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古代音樂思想》是一部擁有極高學術價值的著作,獲得了陜西師范大學出版基金的資助。該作品兼顧了中國古代音樂史及民族音樂學,將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的音樂做了詳細梳理,內容豐富,涵蓋面極廣,既有文人音樂又將音樂文化現象做深刻透徹的分析與探討。本文從該作品的內容出發,以歷時性的角度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意義,以期獲取對該著作更為深刻的認識與理解,進而揭示音樂所包含的內在本質。
【關鍵詞】《中國古代音樂思想》 音樂思想 文人音樂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7-0122-03
《中國古代音樂思想》是由著名音樂學家,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陳四海先生所著。陳四海先生在音樂史研究領域有著突出的貢獻,研究領域為中國古代音樂思想及中國古代音樂文獻專業,在其研究領域中碩果累累,其代表作有:《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下)、《中國民族音樂學研究》等十部,并發表學術論文《樂府:始于戰國》、《“三月不知肉味”新解》等百余篇。筆者有幸成為陳四海先生的學生,跟隨陳教授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陳教授的諄諄教導使筆者一步步成長。《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一書以其縝密的思維及邏輯性向學習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料,詳細記錄了自先秦至明清時期的音樂現象,及各階層人士的音樂主張,以時代背景為縱向,以各時代的音樂現象為橫向線索,將音樂現象層層剖離,以此闡釋音樂的本質及其內在之規律。《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一書涵蓋面極其廣泛,陳教授翻閱了無數資料進行考證,參考文獻多達四十余部。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下,將各時期所出現的文人音樂作為研究對象,并將文人音樂背后所隱藏的社會文化現象與社會歷史風貌,及音樂文化與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進行深層解析。
一 先秦時期諸子百家音樂思想
音樂思想是指人們在音樂實踐活動中所產生的音樂思維與音樂觀念,能夠反映出人們對于客觀音樂現象的理解與認識。中國文化可追溯到先秦,有文化就有音樂,同樣中國音樂亦可追溯到先秦時期。由于士大夫階層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力量,因此中國古代音樂思想產生于士大夫及貴族階層大文人之中,文人音樂體裁十分豐富,又因中國地域寬廣,不同體裁的音樂又分不同風格的品種和流派,這些不同流派的形成與發展,正是文人音樂思想的集中體現。
書中即有記載,甲骨文中“豊”既為“禮”字。后郭沫若先生將“豊”字解讀為是鼓的一種代稱。由于鼓在古代音樂祭祀禮儀中是必不可少的樂器之一,樂通過鼓來傳送與展現,因此,禮與樂不可分。先秦時期的音樂已然是歌、舞、樂三者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藝術。先秦禮樂歷經了原始禮樂風俗、西周禮樂制度,更是吸收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禮樂思想。但無論經歷哪一歷史時期的音樂文化思想,都與“儒”字相關。在《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一書在開篇之處,陳教授以音樂考古學的方法通過對古文字的探究,尋找“儒”與中國古代音樂文化聯系的千絲萬縷,以此闡述先秦時期禮樂制度的至高位置。闡明了“政教合一,禮樂相隨”的禮樂文化貫穿中國封建社會的整個歷史時期。可見,禮樂制度的重要性。
陳教授將先秦時期的“儒”解讀為有著專門技藝并且可將專門技藝傳授給他人的藝人。且進一步將“儒”字解讀為“需”字,意為古代祈雨活動以解不時之需。同時論述了“雩”字在甲骨文中為“祈雨之舞”。將“需”與“雩”字做字形上的比較時可看出,兩字字形都為正面人形,一個手拿飾物,一個則不拿。從字形上來看,“需”字與古代祈雨活動有關。如前所述,甲骨文中的“儒”字為“需”字可說明“儒”字是祭祀文化中的領導者。以此可見,“儒”并非起源于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但儒家重視禮樂這一觀點,不可否認。
中國音樂文化與“儒”家密不可分。因此,探討中國古代音樂文化不可避免地要談到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的音樂思想。陳教授在《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一書中將孔子的音樂主張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孔子的音樂思想早已在《禮記》中完全展現。孔子出生在“禮崩樂壞”,社會經受大變革的春秋時代。禮樂制度產生于商代,成熟于周代,周公制禮作樂沿襲了前朝的傳統。孔子盡可能地維護舊的禮樂制度,試圖通過禮樂制度來維護封建統治的地位與利益,以達到安民心、定社會的目的。
孔子將“善”與“美”之間的辯證關系進行論述,并主張“鄭聲淫、思無邪”。孔子把“仁”看作是音樂藝術的靈魂所
在,認為人必須首先要具備良好的品質,才能“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陳教授在書中不僅詳細闡明了儒家音樂思想,封建社會中的禮樂文化與禮樂制度,更是將其對后世音樂文化的影響做了進一步探討。
