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大眾傳媒和新聞傳播的興起,社會新聞與文學寫作有著深厚的淵源和緊密關系,研究社會新聞與文學寫作結緣的傳統、社會新聞轉化為文學的傳統寫作方法,可以拓寬當下文學寫作視野和思路,創新文學寫作類型和形式。
【關鍵詞】社會新聞 新聞文學 文學寫作傳統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7-0104-03
社會新聞與文學結緣,首先要從大眾媒介的產生與新聞報道的興起說起。因為,新聞和文學的載體都離不開傳播媒介?,F代傳播媒介也就是機械印刷時代的報刊,催生了以晚清“報章體”、“五四”白話文為起點的近現代文學。清末至民國時期的報紙上,除了刊載新聞的版面以外,還出現了刊載文學作品的副刊版面,因此,副刊版面上的文章大多是文學作品,由于都出自報紙,新聞和文學自然是近鄰,在題材選擇、表現手法、語言風格等方面相互影響成為必然。于是,新聞與文學寫作結下不解之緣,在社會變革、文化轉型、革命斗爭、文學發展的需要下,副刊文學蓬勃興起,以至20世紀初出現刊載文學作品的“四大副刊”、20世紀末出現“散文熱”,也涌現出當代文學史上一大批文學家及他們創作的若干文學精品,社會新聞與文學寫作結緣便成為文學創作的一個傳統。
一 社會新聞與文學結緣的寫作傳統之體現
1.副刊文學與正刊新聞相呼應,成為對社會新聞內容的整合、延伸及其價值意義的提升
如1909年10月26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被韓國志士安重根刺死的新聞,清末資產階級革命派報紙《民吁日報》副刊隨后發表紀實散文《流血之風云兒伊藤博文傳略》;維新志士林旭被清廷殺害,林旭的妻子聞訊后痛不欲生,自殺殉夫,于是《民吁日報》副刊又發表新聞故事《沈氏歸天》,對清政府中的頑固派進行譴責。① 再如魯迅的雜文,大多也是對社會新聞的呼應。他在《偽自由書·前記》中說:“這些短評,有的由于個人的感觸,有的則出于時事的刺戟?!币虼耍谒囊恍╇s文中,可以看到“首都《救國日報》上有句名言”“報載熱河實況曰”“據中央社消息”“本月九日《申報》載”等字樣②,并且在他的雜文中為了論說有據,還大量直接引用社會新聞。這說明魯迅的雜文與社會新聞關聯密切,是對社會新聞的呼應,也是對新聞內容的延伸、整合和提升。這種依據新聞事件的文學創作傳統,從晚清、民國一直持續到現在的一些報刊。
2.社會新聞與文學在題材選擇、情節結構、語言風格上互相借鑒吸收
從選材上看,如近代李伯元、吳趼人等一批譴責作家的小說創作,“盡量援用真人真事,把小說改裝成新聞紀實的模樣”③,力圖以真實性的小說形式,發揮其抨擊時弊、喚醒民眾的作用。不僅選材如此,情節結構上也直取新聞事實。如1944年,山東莒縣發生“平鷹墳”事件,基本事實是山東莒縣農民魏老頭,出于自衛打死了莊姓大地主的鷹,于是“莊閻王”把魏老頭打得死去活來,還硬逼魏老頭把僅有的三畝多地賣了,扎紙雞、紙兔,雇八個吹鼓手,買上棺材,給鷹出殯,同時強逼魏老頭披麻帶孝、哭鷹爹。中國共產黨到來后,發動農民斗爭惡霸地主,槍決了“莊閻王”,搗平了象征地主罪惡的鷹墳。1946年5月28日的《解放日報》和1946年6月11日的《人民日報》先后報道了這條新聞。根據這個新聞事件,作家王力、方紀、蕭也牧、秦兆陽都把這個情節用在他們的小說中。只不過,王力的《晴天》是在新聞報道之前的1944年為了宣傳八路軍鎮壓惡霸地主而寫的,蕭也牧的《羊圈夜話》是在新聞報道之后的1946年為了宣傳“土改”需要而寫的,方紀的《老桑樹下的故事》是1949年為了宣傳新中國成立、農民翻身得解放而寫的,秦兆陽的《大地》是1982年寫的革命歷史題材的代表作。四篇小說的情節一模一樣:“毒打、買棺材、披麻戴孝、送葬”,只不過新聞事件中的“鷹”變成了小說中的“狗”而已。④
由此可見,新聞報道的內容由于具有時代性和宣教價值,其人物和事件具有典型意義,因此也符合文學寫作的需要,在主題意蘊、情節構造和典型塑造方面,往往被文學寫作所采用。在語言風格上,為了適應報紙雜志等現代傳媒表情達意和普通大眾閱讀理解的需要,自晚清梁啟超倡導“六大革命”⑤、五四時期掀起白話文運動以后,文學語言大量吸收通俗化、社會化的新聞語言,廣泛運用平實通俗、明白暢達的語言敘事說理,形成“條理細備,洗練銳達,雄放雋快,慷慨淋漓”⑥ 的一代文風。
