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系統的參與式教學理論和技能在不斷的發展,參與式教學的目的是讓所有的參與者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怎樣讓所有參與者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是每一個教育者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 參與式教學 實踐與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7-0088-02
參與式教學是我國課程改革的核心,也是當今世界教學改革思想的主流。我國在21世紀初所啟動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當中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參與式教學法的影響。
參與式教學的目的是讓所有的參與者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那么怎樣讓所有參與者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是每一個教育者思考的問題。
我是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常常在琢磨怎么教?如何教?我的學生才能學得輕松,學得快樂。數學與語文不同,如果只是一味地灌輸概念、公式,一味地反復練習、反復做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就會變得厭學、怕學。而參與式教學在我市推廣至今,已經有五年了,在不斷學習和實踐摸索中,我找到了方向,不再迷茫。參與式教學與以往教師一味地講解、學生只能被動接受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有著明顯的區別,而是將參與式學習方式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融入到數學課程的課堂教學,在自由寬松的課堂學習環境中,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方式,以靈活多樣的活動為學習載體,培養學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發展教師探索、反思、求精的專業素質。數學教學的具體內容與過程、解題思路和方法是靈活多變、不斷生成的,需要教師根據學習者、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的具體情況來設計符合教學目標的具體方法。我認為,參與式教學方法有以下成功之處:
一 自主參與活動,感受學習的樂趣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探究心理,好新、好問的思維特點。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動動手、動動腦、動動嘴,自主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在學生自主參與的過程中,讓他們學會探索,挖掘潛能,并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
例如在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七單元“找規律(1)”中,我確定了這樣的重難點:重點是引導發現最簡單的圖形變化,圖形數量的變化規律。難點是掌握從顏色、形狀及數字的變化規律。在練習設計中,我增加了難度,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設計出一組有規律的圖畫,要求是每個學生把我給出的10朵小花,有規律地涂上自己喜歡的顏色。短短的幾分鐘里,孩子們完成了設計,當那一幅幅漂亮的作品展示出來、一張張笑臉從我眼前閃過時,我忽然明白了參與的快樂,原來人人參與真的可以做到,因為孩子們此時是快樂的。
二 參與情境創設,享受學習的過程
以往教師講、學生學的灌輸式教學讓學生在心理上對學習產生了恐懼感和自卑感,甚至有的學生對學習產生了排斥心理,所以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的一直是“幕后”人物。然而,參與式教學是在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主要學習形式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在情境中開始參與,在合作交流、動手操作、討論研究等活動中獲取知識,在評價中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學生在參與中充分享受著學習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柱的體積”時,我首先出示教具讓學生觀察,小組合作討論怎樣把圓柱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從而推導出圓柱體積公式。學生動手操作,把圓柱拼接成長方體,通過轉化的思想得出圓柱的體積等于底面積乘高。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觀察、動手、合作探究等過程,充分參與了探究學習的過程,深刻體會到了成功的喜悅,并且輕松掌握了知識。
三 提供參與的機會,思考結論的得出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而思維是由動作開始的,切斷了動作和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因此,教
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給學生提供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在課堂上動起來,引導學生在開展小組合作、集體討論、個別交流、動手操作等活動中進行思考,使學生從被動服從向主動參與轉化,促使其順利達到知識的彼岸。
例如在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運動(一)》例1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想一想、說一說等,知道對稱與軸對稱圖形。我設計了一個環節,讓學生剪一個自己喜歡的對稱圖案。完成作品的小組成員在小組內介紹自己的作品,推選出好的作品全班交流。同時在活動中學生人人參與,即結合生活又體現愛好。在美的感悟中,明白了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左右兩邊完全相等,也學會了如何剪一個對稱圖形,折痕就是它的對稱軸。毋庸置疑,這讓孩子們體驗對稱的同時,感受著成功帶來的喜悅。
四 牢固掌握知識,明白活動的程序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由于他們更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一般會出現這樣的現象:課堂上聽來的知識學生忘記得比較快,課堂上看到的知識學生還是有些記憶的,動手做過、自己經歷過的知識學生才能學得好、記得牢。參與式課堂教學就是提倡讓學生在課堂中參與操作、參與探究的過程,讓學生將獲得的知識掌握得更加牢固,讓學生在探究知識的同時記住了知識。參與式教學活動讓學生對有爭議的問題展開討論,激發學生深入思考,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也許大家都會遇到這樣的事:當我們即將完成一個話題要進行下一話題時,有學生舉手了,回答是“老師,我還有其他的方法”,“老師,還可以這樣來解”等。在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不同建議時,課堂氛圍是熱烈的,而我們應該感到慶幸,因為孩子們在思考,在想辦法解決問題。參與式教學活動中,如果問題設計得好,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會起到一種提綱挈領的作用。在每一個活動開展的時候,關鍵問題尤為重要,它關系著這一活動的開展能否順利進行?教師是否能完成重難點的突破?學生是否學得輕松?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找規律(1)”時,我設計了四個活動,活動一:仔細觀察,發現規律(學習例1)問題:漂亮的彩旗、彩花、燈籠和小朋友們是按怎樣的規律排列的?你能圈出重復出現的部分嗎?活動二:仔細觀察,尋找規律(學習例2)問題:認真觀察,這些物體的個數有怎樣的變化規律?活動三:運用規律。活動四:欣賞生活中規律的美。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你發現哪些規律?根據關鍵問題的提出,教師引導孩子們獨立思考,小組合作交流,全班交流分享。根據每一個活動跟隨著的關鍵問題,逐步增加知識的難度,進而突破重點難點。
五 參與實踐應用,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指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課堂中還可以把有關知識有效拓展到現實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各種相關現象,體會數學的價值,讓學生在參與實踐應用中得到持續的發展。
參與式課堂教學尊重屬于學生自己的參與權,讓他們從參與課堂開始,學會參與生活、學會參與社會,即使在參與的過程中失敗了,對于參與者來說也是親身努力的結果,也是一種可貴的收獲,會令他們終生不忘。例如在《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復式統計表”中,教材很注重聯系學生的愛好,它要求統計一下本班同學最喜歡的活動情況,分別完成了男生和女生的活動表,然后再根據兩個表的活動項目把兩個表合成一個表,從而形成一個復式統計表,這樣的一個活動設計人人都是參與者,都參與了實踐調查,并且在分析調查結果時還提出了:“你對調查的結果有什么看法和建議”,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各抒己見,拓展了他們的思維,也聯系了他們的生活,因為有的同學想到要少看電視,少玩電腦,多參加戶外運動,與此同時也從具體的事例中對學生進行了品德教育。所以說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過程,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這是一種值得提倡的教學方法。
英國哲學家斯賓塞曾經說過:“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己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引導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其實,仔細想來,與現在推行的參與式教學理念相吻合。教師不僅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合作者,更多的是要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
發現。因此,我們將在反思中前行,不斷學習理論知識以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教師素養來適應這場改革,使自己符合新課程知識層次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