《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一書中同樣記載了儒家學派中其他代表人物的音樂思想主張,如孟子、荀子等。孟子的音樂主張與孔子音樂主張中的“仁”字相一致,音樂應為政治服務的觀點同樣不謀而合。孟子認為音樂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并與政治、倫理等有密切的關系,并提出了“與民同樂”的觀點。但不可否認的是孟子忽視了階級對立性,將階級之間的矛盾與觀念上的差異完全忽略。另一位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荀子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孔子的禮樂思想,并在對先秦儒學家們的音樂思想總結的基礎上將音樂思想進行提煉升華,著成《樂論》一書。《樂論》中將先秦時期藝術領域中的儒家音樂思想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并將自己的音樂思想與主張放置進去,可見,《樂論》一書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
春秋戰國時期,是古代社會大變革的時期,社會的巨大變化引起了人們思想意識的轉變。各社會階層的代表人物根據自己的立場各自創立了自己的學說,因而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現象。在《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一書中,陳四海教授將這一時期所產生的諸子百家音樂思潮做了詳細的闡述,并進行了分類。如以墨子為代表的墨家音樂思想,主張“非樂”,以老子與莊子為代表的道家音樂思想與墨家音樂思想有極大的不同。不同之處在于道家主張“大音希聲”,主張從“道”的角度去思考音樂。莊子主張自然無瑕的音樂才是最真的,他反對一切人工雕琢之后的音樂。把自然之樂稱之為“天籟之音”,而恰恰是這種“天籟之音”才會是符合天道的音樂,才是最終所真正能夠留存的音樂。
二 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思想
秦朝之后,中國開始進入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社會的穩定使音樂文化思想有了極大的發展。秦統一六國后,文化大一統,各國文化精髓碰撞到一起,產生了新的文化火花。秦朝時期的歌舞音樂極為豐富,樂隊規模比以往更為壯觀。自秦始皇建立樂府后,音樂文化開始聚集,同時為漢朝的音樂文化打下堅實的基礎。到了漢代,漢武帝的音樂思想非常開放,大膽把俗樂用于宗廟祭祀和日常享樂。這一時期樂府機構的規模進一步發展擴大。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獨尊儒術”的主張,從思想領域奠定了儒家學說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地位。
政治上的平穩過渡和思想上的相對統一,使先秦的燦爛文化幾乎完好無損地繼承下來,并進一步發揚光大。音樂文化中,以禮樂為代表的文化脈絡也就延續了下來。
《中國古代音樂思想》在記述秦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時,除了將該時期所出現的新的音樂現象進行闡述之外,還進一步將漢代音樂思想如何傳承進行剖析,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深入到中國古代文人思想中,也正是這些文人音樂家們將儒家思想進一步推廣傳承,使得儒家音樂思想能夠得以長久的發展。魏晉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北魏禮樂制度和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孝文帝漢化改革有著密切聯系。他要求恢復雅樂,完善樂官制度,不斷汲取各民族音樂文化養分,使得這一時期民族音樂文化大發展為隋唐音樂的大繁榮奠定基礎。
《中國古代音樂思想》在闡述魏晉南北朝時的音樂思想時主要以記述人物為主線,以此來影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音樂形態。
三 唐、宋、元、明、清時期的音樂思想
唐代社會穩定,人民生活富裕,堪稱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期,這一時期音樂文化同樣發展到鼎盛時期。社會各個階層中的文人們創造音樂的熱情極為高漲,其音樂思想空前豐富,音樂現象亦精彩紛呈。唐太宗打破陳規,執行開放政策,與諸位大臣們一起圍繞著關于音樂決定國家興亡的論點,展開討論。他提出“悲悅在于人心,非由樂也”的音樂思想,并大力發展唐代樂舞。這一時期由于貞觀之治的開放,絲綢之路的發展,外族音樂繼續與中原音樂融合,外來樂器也隨之傳入中原。在這一時期,還有一位大詩人不得不提及——白居易。他的千古樂詩《琵琶行》反映出他對政治、音樂文化的深刻理解,借景生情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同時體現出他的音樂思想。他是儒家學派的門生,懂得從音樂的角度把握樂舞與時政的相互關系。他的音樂思想也體現了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所在。蘇軾是宋代文人的代表人物,他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還精于音樂,熱愛古琴藝術及其他民族樂器,創作了許多琴曲,試圖用古琴來解除自己思想上的苦悶之情,可以說古琴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到了元代,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關漢卿,一生創作雜劇60余種,是元雜劇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劇作家。他的音樂創作以“人本主義”思想為核心,創作了大量反映愛情和抨擊社會黑暗題材的雜劇。他的音樂思想是“超前的”“合理的”“人性的”,在繼承儒道兩家的音樂思想的基礎上又擺脫兩者的束
縛,為中國音樂多元化發展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中國古代音樂思想》在論述明代這一時期的音樂思想中,以一部文學作品為例,折射出明代市民音樂的流行情況。這部文學作品是《金瓶梅詞話》,產生于明代嘉靖、萬歷年間的一部優秀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其中有大量關于音樂的敘寫,記錄那個時代流行于市民生活中的音樂形態。
陳教授在《中國古代音樂思想》一書中將該時段所產生的音樂形態做了詳盡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