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小城鎮相繼出現資源利用率不高、生活環境污染嚴重和規劃不全面等問題,因此建設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自身發展可持續的生態型小城鎮,成為我國小城鎮的重要發展方向。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 生態型 可持續發展 建設
【中圖分類號】F29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7-0016-03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生態環境問題卻日漸突出。21世紀是生態的世紀,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標準。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等重要文件中均確立了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總體思路。目前我國小城鎮建設普遍存在以下幾點問題:小城鎮建設中資源利用率不高,污染嚴重;生態環保意識薄弱;規劃管理不合理等等。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建設生態型小城鎮,合理利用資源,提高環境質量,是小城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一 生態型小城鎮的定義及原則
生態小城鎮是指按照生態學原理,以合理利用空間為目標,建立科學的小城鎮人工環境,為城鎮居民創造一個清潔、美觀、安全、舒適的環境。發展生態型小城鎮應當遵循以下幾點原則:(1)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2)發展低能耗經濟,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物盡其用、地盡其利,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廢棄物循環再生。(3)整體的穩步發展。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更注重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
二 桃源縣基本概況
1.自然資源
據統計,2013年桃源縣有耕地面積138.4萬畝,基本農田118.3萬畝;年降水量1348.5毫米;全縣有林地面積402.6萬畝,活立木蓄積量885.7萬立方米,立竹5526.3萬根,森林覆蓋率達61.02%。全縣已發現礦種12種,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6種。
2.環境資源
桃源縣城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城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80%;農村垃圾集中處理率為70%;城市人均綠地面積8.5平方米。建成煙塵控制區1個,建成煙塵控制區面積15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9個,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面積7.77平方公里,建成環境噪聲點位達標率為100%。已批準建設自然保護區6個,其中國家級1個。
3.經濟發展
2013年,桃源縣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715596萬元,
*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編號:2013YBA250)子課題、常德市科技計劃項目(編號:2014JF06)子課題、湖南文理學院科研重點項目(編號:14ZD07)、2014年度湖南省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編號:ZD1406)、湖南文理學院2014年大學生創新創業研究項目(編號:ZC1409)、2014年度湖南文理學院大學生研究性學習和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課題組成員:汪玉、黃淵惠、張靜、劉俐欣;通訊作者及指導教師:于小俸
比上年增長16.3%。全縣全社會建筑業實現增加值109134萬元,比上年增長14.9%。全縣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85.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2.2%;全年開工各類水利工程1.5萬處,投入資金3.93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34平方公里。新增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100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3835畝。全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40個,增長29.0%,其中建設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社6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共1.7萬戶,增長10.0%。
4.文化資源
桃源縣以綠地、濕地、休閑地“三地”建設為重點,全面提升縣城品位和質量。全縣本著著力打造綠色桃源、清潔桃源、生態桃源、山水桃源、文化桃源的目標,大力實施城鎮綠化工程,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堅持城鎮發展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加快推進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工作;利用好桃源水電站形成的庫區,采取依山造景、依水生景等手段,開發夢幻桃花島、水上娛樂城,打造集休閑與旅游于一體的旅游基地;依托對桃花源景區擴張與提升,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全方位提升桃源的文化品位。
