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體驗式學習方法與社會工作實踐教學有許多共通之處,本文梳理了體驗式學習的概念,分析了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教學實踐中的可能性、理念和介入方式,從教育理念、課堂效果、團隊寫作、學生改變等方面,對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反思。
【關鍵詞】體驗式學習 社會工作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7-0014-03
課堂是一個開放的空間,教學是一個互動與陪伴的過程。社會工作專業不僅包括了理論,更強調實踐,如何能讓社工的課堂成為一個充滿平等、自由、包容、開放的環境?給學生以“發聲”的機會與權利?
—— 一個社工老師的聲音
社工游戲、角色扮演等傳統的社工實踐方式讓我開始思考,如何對教學方式做些改變。文章基于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以體驗式學習為切入點,探索體驗式等多元教育手法對社會工作專業教學的重要性和意義。
一 體驗式學習概念
Kolb(1981,轉載于庫伯著,王燦明等譯,2007)認為體驗學習是“在學習過程中,整合先前經驗和新的體驗,并將其轉化為適合學習情境的相關知識”。從過程角度而言,體驗式學習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體驗反思,并將體驗轉變為概念,再反過來成為向導的過程(Saddington,1987)。集美大學林海燕等老師指出,體驗式學習是學生參加實踐活動,通過身體感官進行認知、感悟,在實踐過程中獲得新的認識、知識、理解、態度的過程(林海燕,1999;岳鋒利,2003)。首都師范大學的周婷(2009)認為體驗式學習“提倡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通過調整知識結構適應個體的學習方式,從而促進知識富有個人經驗性的重建和內化,這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發展觀?!?/p>
綜上所述,體驗式學習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感官體驗和反思的過程,它強調知識和信息來源于學生的實踐和體驗,實踐的過程有利于促進個人經驗的重建與內化。
二 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課程中運用的可能性
從體驗式學習的理論發展來看,體驗式學習強調體驗、行動、學習和反思,杜威曾明確指出“體驗加反思等于學習”(周婷,2009),體驗與反思有助于學生梳理感受、構建認識、內化感悟。
2014年世界社工聯合大會指出:社會工作是以實踐為基礎的職業,是促進社會改變和發展、提高社會凝聚力、賦權并解放人類的一門學科。由此可見,社會工作強調“實踐和反思”,在理論學習基礎上,通過實踐和感受,進行反思,檢驗理論,并從實踐中發現理論。
團體康樂輔導是社會工作實務中一門重要的課程,強調“在做中學”,即學生通過親身參與,總結反思,從而將自身經驗、理論知識、價值倫理等內容進行整合。
可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體驗式學習的理念是非常類似的,在專業教學過程中,體驗的教學模式有助于社會工作專業的重構和內化,從而真正實現“生命影響生命”。
三 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課程中介入的理念與方式
1.創造情境,發揮想象
教師和學生在課堂這個“場域”中,是一個互動與影響的過程。然而,一貫的教育方式是由老師完全主宰課堂,而沒有給予學生“發聲”的權利和機會,如何真正做到平等和開放?即把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從整體上把握課程的方向與內容,具體方式如下:
首先,根據團體康樂輔導課程性質和課程內容,規定若干個主題,例如未婚懷孕媽媽、親子關系等①;其次,由學生自由組成小組,每組8~9人,選定某一主題,在了解和學習該主題的前提下,策劃一次小組活動②;再次,活動開始前一周,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討論策劃案,根據主客觀條件進行修改和調整;最后,課堂實施環節③,教師扮演觀察者角色,由該組同學自主帶領全體同學進行活動。此外,在所有活動結束后,教師與該組同學進行分享與反思,深化體驗過程。
將課堂的主動權“出讓”給學生,為學生發揮想象創造機會和空間,更給予學生“發聲”的權利。
2.共同分享,促進反思
社會工作專業強調“反思”,尤其是在體驗學習之后,及時反思能夠促進學生將感受性知識轉化為理論性知識,從而達到個體經驗的重構與內化。在團體康樂輔導課程實踐中,強調集體反思、小組反思、個人反思。集體反思,即課堂活動結束后,分別由該組組員和教師帶領大家共同分享和反思;小組反思,即主題學習、制定策劃、活動完成,教師和學生相互陪伴,共同分享和反思;個人反思,即通過個人反思報告等形式,督促學生完成個人反思。
在反思過程中,教師通常運用“4F”提問法,即事實(Fact)、感受(Feeling)、發現(Finding)、未來(Future),幫助學生梳理身體感官感受到的情境和事實,描述對所處情境的真實體會和感受,從而反思在情感和事實基礎上所獲得的認識,以及未來實踐中的改進措施等。
3.重構認識,付諸實踐
從某種程度上講,將課堂主導權交給學生、體驗式學習等教育手法,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挑戰和解構,打破了傳統教師和學生的不平等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教育手法的改變就是一種認識的解構與重構。
學生通過體驗式學習,重新認識過往的知識體系、社會觀念、處世模式等,對其自身而言,已逐漸開始思考和反思哪一種方式更適合自己。在體驗和反思過程中,不斷重構認識并且內化,并在生活中開始付諸行動,嘗試改變。
綜上所述,體驗式學習運用于社會工作教學中的理念及方式如下圖(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課程中介入的理念與方式),在體驗的基礎上進行反思,將個人經驗重構和內化,從而影響行動,這樣不斷循環的過程,即為學習的過程。
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課程中介入的理念與方式
四 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教學中的反思
1.教育理念的改變
一道三尺講臺,不僅拉遠了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而且建構了師生權力關系的不平等。體驗式學習理念和方式則通過由學生掌握課堂主動權,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充分體現了“公平、公正、自由、包容和賦權”的教育理念,探索學生“多角度思考和批判”的思維方式,逐漸培養學生的批判能力和綜合能力,與此同時,平等自由的教育理念與社會工作專業的核心價值觀相吻合,對于社會工作學生探索自身如何實現公平正義有重要的意義。
2.課堂效果的反饋
體驗式學習在社會工作教學實踐過程中,給予學生充分發揮的空間和想象力,更賦予學生自主的權利,將理論學習和創造力有機地結合。與此同時,自主行動的過程中,不斷激發學生的思考,從而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和多角度分析能力。
非常棒的一門課,給學生發揮的空間很大,且也學到不少東西。
此外,教師給予學生充足的空間,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專業的認同,并嘗試用專業價值觀看待身邊的人和事。
3.團隊協作的改變
課堂分享中,學生多次提到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生彼此之間充分感受到了合作的重要性,開放自由的教學手法,也給予培養團隊意識的時間和空間,雖然在合作過程中,會出現矛盾和分歧,但學生也逐漸學會了處理問題的方式和技巧。
對教師而言,教授知識固然重要,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與他人相處與合作,也應該是教師的職責所在,體驗式學習通過靈活、自由的教育方式,給予學生學習和鍛煉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
4.學生成長的體驗
通過不同主題學習和反思,學生們都開始重新反思自己的生活,站在不同群體的角度上體會和思考。體驗式學習的教學手法為學生創造了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感受和思考。
通過體驗式學習,學生彼此之間可以互為一面鏡子,從情境中發現“我是誰”,感受社工的本質“助人自助”和“生命影響生命”,從而真正認識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