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歷史教學的難點,許多人將重點放在了如何突破難點上,實際上如何科學確定教學難點的意義重大。本文認為確立教學難點的時候應考慮學生的興趣、教材編排的整體特點,將每一時期新出現的事物、事件,以及教材中描述較為抽象的地方、有助于培養學生歷史技能的地方作為教學難點。
【關鍵詞】歷史教學 確立難點 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7-0067-02
在歷史教學中,我們經常會說:“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大多數教師把著力點放在了“突出”和“突破”二字上,也正因為如此這方面的研究大多數都集中在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這一問題上。而極少有教師去研究到底什么是重難點,如何科學地確立重難點這個根本性的問題。目前,很多教師確立重難點的方式是,抄襲教師教學用書上所列的重難點。毋庸置疑,教參上所列的重難點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為教參是依據課程標準、考試大綱以及其他教師提供的教學經驗進行編寫的,但所謂的“教參”其所起的作用應該是參考、輔助性的,而不是絕對性的,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還是應該積極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教學中的重點具有固定性,是指教材內容中最基本、最重要、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其中包括一些重大事件、基本史實、基本概念等。歷史教學中的難點則具有靈活性,那么本文擬就如何確定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難點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 有句話叫“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對高中生也適用
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點,將容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地方確定為教學難點。例如,人教版的課本將古巴導彈危機放在了必修一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一節的第三個子目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中,不包括標點總共用了105個字去描述這一事件,在第三個子目中所占的比例還不到三分之一。如果讓學生直接閱讀教材,這一本來很有意思的事件,預計會使很多學生都覺得沒意思、很枯燥。在課程標準中關于這一部分的要求是: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但此節較少描述古巴導彈危機,從這一點看似乎古巴導彈危機既非重點也非難點,但我認為在課堂教學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將此確立為教學難點,對古巴導彈危機這一事件中扣人心弦的過程進行描述,從而使學生深刻認識到當時美蘇之間的緊張博弈,這個曲折的過程相信會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此外,很多學生都反映他們喜歡歷史,但不喜歡歷史課,這是為什么呢?我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們把歷史課講授成了一個個知識點而非一個事件,使得歷史課缺乏了作為一個事件應有的生動性,而學生喜歡的往往是有情節、有人物、有故事的歷史事件,沒有血肉的事件難免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我們只有從培養學生對單個歷史事件的興趣入手,進而激發學生探索歷史的欲望,從而使學生喜歡歷史,同樣喜歡歷史課。只有學生有了興趣,才有學習這門課的熱情,才有去探索問題的欲望,在遇到難點問題的時候學生就會自己主動去尋求解決的方法,這樣不僅有利于滿足學生長遠學習的需要,而且還可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我認為根據學生的興趣確立難點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應將每一時期新出現的事物、事件作為教學重點,同時也應作為教學難點
一個事物、事件在一個時期沒有出現,在另一個時期卻出現,那么其出現必然有其特殊性。作為高中歷史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引導學生去探究其特殊性。例如,人教版必修二第3課《古代商業的發展》中關于紙幣的出現是這樣敘述的:這一時期,商品種類迅速增加,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如果我們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只是簡單地將這句話復述一次,那么學生的心中一定會出現一個疑問唐朝時期商業也很發達,為什么在唐朝沒有出現紙幣呢?這一疑問的產生,也就意味著難點的形成,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交子”出現在宋朝且首先出現在四川地區的特殊性,對當時紙幣出現的背景進行適當補充,以使學生全面了解當時紙幣的出現與兩宋商業繁榮的關系。也就是說一個新事物、新事件的出現反映了一個時期的新特征,我們深刻分析這個特殊事物,有助于我們從宏觀上了解一個時期的階段特征。因此,我認為將每一時期的特殊事物、事件作為教學難點很有必要。
三 將教材中一些描述較抽象的地方作為教學難點進行突破
教材受篇幅的限制,許多需要詳細描述的地方,只用寥寥幾個字就概括了,結果造成學生感覺艱澀難懂,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換句話說抽象的理論如果不對其進行形象化加工,那么就會使學生機械化地只知道理論或結論本身,卻不知道理論或結論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同樣如,人教版必修二第3課《古代商業的發展》中關于兩宋時期商業情況的描述:兩宋的商業經濟空前繁榮,商業環境相對寬松。這一時期,商品種類迅速增加,還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商稅收入成為政府的重要財源。我認為兩宋時期作為我國古代商業發展的轉折點,在整個商業發展的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商業繁榮只掌握課本上這幾個字的結論顯然是不行的,那么當時是怎樣的繁榮,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講解補充,將這個結論的內涵揭示出來,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兩宋時期商業繁榮的狀況,進而了解為什么說兩宋的商業是古代商業發展轉折點中的“轉折”二字的意義。抽象的結論或理論對于沒有大量歷史積淀的中學生而言,如果教師不加補充解釋,直接交給學生,學生掌握的可能就僅僅是個枯燥的結論了,面對一個不知其內涵的枯燥結論,我們怎么能要求學生學會去運用它呢?因此,我認為將教材中一些描述較抽象的地方作為教學難點去突破十分有必要。
四 應根據新課改以來的教材整體編排特點來確定教學的難點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材的編寫采取模塊式的編寫方法,教師教學也相應地采取模塊化教學,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助于學生縱向把握一個制度等的沿革過程,但是卻割裂了政治、經濟、文化等橫向之間的聯系。最后,導致的結果可能就是必修一、二、三3冊書學完之后學生的頭腦中政治就是政治,經濟就是經濟,文化就是文化,而不能將同一時期的各個方面聯系起來,導致認識的片面性。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這一問題,并尋求恰當的解決方案。課改以來新的教材編排方法還直接為教師設置了一個教學難點那就是時間跨度大,造成學生空間轉換上的困難,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將一個制度、事件的沿革過程講清楚,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和頭緒。
現在很多研究者將教學難點整體概括為學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例如,趙克禮、徐賜成主編的《中學歷史教材研究與教學設計》中,將教學難點概括為:“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習上阻力較大或難度較高的某些關節點,也就是學生接受比較困難的知識點或問題不容易解決的地方。”這個概括從表面上看是對知識點而言的,但我覺得這里也應包括歷史技能。歷史講究的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常常會引用一些史料去輔助教學,如果學生不具備分析史料的能力,就無法理解史料的意思,那么史料的引用就會失去意義。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將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作為一個教學難點去突破。當然,這里所說的歷史技能不僅是指分析史料的能力,還包括讀懂歷史地圖、多種途徑獲得歷史信息等多方面的能力。對學生而言,獲得學習歷史的能力就相當于獲得學生自主學習歷史的工具,對教師而言傳授技能的過程正是教師“授之以漁”而非“授之以魚”。因此,將傳授歷史技能作為教學難點是個長期性的工作,值得去堅持與探索。確立難點還應考慮多方面的因素,例如地區差異等,這里不再一一贅述。
如果將課堂教學中的難點比作人得的一種病,正確確立難點的過程就相當于醫生確定是什么病的過程,而突破難點的過程就相當于醫生下藥治病的過程。如果連得的是什么病都確定不了,那即使有再好的藥也無濟于事。同樣我們如果無法科學確定難點,那即使費很大的勁去突破難點也是在做無用功。因此,我認為難點的確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趙克禮、徐賜成主編.中學歷史教材研究與教學設計[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66~167
[2]吳金祥.如何正確認識歷史教材的重點難點及應遵循的原則[J].考試周刊,2012(15):15~16
[3]郭田靜.普通高中歷史教材中重難點劃分研究[D].河南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