索新的校本教研形式,是很多學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舉措。“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圍繞“主題”開展系列教學研究活動,通過“獨立備課、集體磨課、抽簽上課、評課議課、人人上課”五個環節層層推進,成為校際間聯合教研的全新方式。
關鍵詞:主題式;跨校研修;校本教研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2-0049-03
“校本教研”是在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教學制度。但受學校教研制度不健全、“應試教育”等傳統觀念束縛,部分學校校本教研呈現出“內容確立空洞、研討交流空談、活動組織空架子、活動效果空想”的“四大皆空”現象。“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借用校際間教育差異帶來的張力,成為提高校本教研效益的成功舉措。
一、“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策略的基本內涵
“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是以校本教研為主體、以校際間聯合教研為形式,采用“獨立備課、集體磨課、抽簽上課、評課議課、人人上課”五個環節,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益。
“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中的“主題”:源于教師的需要,從教學中、課堂上某一層面的實際問題提煉出來,以問題真正解決為目的。
“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中的“跨校研修”:借助各個學校教育差異所形成的教育張力,在具有不同研究層次、不同學習背景、不同年齡階段的老師間形成民主、互助、開放的跨校教研機制。
“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共分為五個環節:
第一環:獨立備課
以教師個人為主,首先要對此次教研活動的主題進行文獻研究,開展理論學習,豐厚自身對主題的認識。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教材,確立教學重難點,設計教案。每個參與跨校研修的教師都要拿出第一份體現個人教學主張的教學設計。獨立備課時間約為1周。
第二環:集體磨課
在教師獨立備課的基礎上,通過“備課組”活動將個性的、零散的問題收集整理,發揮“同伴互助”的作用,研磨問題、思維碰撞、交流共融,從而形成第二份整合了“各家所長”的教案。
第三環:抽簽上課
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每一位參加跨校研修的教師都要參加現場抽簽,被“抽中”的教師承擔執教研討課的任務,當場上課。其余未被“抽中”的教師承擔觀課任務。
第四環:評課議課
承擔觀課任務的教師根據預先設計的《課堂觀察量表》分別觀察記錄學生發言面、教師提問次數、有效問題數量等課堂現象。議課時,觀課教師需人人發言,總結概述各自觀課結果,用數據說話。參與教研的教師對各環節進行深入研究,并對課堂教學行為提出改進意見,最終形成經課堂實踐后的第三份集體備課教案。
第五環:人人上課
每個教師帶著第三份教案,根據所帶班級的不同,對教案再次進行個性化的修改,形成基于班情、基于學情的第四份教案,到各自所在班級再次實踐。
二、“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策略的實踐解讀
(一)“主題”從何而來?
校本教研,主題從何而來?
主題,從教學問題中產生。
一切研究都從問題開始,教師在教學中遭遇的最棘手、最實際的問題,與教學實踐直接聯系的問題,成為首選主題。
主題的設計,可以按月逐步推進。例如,9月份研究“教在兒童學的起點上”;10月份研究“為兒童的好學設計合理的問題”;11月份研究“生生互動,讓課堂彰顯活力”;12月份研究“激發質疑能力,讓課堂充滿挑戰”;等等。圍繞同一主題,語、數、英、音、體、美等所有學科,都可以建構起相應的教研活動。
主題的設計,也可以分學科進行。根據教育熱點、關鍵年級、主干學科等因素,選擇每個學科中最急需解決的問題。例如,語文重點關注三年級起步作文,開展“起步作文的語段指導”;數學重點關注畢業班復習,開展“數與代數的歸類復習”;英語重點關注閱讀教學,開展“語篇整體閱讀”;藝術,重點關注各學段學生藝術素養的序列建構等等。
誠然,教研主題源于教學問題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只以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遭遇的教學問題為話題,而不加任何選擇、提煉的話,校本教研的主題會顯得凌亂。[1]當隨機教研話題積累到一定數量后,教導處就要對這些話題進行歸類分析,提煉核心的教研主題。
(二)“跨校研修”如何組織?
有的學校辦學規模小,同一年級、同一學科的任課教師少,有的學科全校甚至就一人在“孤軍奮戰”,無法開展“集體備課”。“跨校研修”能“彌補”同伴互助不足帶來的缺憾,成為提高教研活動效益的新亮點。
“跨校研修”,首先要形成共同的研修愿景。在《共同體》一書中,齊格蒙特·鮑曼說,“共同體”這個詞傳遞的感覺總是很美妙的。共同體是一個溫暖而舒適的場所,一個溫馨的“家”,在這個家中,我們彼此信任、互相依賴。[2]
在“跨校研修”這一共同體建設中,其成員之間是否具有共同的價值認同,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以及強烈的認同意識是關鍵。學校要通過文化融合,增強來自各校的教師積極參與“共同體”學習的熱情,喚起他們對“跨校研修”的歸屬感、認同感、對其他成員的尊重感。
“跨校研修”,其次要制定嚴格的研修程序。如何在有限的時間里最大限度地挖掘“跨校研修”的價值,已成為提高校本研修的關鍵所在。從約束職能上說,學校文化是一種道德守則,是學校管理中的軟性約束。而制度是學校中的法治,是一種硬性約束。要使“跨校研修”這種學校教研文化被所有教師所認同,在起步階段必須有賴于制度體現一種“行為導向”的作用。作為學校管理層,要制定嚴格的“跨校研修”制度,并始終如一地貫徹執行,增強教師對這一教研活動的敬畏感,提高執行力。
(三)五環中起決定作用的是哪幾環?
