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書之人讀書如同行山,穿越陡峭或蜿蜒的山間小徑,留下深深淺淺的足跡,才能看到遠方美麗的風景。我們常常會為足跡的重疊而欣喜,因為尋覓與分享,是讀書最大的愉悅。
每一個文藝青年都想來一次為了夢想不辜負青春的說走就走的旅行。因而窮游成為當下最時興的旅行方式。歐洲更是旅人們夢寐以求的目的地,向往歐洲的人一定要看看比爾·布菜森的《東西莫辨逛歐洲》。比爾·布萊森人稱俏胡子大叔,很多作品跨越多個領域。旅行類隨筆,科普作品,語言類研究等等。由于出生在美國后來又移居英國,他的語言既帶著美國人大大咧咧的粗獷。又少不了英式的睿智幽默。他應當是世界上最能逗樂的旅游傳記的代表作家。雖說比爾·布萊森的《東西莫辨逛歐洲》描述的是比爾在九十年代重游歐洲的經歷,但一點也不妨礙我們看完之后有立馬打包行李的沖動,比爾從奧斯陸出發到達歐陸最北端的城市哈默菲斯特一路經過法國、比利時、德國、荷蘭、丹麥、瑞典、意大利、瑞士、列支敦士登、奧地利、南斯拉夫、保加利亞,最后抵達橫跨亞歐的伊斯坦布爾。在書中比爾看到的歐洲不是百分百美妙的更甚至歐洲一點都不完美。歐洲北部的冬天冷得讓人受不了,有貴得離譜卻沒有玩味的小國家,還有土耳其的臟亂差。但他所勾勒出來的歐洲又是那么的令人向往。那是為什么呢?因為旅行就是遇見未知。從未知曉過的世界,從未想到會發生的事情,從未看到的人。比爾說的“與一生不會再遇見第二次的人相遇”就是旅行的樂趣。
“與一生不會再遇見第二次的人相遇”其中就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的集合才會使你產生旅行間的美好回憶。比爾妙語連珠的筆下的歐洲各國各有特色,但旅行中你所遇到的陌生人有時是你在緊急狀況下最后的救命稻草。或許,旅行中來自陌生人間的幫助很難界定為“信任”。因為我們本身對信任的理解是不夠的。弗蘭西斯·福山在《信任:社會道德與繁榮的創造》中把信任當作社會資本,每個人生活在一個社會集體中,成員間的相互誠實合作的期待就是信任。旅行中陌生人間的信任來自最簡單的合作期待,其間沒有過多的利益糾紛。是單純的相信。那為什么在歐洲的旅行體驗會比在中國的旅行體驗有著更多的信任而讓人感覺更加舒服呢?
比爾沒有過多地描述他在旅行間和人的交往與信任,但讀完整本書會讓一個中國人如此向往歐洲的,是那里的文化那里的發達文明那里熱情的人們。讀著比爾描述的九十年代的歐洲。跟自己在二十一世紀中看到的歐洲特別相似,或許城市變化了人們生活變化了,但是那里的文化積淀還在,所以這是為什么這本書可以讓人看到捧腹大笑,沒有去過歐洲的人看到了那里鮮為人知又奇特的一面,去過的人深深感嘆回憶那里的種種遇見。因為比爾本身就是生活在英國的人,他沒有放太多的墨水在描寫歐洲陌生人間的那種信任。但作為去到異國首次體驗歐式文化的人來說,跟在中國旅行的體驗完全不同。不是說其中一個就優于另一個,但是作為中國人,在旅行中遇到那些不會再遇到的人得到過他們的幫助都是小確幸。或許,在我的筆下《東西莫辨逛歐洲》會記錄下很多的陌生人間的信任。
在旅行中,比爾說自己德文沒有很好,法文也只是半吊子,但他始終還是些許知曉。很多中國旅行者甚至連英文都不是很好,出國旅行更是讓人覺得驚心動魄。作為旅行,最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問路,而語言則是問的精髓所在。但是沒關系,在歐洲你會遇到很多人他們雖然不懂你的語言,你也不懂他們的語言。他們會奮力比畫讓你知道怎么走或者直接將你帶到那里。譬如,在捷克的時候,捷克語可謂是世界上最難的語言,因為你真的在他們的單詞里很難找到元音字母別說根據英語來猜了。你連拼讀都無從下手。但是就算他們在比手畫腳的情況下依然會給你講解直到你理解。在旅途中,除了問路,很多人會給你大大小小不同的幫助,你會感到心里暖暖的,但你除了說謝謝,你沒有其他辦法讓他們多感受一些感謝之情了,因為你們都知道你們或許真的也不會再見了。在歐洲,走到哪都覺得好似滿街的陌生人都是你認識了半個世紀的街坊,跟你打招呼朝你微笑跟你閑聊,剛開始的時候真的是很不適應呢。即使你覺得你可以解決旅途上遇到的問題,但很多時候很多人會主動詢問你需不需要幫助。有時你會想他們是不是真的好閑沒有什么事情做。在對土耳其的描述中,比爾就犀利指出土耳其的臟和亂,但自己經歷的土耳其卻是《古蘭經》里面說的樂于幫助旅人的國家。酒店老板會因為看到是窮學生而直接少收取我們的房費。讓我們可以把錢花在乘坐熱氣球上一覽他們引以為豪的卡帕多西亞地貌。內心翻涌的是“感動常在”的潛臺詞。旅行中還有很多美麗的小幫助,這是可以在回到家之后不斷頌揚的小故事也是使你變得更好的小動力。而這些都建立在人與人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因為任何人都可以懷疑其他人會對自己不利,他們樂意幫助你是因為你有利可圖。但顯然這個假設在歐洲都是鮮有的。
為什么在中國會有老奶奶摔倒而不去幫助的慣性思想?因為很大程度上在中國社會中的人與人的信任度是比較低的。例如,前些日子,在某銀行ATM機旁,一個老奶奶向我求助說她想查查存折里面的余額,但是她不識字也不會用這個機器希望我可以幫助她。但是我和我朋友都猶豫了,覺得有詐騙嫌疑。猶豫了許久,老奶奶再三澄清她不是騙子,我才幫助她補登。換作是在國外我應該不會猶豫直接就幫助別人了吧。就是因為中國現在的社會信任感跟中國北京空氣能見度一樣太低。我們才會吝嗇我們的幫助我們的信任。再說說中國式問路,不是說所有人都是騙子。但在中國生活的人都會多幾分警惕,就連問路也是忐忑不安地怕人害你。更別說在路上陌生人沖著你微笑了。如果有人莫名其妙沖著你微笑,若你不是顏值爆表那你可得好好看好你的隨身物品了。《東西莫辨逛歐洲》到了中國應該是“東西看好逛中國”了吧。但更值得運用這個標題的也有幾個歐洲國家:“東西看好逛意大利”,“東西看好逛法國”以及“東西看好逛西班牙”。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風土人情,但也得注意,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有很多扒手。所以,只愿社會能多一些信任,讓生活多一些感動。
或許比爾應該來中國。體驗一次“中國式老人摔倒”,他的幽默諷刺性的語言或許會爆發出另一番夸張。不怕粗俗的犀利評論。中國缺少的信任以及陌生人與陌生人間的聯系是讓我讀《東西莫辨逛歐洲》后回憶起歐洲最大的感觸。在此,感謝那些“與一生不會再遇見第二次的人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