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因此,在幼兒發展過程中,教師應對傳統的幼兒評價進行改革。目前,在幼兒發展評價中用得比較多的是“成長記錄袋評價”或“幼兒成長記錄評價”。
一、何謂“幼兒檔案袋評價”
目前,幼兒園檔案袋評價即通過照片、教師的描述、幼兒作品等形式,記錄幼兒在幼兒園各方面的表現,不僅真實地展現了幼兒的成長歷程,而且是教師反思教學行為、調整教育策略的重要參考資料。[1]幼兒檔案袋在幼兒發展評價運用中具有以下特點:
1.真實性。作為檔案袋,所搜集提供的幼兒材料肯定是真實的,除了搜集幼兒日常具有代表性的真實作品、幼兒的活動照片,教師還可以通過觀察、交流將孩子在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幼兒的語言等進行記錄,將孩子真實的想法進行記錄。
2.多元性。在幼兒園里,管理人員、教師、幼兒及其家長均是幼兒園教育評價工作的參與者。評價的過程是各方共同參與、相互支持與合作的過程。因此,幼兒檔案袋參與人員是多元化的,記錄方式是多元化的,檔案袋中的材料也是多元的,除了幼兒的美術作品、書面作品,還包括幼兒的口述教師所進行的記錄、幼兒主題活動記錄表、幼兒階段性發展情況評價表等。
3.系統性。在開展檔案袋評價前教師應做好充分的計劃,明確界定使用檔案袋的目的以及幼兒各年齡段收入檔案袋的內容。對于檔案袋中的幼兒同一類的有關材料,應進行系統性的評價,如對幼兒美術作品的評價包括幼兒的自我評價、教師評語、同伴評價等。
二、幼兒檔案袋運用中存在的誤區
檔案袋評價強調了評價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孩子的發展,但是在幼兒園的實際運用中,出現了以下誤區:
1.檔案袋就是幼兒的作業袋。目前,由于一些幼兒園老師對檔案袋評價缺乏真正的理解,將平時孩子的作業在學期期末的時候歸入到幼兒的檔案袋中,把檔案袋當成了幼兒日常作業的保管袋。只要是幼兒的作品就放進去,隨意性較大,同時,我們也發現檔案袋中的幼兒作品大多數沒有任何說明。
2.檔案袋評價就是教師評語。檔案袋的評價結果是指在整理檔案袋中有關幼兒成長與發展的評價信息后,對幼兒發展所作的整體評定,通常以模糊等級評估+觀察記錄+評語的方式呈現。[2]由于對檔案評價缺乏理解,因此在幼兒檔案袋里,很多是教師對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寫一個簡單總體的話,或者是一個學期期末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評語,孩子成長過程中模糊等級評估與觀察記錄評價很少。
3.檔案袋評價主體是成人。幼兒檔案袋的建設初始是以成人填寫孩子的個人信息、以照片的方式進行呈現的。雖然在幼兒的檔案袋里,我們也可以看到主要是教師、家長對孩子的一些評價反饋,但是幼兒檔案袋的真正主人是幼兒,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記錄很少。在檔案袋的建設過程中,成人應充分重視孩子的主體性,讓孩子在檔案袋建設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長變化。
三、檔案袋在幼兒發展性評價中的運用
評價的目的是了解幼兒的發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適宜的幫助和指導。如何利用好檔案袋,體現評價的過程性和動態性,在檔案袋運用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進行以下嘗試:
1.精心搜集材料,體現發展過程。檔案袋中的材料是豐富多樣的,如繪畫作品、手工作品、學習單、調查表等,但是不是所有的材料教師都將其進行搜集并納入到檔案袋中。教師選擇收入檔案袋的材料可以體現幼兒某一方面的發展過程,能夠體現孩子的成長與進步。如:教師要體現孩子手部動作的發展過程,在檔案袋中用教師拍照文字記錄、幼兒繪畫相關材料的搜集與呈現、小班時孩子在玩娃娃家游戲中的打電話的情節,中班時孩子自己動手學習折疊脫下的外套、大班時孩子自己會穿衣服并整理的活動。圖文并茂的材料呈現,生動地展現了孩子的手部動作從簡單的擺弄到精細動作的發展過程。同時,所搜集的材料教師要附上必要的文字說明,可以記錄孩子、同伴的原話,從而讓孩子體驗到自己成長的喜悅。
2.關注個體差異,開展軼事記錄。檔案袋評價側重在孩子的發展過程,因此應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可以通過軼事記錄,撰寫幼兒的學習故事。如:在“我的成長故事”中,教師用軼事記錄了天天小朋友在“分豆豆”活動中的情況。天天剛用小圖標表示自己的猜想就迫不及待地做起了小實驗,天天拿起湯匙舀起沙子和豆子,發現豆子還是和沙子在一起,他又拿起奶粉勺舀起沙子和豆子,發現沙子在奶粉勺里出來得太慢了,也不容易分開它們。這時,天天拿起漏勺用力舀了一大勺,再用手輕輕一搖,沙子從漏勺里全部漏了出來。天天高興地跳起來拍著小手說:“我成功嘍!我猜對嘍!用漏勺分豆子最快!”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師記錄了孩子天天的所作所為,他所說的話語,這種事實性描述是很重要的。這樣記錄的時候,可以幫助教師追問一些解釋性的問題,如“這個孩子喜歡什么?”等。隨著教師深入觀察一名幼兒,不斷地收集資料,這樣對孩子的發展評價更具有針對性,也能更好地評價孩子的發展水平。