3.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大家都知道,“現實主義提倡客觀地觀察現實生活,按照生活的本來樣式或精確細膩地描寫現實,真實地表現典型壞境中的典型人物?!保ā掇o海·文學分冊》)當然,文學創作上的現實主義,是將“客觀的態度”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主觀性或能動性”結合起來,但不管怎樣,生活、事實、現實存在,以及由此帶來的感情、感悟、反思、批判,是現實主義創作傳統的基本元素。如雜文、紀實散文、報告文學、“非虛構”小說、“新聞創作”等,一直大行其道,甚至還出現像劉繼明寫《回家的路究竟有多遠》(載《山花》2004年第9期)與李銳寫《扁擔》(載《天涯》2005年第2期)那樣,不約而同關注到同一條新聞而使二人小說“撞車”的現象,直到近年出現“底層敘事”“打工文學”寫作風潮。盡管“文學重復新聞”的寫法有許多非議,但像《南方都市報》副刊“城市筆記”里描寫“世相百態”的散文、隨筆、小故事,像《恐懼無愛》《中國農民調查》《國難》《血淚打工妹》等關注弱勢群體、揭露官場腐敗、揭示社會矛盾的報告文學,像《帶燈》《我是劉躍進》《手機》《蝸居》《第七天》等寫變革與沖突、困境與掙扎、苦難與反抗的長篇小說,通過對“生活的本來樣式”或“精確細膩”的現實描寫,為“沉默的大多數”發聲,為弱勢群體代言,張揚人道主義和人文關懷,充分體現了現實主義精神及其創作傳統的延續。
二 社會新聞與文學結緣的寫作傳統之方法
1.在選材上強調時新性和典型性
就前者而言,就是善于發現和利用新近發生的人們關注的事物和事件,尤其是熱點和焦點,以及人們期待著回答和解決的有關問題;就后者而言,就是緊扣時代脈搏,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社會現象和重要事實。選擇時新性和典型性的題材,就是從現實生活中尋找能夠集中體現時代精神的人物、事物或事件以此作為寫作對象;從文體上看,報告文學、大特寫、新聞小說、政治抒情詩等,在選題上都十分講究時新性和典型性。
2.社會價值突出、情感立場鮮明
也就是說文學作品表達的旨意十分明朗,有鮮明的針對性和批判性;問題意識和聚焦能力較強,能挖掘新聞背后所隱藏的人性和社會本相,能觸動社會敏感的神經,引起受眾的廣泛關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魯迅雜文是這樣,60年代初的鄧拓雜文也是這樣,80年代中后期的報告文學和90年代的隨筆散文更是這樣,這些傳世文章,無不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強大的社會價值。
3.在細節上善于處理真實與虛構的關系
細節強調真實可信、符合生活實際,但細節又必須典型化、允許適當加工。社會新聞與文學結緣后的“新聞文學”,善于處理好真實與虛構的關系,因而其人物和故事十分鮮活。當然,不同的文學類型有著不同的虛實處理手段。小說在講求事件真實性的同時,又在具體環境、情節結構上合理加工,使故事性更強、人物更豐滿。散文的保真程度則要高一些,它沒有故事,靠的是思想情感和精美的語言在支撐,如果情感是假的散文就沒有意義;散文也切忌過分寫實和議論,如果停留于直呈事實,難免顯得粗糙單調,失去“韻外之旨”和審美趣味,尤其是在“以小見大”時,更應注意思想的錘煉和哲學的浸潤,否則難有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境界的升華。雜文是在真實事件敘述的基礎上加以議論,保真程度更高,當然它往往像魯迅那樣通過形象化、類比法、組合法進行綜合加工,使枯燥的議論產生幽默有趣和諷刺效果。報告文學必然真實,其中的細節是構成事實的重要元素,因而細節不能虛構,結構安排和語言描敘用文學手法處理,使之故事化、形象化。政治抒情詩的虛實關系更加明顯,其創作的功力體現在抽象力與形象性的處理上,因為政治抒情詩的題材往往是宏大的,它關注時代主旋律,描繪祖國發展藍圖,反映民眾心聲,表現社會重大事件,但是用這些材料入詩時則進行高度概括與提煉,通過對具體事實的抽象化處理體現出一種精神純度的表達,而不是事實本身的直陳與羅列,因而也就進行形象化轉換和詩意的創造,讓靜態的政治策略、政治術語變成動態的形象語言,讓人感覺是一種充滿詩意的政治交談,是一種出于心靈的政治歌唱。
4.語言運用上善于處理直接性和間接性的關系
新聞是用直接性語言明朗地表達構成事實的諸要素,文學是用間接性語言含蓄地表達事物的多重意蘊。作為“新聞文學”的語言,既富有個性色彩又具有大眾化和時代性特征?!靶侣勎膶W”的語言沒有過分辭章化,也不過分規范化,而是簡潔、樸實、鮮活、生動,符合大眾傳播的特點。當然,“新聞文學”畢竟屬于文學的范疇,因此它的語言又是含蓄的、充滿意蘊和情感的,是一種既具有產生文學奇境的個性語言,又具有時代特征的大眾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