人人抽簽——教研,都是主角。在傳統的校本教研中,誰來上課都是預先設計好的,評課時大家只說好話,或者不痛不癢地說幾句所謂的“不成熟的建議”。這些做法,都讓本該屬于教研活動主體的大部分教師處于“屏蔽”狀態,沒有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更提不上“參與教研活動的積極性”。“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強調:人人都是教研活動的主體。其中“人人抽簽”這一環節是最刺激的,沒有提前預設,人人都要做好上課的準備。這一方式的轉變,帶來教師對參與教研活動的極大重視,從整體上提高了教師參與校本教研的積極性。
課堂觀察——在以往的教研活動中,很多時候教師帶著一張“聽課紙”進入課堂。一節課下來,一張“聽課紙”是記滿了,但頭腦中未必清楚。與傳統的“聽課”不同,課堂觀察強調運用已經研制好的《課堂觀察量表》,確定每位教師的觀察點及各不相同的分工。有了這樣具體的分工,在任務意識的驅動下,教師會增強對課堂的關注度,也為校本教研提供了科學的依據。[3]課堂觀察作為一種新的聽課形式,為校本教研提供了科學的依據,成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人人上課——跨校研修的目的不是為了“上課”而“上課”,它更強調這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的最后一環稱為“人人上課”,即每位教師都要帶著這份凝聚著全組教師智慧結晶、“四易其稿”的教案,到各自所在的班級再次執教,幫助教師養成自我反思與主體教研的習慣。
三、“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策略的實踐智慧
(一)在異質文化的碰撞中提升教研活動的“張力”
正如,水的落差可以作為動力用來發電,教育的差異也可以是教育發展的資源。參與“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的各校,在教研水平上存在客觀差異,這種差異帶來的“張力”,正是同一學校教研組沒有的。
差異性原理告訴我們,差異的存在,使得存在著差異且具有關聯性的事物間生成了一種“張力”關系。這種“張力”既包括事物間的排斥力、對抗力,也包括事物間的吸附力、激勵力等。而正是吸附力、激勵力等的存在,才形成了差異對于事物發展的強大驅動作用。
在“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中,教師們具有不同的研究層次、不同的學習背景、不同的年齡階段,但有共同的研究興趣、民主的研究氛圍、互助的研究機制,這種異質團隊有助于自身活力的激發和團隊的發展,帶動教研組建設。
跨校研修目的不是為了“消滅”差異,而要在校際差異中尋求合作共生的發展,在差異形成的“張力”中達到各校間和而不同、各具個性的發展。
(二)在人人抽簽的挑戰下提高教研活動的“活力”
全員性原則要求策劃教研活動時考慮到讓教研組內的所有教師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讓組內的每一位教師都貢獻自己的智慧,都成為思考者、研究者、實踐者,而不是陪客與旁觀者。
要提高教研活動的效益,只有加強教師的參與程度,才能引發教師積極的思考。
“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中,最令人心跳的一環便是“人人抽簽”上課。毫無預設,毫無準備,“人人皆有可能”,即便沒有輪到上課的教師,也要承擔“課堂觀察”, 真可謂每一位教師都有活可干。因為有了這一“任務驅動”,每一位教師都有了強烈的責任心,真正地讓每一位教師都動起來了。
(三)在研訓一體的模式中提高教研活動的“實力”
長期的教科研實踐證明,研訓一體是一種能夠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的有效形式。“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推行“獨立備課、集體磨課、抽簽上課、評課議課、人人上課”這一教研形式,讓教師既可以從感性的角度觀察課堂,又可以從理性的角度反思教學,尤其是通過科學的、數據量化的課堂觀察,可以更好地對影響課堂的各要素進行定量評價,使“教”與“研”真正融合,提高教研活動的“實力”。
在“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實踐中,我們始終堅持以問題研究為根本,以課堂教學為重點,引導師生回歸主體,引導教研回歸實踐,追求校本教研活動價值的最大化。“主題式”五環跨校研修讓各個學校在校際差異中尋求合作共生的發展,在差異形成的“張力”中逐步建構開放式的教研生態,提高學校校本教研效益。
參考文獻:
[1]丁勇慧.一課三摩的校本教研策略[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1).
[2]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M].歐陽景根,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
[3]蔡曉文.利用課堂觀察實現高效的校本教研[J].教育導刊,2013(2).
責任編輯:丁偉紅
Theme-Focused Strategy for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with Five Links
WU Min-min
(Kejiao Xincheng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Taicang 215411,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furthering new curriculum reform, many schools have taken various measures to raise the efficiency and explore constantly new forms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eme-focused strategy with five links revolves around the theme to carry out a series of teaching-research activities across different schools. Five-link strategies employed step by step have become a brand-new form of inter-school teaching and research through such five links as independent preparation, collective research, drawing lots for class, evaluating and commenting, and individual lecture.
Key words: theme; inter-school research;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