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新能力培養是高職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前部分高職院校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存在許多問題。濟南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高度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構建了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實施“雙主體”“雙軌道”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推進以創新教育為重點的教學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
【關鍵詞】高職 創新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7-0141-02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適應生產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更需要把創新能力培養放在重要位置。
一 高職教育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就業市場、畢業生發展狀況的調研,發現部分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在創新教育方面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在:(1)專業素質的培養與企業的需求差距較大,畢業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創新能力,導致職業發展后勁不足,嚴重影響了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2)教師對創新教育的重視不夠,教學方法簡單,方式單一,只注重理論與實踐教學,忽視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和遷移能力的培養,缺乏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方法的鍛煉和指導。(3)學校缺乏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整體設計,創新氛圍不足、提供服務不夠,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引導學生開展科技創新活動。
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擺在高職院校面前的重要任務。
二 我院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的具體做法
1.構建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培養體系
學院建立了由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委員會、系部科技創新指導小組、指導教師組成的三級管理運行機制。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委員會負責部署、指導、檢查全院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系部科技創新指導小組指導本系學生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每名教師都負有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責任,具體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新活動。
根據學生不同專業、不同階段、不同興趣愛好的特點,本著“區別對待、分類指導、自成體系”的原則,以“認識、普及、參與、提高”為主線,搭建了“課堂教學、技能競賽、項目研究”三個科技創新平臺,使學生科技創新實踐能力由初級向高級逐漸提升。科技普及平臺是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的根基,主要面向低年級學生,以強化學生創新意識、激發學生創造熱情、提高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積極性為目的,組織開展“科普講座”“名師論壇”“特色實踐”“知識競賽”等活動,力爭讓每名學生都參與到科技普及活動中。技能競賽平臺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催化劑,主要面向高年級學生,每年大范圍、多工種地組織學院職業技能大賽,選拔優秀選手參加省賽、國賽,以賽促學,實現技能競賽與專業培養目標結合,與專業教學過程結合,與就業崗位需求結合,與國家職業標準結合。項目研究平臺是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的有效載體,主要面向高水平學生,遵循“理實結合、突出重點、鼓勵創新、注重實效”的原則,開展以學生自主研發為主體、專業教師監督指導為輔助、學院專項資金為保障的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立項研究活動。
學院加強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隊伍建設。采取“以老帶新、逐步參與、培養訓練學生帶頭人”的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社團的載體作用,建設穩定的大學生科技創新團隊。同時建立教師指導科技創新活動的激勵機制,要求每位專業教師至少指導一個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或一項技能競賽,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專項課題。
2.實施“雙主體”“雙軌道”的創新能力培養模式
“雙主體”指每名學生和教師在創新教育活動中都擔任“主角”,“雙軌道”指課堂創新教育和課外學術活動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兩條重要軌道。“雙主體”和“雙軌道”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兩個維度,二者互相貫通、互相融合。
在課堂教學及課外學術活動輔導中,教師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重點轉變教學方式,全方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學院創立四個創新課堂,包括:建設配置齊全的教學做一體化專用課堂;建設開放的、動手實踐演練的實踐課堂;創建靈活的課后自由發揮的學習小組探討課堂;創建豐富的圖書、模型、電子課件等知識庫課堂。創新教育實施四個結合:師生結合,發揮“雙主體”作用;生生結合,成立優勢互補的創新小組;課堂內外結合,因材施教;教學與評價結合,定期檢驗,及時糾錯。在部分課程創新“四造”教學法,即開始仿造、指導制造、引導改造、提升創造。
學院圍繞學生創造能力和應用能力的培養,分專業開設科技創新指導課程,進行科研方法訓練,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制定《實驗實訓室開放管理辦法》,鼓勵各系部開放實驗實訓室,為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提供實驗場所和硬件支持。各系部分別建有學生科技創新工作室,配備了基本的儀器設備,為科技實踐團隊和專業社團提供學術研討、交流、自主學習的空間。學院建設科技創新資源網站,為學生提供專業前沿信息、科技發展趨勢資訊、歷年學生科技創新項目信息、圖書資料的查詢服務,實現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網上立項申報及檢索,發布科普講座、研討會、報告會等信息,為師生提供網上科技創新資源共享和交流平臺。學院還建有大學生科技創新中心,收藏歷年來優秀學生科技創新成果,展示作品實物、論文、榮譽證書、專利證書等原始文件,開放供師生參觀學習。
學院改變以學業成績為唯一標準的評價模式,設置以科技創新為主體的第二課堂學分及院長特別獎學金,激發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的積極性。學生可以通過參加技能競賽、開展科技創新項目研究、參加特色社會實踐等獲得相應的學分。
3.以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為重點推進教學改革
學院將學生的就業質量和后續發展能力列為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考量要素,以創新教育為重點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
學院以大學數學為突破口進行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將數學建模競賽引入課堂,以競賽促教學,開設數學建模及數學實驗課程。結合數學建模競賽活動,教師深入了解專業知識,搜集專業案例,實踐“以問題驅動”的教學理念,按照“問題和案例”的思路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競賽開展七年來,學院在競賽組織和教學工作方面實現了三個轉化:由被動參賽向有組織有計劃地參賽轉化;由單一競賽培訓向建模通識課程教育轉化;由重視競賽成績向以培養數學素養、提高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的教學理念轉化。通過競賽的組織工作,形成了以競賽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學、以教學促競賽的良好的數學教學發展體制。數學課程的改革帶動了公共基礎課程群的改革。
在學院的建筑、機電、紡織三大骨干專業群中選擇建筑材料、機械制圖、紡織材料等數十門專業基礎課程進行“教學做”一體化改革,在門窗幕墻加工、建筑識圖、染色技術等眾多專業課中大力推進以實際產品為載體的項目化教學,突出課堂教學的實踐性、自主性和開放性。根據不同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確定優化的教學結構,打破從問題到講解再到結論的封閉式教學模式,構建“問題—嘗試自學—動手操作—研究討論—師生合作—解決問題—總結探索—成功創新”的開放式教學過程,開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學院重視教學質量的檢驗和反饋,教學過程實現四種檢驗。一是課堂檢驗,創建工作過程化教學模式,實現“課堂講授、現場作業、及時指導和評價”的一體化。二是課后檢驗,對大型作業課后細評,對后進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對某一項目進行“探究式學習小組”總結和評價。三是證書檢驗,通過考試獲取社會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四是社會檢驗,結合實際應用,組織學生自主研發項目,參加產品創新大賽,解決實際問題,對獲獎項目進行總結和獎勵。
三 實踐效果
多年來,學院圍繞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開展教學改革,完成教改立項課題20余項,核心期刊論文5篇,教材與專著4本,舉辦科普講座、知識競賽200余次,參與學生50000余人次;組織四屆學院職業技能大賽,涉及31個工種,5600人次參加;外出比賽500余人次,近兩年獲獎260人次,全國數學建模大賽連續兩年、6人次獲國家二等獎,在“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活動作品競賽中成績斐然;開展四屆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立項工作,500余項學生課題獲得立項,學院投入資金60萬元,學生發表論文30余篇。學生的雙證書獲取率、就業率、就業對口率和就業質量穩步提升,受到用人單位的好評。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與實踐,有效提高了學生的技能
水平、創新能力和團隊精神,在校園中初步形成了“崇尚科學、追求真知、銳意創新、迎接挑戰”的氛圍。
參考文獻
[1]張廣傳、袁媛.高職院校“3333”大學生科技創新工作體系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4):198~199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