三 桃源縣建設生態型城鎮面臨的問題
1.工業污染與農業污染
近年來,桃源縣經濟發展迅速,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不足,因而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在工業生產上,對工業生產產生的廢棄物處理不全面,對當地的居民生活產生了極其嚴重的影響。傳統的工業生產帶來的不僅是人們生活上的困擾,還有精神上的傷害。
農業生產雖沒有工業生產產生的污染大,但也存在著許多問題。桃源縣農業面源污染不斷加重,面臨著化學肥料污染、化學農藥污染、農膜污染、生活廢棄物污染、畜禽糞便污染等等。
2.建設生態型小城鎮的規劃不合理
小城鎮建設過程中片面追求大、寬、快,結果使城鎮建設或者雜亂無章,或者整齊單調,缺乏有個性的城市形態與生活精神,無法形成小城鎮的獨特個性優勢。桃源縣正處于工業化加速期,因此調整產業結構、發展經濟的任務占主導地位。城鎮環境建設十分薄弱,某些工廠選址不合理,或靠近居職住、文化商業區,或位于城鎮上風向,或位于城鎮飲用水源旁而無“三廢”治理措施,污染了小城鎮的環境,同時也危害著居民健康。同時對生態環境的建設規劃并不多,有著以前的先發展經濟、再建設生態環境的思想,對生態環境的建設有著不利的影響。
3.居民保護生態環境意識不足
建設好生態型小城鎮的關鍵之一是處理好經濟與生態環境的互惠互利。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自然環境和特色環境是小城鎮固有的資源,應當合理利用。有的小城鎮鄉鎮領導和地方干部的環境保護意識差,過于注重經濟的發展,只看重眼前的利益,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上一些技術落后且環境污染嚴重的項目,導致嚴重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同時,城鎮居民也同樣缺乏環境意識,對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造成的對自身及子孫后代生存保障的威脅缺少應有的認識。
四 建設生態型小城鎮的措施
1.污染防治與發展低碳經濟雙管齊下
生態型小城鎮建設的發展要堅持科學發展觀,以不破壞生態平衡為前提,合理開采能源,高效使用,善待自然,保護環境。治理措施有以下幾點:
第一,在小城鎮設置污水處理設備,引進先進的工藝,同時由于小城鎮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管理人員專業技能不高,因此在污水處理過程中,需要重視處理污水的可操作性,同時方便管理。針對污染性強的工廠產生的廢棄物,應選擇專業的機械設備進行垃圾處理。對不
同的污染物進行分類處理,使最后排放的廢棄物對生態環境的污染達到最小。
第二,發展低碳經濟。建立健全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礎的低碳經濟體系,選擇重點做強做大低碳產業已刻不容緩。
2.完善法規制度,加強管理力度
小城鎮生態環境的管理制度多是不完善的,桃源縣堅持實施“十二五”規劃發展,全面統籌和認真抓好各項改革,堅持以改革促創新、促發展。
第一,加強法規體系建設,在全面貫徹執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嚴格規范土地開發、產業建設等經營管理行為,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堅持環境保護設施與項目主體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第二,加強城鎮居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新聞媒體宣傳保護小城鎮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組織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動員城鎮居民踴躍參加,以此來喚起公眾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和遵守各項保護環境的社會準則的自覺性。
3.因地制宜,建設特色生態型小城鎮
生態小城鎮的發展不能按部就班國外、國內地區的發展模式,而忽略當地的特色,使得當地寶貴的物質文化遺失。桃源縣在長期的規劃發展下,小城鎮的自然環境與特色環境相互滲透、融合在一起,發展出自己獨有的特色。桃源縣應當合理利用好當地的旅游資源,采取依山造景、依水生景等手段,開發夢幻桃花島、水上娛樂城,打造集休閑與旅游于一體的旅游基地。著力打造文化桃源,依托對桃花源景區擴張與提升,加大對采菱城、漳江閣、文昌閣、潯陽寺等遠古文化遺址、文物古跡和古建筑保護力度,充分挖掘桃花源文化內涵,發展生態旅游,帶動當地經濟的同時也保護生態環境。建立適合地區特色的小城鎮發展模式,以科學的發展觀推重生態城鎮的建設,不斷加強城鎮居民的城鎮生態觀,使建設生態城鎮逐步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通過全社會的努力以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觀規劃建設小城鎮。
五 結束語
桃源縣秉承“小城鎮、大戰略”的理論方針,根據生態型小城鎮的本質特點,針對目前建設中遇到的挑戰,制定出適應發展的道路。隨著生態城鎮的發展,人們的生態觀意識愈來愈強,小城鎮的生態園林公園也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參考文獻
[1]劉松.建設生態型小城鎮[J].新農村(CN23-1552/S),2012(1)
[2]方婧.淺析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型小城鎮建設[J].山西建筑,2008(31)
[3]林玉慧.南皮縣生態園林城區建設探析[J]. 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6)
[4]劉燦、敬尉、唐志遠.“兩型社會”視域下湘潭市新型城鎮化路徑探析[J].城市,2013(10)
[5]苑澤鍇.淺析我國生態小城鎮建設[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