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言文字運用”,于閱讀教學而言,更多地是在“學習”別人的“語言文字運用”(即選入教材的文本);于口語交際與習作教學而言,重點是學習著嘗試著進行自己的“語言文字運用”。在閱讀教學方面,當“顯而易見”的文本內容退居其次后,語文老師們就要面臨著更大的考驗了,即引領學生“學用”什么,開發合適的教學內容的問題。
在《水》的教學中,薛老師精心選擇詞語教學:“濕潤”與“潤濕”、“吮吸”與“吸吮”的辨析,沉入詞語,讓學生在辨別細微差別中提升著語感。這一教學細節讓人驚嘆于教者文本解讀的慧眼與敏銳。
同樣引發驚嘆的是薛老師對文本表達特點的發現——細描,這是作者“把時間拉長、把速度放慢的秘密”,是作者把勺水沖涼的“舒服”寫得這樣真切細膩的“秘密”。發現表達的“秘密”,并學用這個表達“秘密”來擴展文本的簡筆之處——人們在夏天,在驕陽下有一種被風干的感覺,就像快要被曬干的狗尾巴草一樣,渾身上下都蔫了。無論什么文本,與那種一看到寫得比較詳細的地方就貼上一個“細節描寫”的標簽相比,我們就明白無誤地知道薛老師文本解讀之精深與這一教學內容開發的準確了。
但是,僅看到這兩點,是不夠的,整體觀照才能更見薛老師的用心。圍繞文本,薛老師安排了四個方面的學習內容:說場景,談滋味,議主題,仿細描。說場景,談滋味,議主題,是基于薛老師對《水》這篇文章的定位——散文體小說來選擇的教學內容。說場景,在概括中把握小說內容;說滋味,在體會情感中揣摩小說的言語表達;議主題,在討論中體悟母愛的深沉。不僅課堂的主體是按照小說體裁來安排學習內容,薛老師在課始就點明這是一篇散文體小說,這是在引導學生建立“文感”。對小學高年級來說,在不斷提升學生語感的同時,要逐步幫助學生感受和發展“文感”——對整篇文章的感受、認知、理解與感悟,這是一種整體把握的能力。語感與文感的協同,才能使學生的言語智能和諧生長。
五年級的學生,第一次學習小說,而且是散文體小說,課堂的第四個板塊是安排仿寫,還是拓展閱讀一點散文體小說?我想,對比嘗試,可能會有另外的一些發現吧。
(梁昌輝,江陰市華士實驗小學,中學高級教師,214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