3.質化量化結合,做到科學評價。檔案袋評價是一種質化的評價方式,但是為了做到對幼兒的科學評價,在幼兒園中檔案袋里還有一些量化評價的材料。如:在主題活動評價表中,結合多元智能理論,從語言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空間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自然觀察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這八個方面圍繞主題活動的開展設置了評價內容。評價結果用三顆星、兩顆星、一顆星的等第方式進行呈現。同時,在表格中設置了“孩子的話”即幼兒自我評價,由孩子口述對主題活動的感受,家長進行填寫;“家長的話”,即家長的評價,孩子對此主題活動的認知、技能、情感發展狀況的描述。這樣的評價方式既有量化的評價,又有個性化的診斷性描述。檔案袋中質化量化兩者結合,能夠更加全面、科學地對幼兒的發展進行評價。
四、幼兒檔案袋評價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運用檔案袋評價時,教師可以了解孩子的個體差異,觀察到每個孩子最需要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在搜集幼兒日常作品、觀察記錄的同時可以隨時根據孩子的發展需要制定相應的教育計劃。因此,在檔案袋運用中應注意以下問題:
1.幼兒檔案袋建立應注重家長參與。一個適合幼兒發展的檔案評價,應鼓勵幼兒、教師和家長合作,共同決定其需要搜集的項目。因此,在開展檔案袋評價前,教師可以以班級為單位開一個家長會,告知家長在檔案袋評價中所扮演的角色,讓家長了解所使用的檔案袋評價體系,并邀請家長將字條、快照、繪畫等資料送到幼兒園,加入幼兒的檔案中。這樣可以讓家長更進一步了解孩子,也讓家長有意愿與幼兒園配合,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
2.幼兒檔案袋評價應觀照個性發展。檔案袋評價將定性和定量評價、過程性和終結性評價進行有機結合。由于每個幼兒的家庭、生活體驗是不一樣的,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將自己生活中的資料裝入檔案袋。教師可以讓孩子們來自主介紹,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更好地讓孩子感受到現在的自己與過去的自己成長所帶來的快樂。對大多數的教師和保育人員而言,以檔案袋為基礎的評價方式,最終的目標就是要支持“以幼兒為主”的學習。
3.幼兒檔案袋實施應凸顯多元評價。在檔案袋使用的過程中,幼兒的作品可以讓孩子自己來選擇,教師可以利用孩子的檔案開展討論會,讓孩子正確看待自己的作品和進步情況。在檔案袋運用的過程中,除了通過開展幼兒自評、同伴互評的方式,還應進行家長評價。每學期可以不定期地讓孩子把檔案袋帶回家,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孩子的發展情況。如:幼兒檔案袋中“我的成長故事”“我的假期生活記錄表”“發展情況評價表”等欄目中設置了“家長的話”,讓家長在了解了孩子在幼兒園的活動情況后寫幾句話并讀給孩子聽,不僅可以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進步與改進的方向,而且也讓家長關注到孩子的一個動態發展過程。同時,在與家長不定期的交流反饋的過程中,能更好地讓教師與家長共同關注幼兒的發展,為開展幼兒個別適宜性的教育提供幫助。
總之,檔案袋評價符合現代教育評價,強調評價的目的不是為評價而評價,而是注重過程、釋放個性、為發展而評價。教師應充分利用檔案袋評價促進每個孩子的健康發展,從而提高學前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喬鶯燕.幼兒電子成長檔案在幼兒評價中的應用[J].上海托幼,2011,(4).
[2]姚偉,崔迪.當前幼兒園檔案袋評價存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J].學前教育研究,2007,(2).
(吳潔,蘇州市吳江區北門幼兒園,2152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