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的“相信”到北島的“不相信”,代表著我們民族精神上的巨大跨越——從“知天命”到理性思考個人、社會、國家的存在。在歷經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理想主義思潮的洗禮,又迎來了二十一世紀消費主義的席卷。我們面對的是一個懷疑的時代。但是我要說,懷疑的時代里仍然需要信仰。
于個人而言,我們需要信仰,我們仍然需要信仰拼搏、挑戰和努力奮斗的精神。曾經看見過很多人在微博里抱怨這是一個“拼爹”不拼才的時代,擁有知識不如擁有房地產。但是我想指出的是,拼搏是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之一。看看那些涌入“北上廣”“蟻居天臺”的大學生們,哪一個不是心懷夢想在一方斗室中逐夢拼搏?看看近年來成功的互聯網業界“大佬”,哪一個不是靠吃方便面省下錢來租服務器開始創業打拼?看看那些中國民營書店的堅持者,哪一個不是期待中國文學之光能再次綻放而苦苦堅守?我們要相信未來、相信夢想,才能摒棄頹廢主義的影響篤定前行。
于社會而言,信仰更是一個公民必備的要素。中國正歷經一個轉型變革的時期,對于社會存在的價值很多人并不樂觀,而與此同時“道德淪喪、信仰缺失”卻幾乎成了中國人論中國人的一個論斷。如果我們“只破不立”,我們社會的組成個體——你、我、他,就永遠只能停留在懷疑,而不能真正建立起一個社會向前發展的信仰——自由、民主、熱忱、客觀和公正。可喜的是,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也在帶給我們希望。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政府組織成立,湘江的污染有“綠色湘江”組織義務定期監督,中國民營愛心基金的規模也在增加。更多人在默默踐行自己的信仰。為構建一個和諧、富強、文明的社會貢獻精神力量。
于一個民族而言,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才能鑄造信仰。從思想上集體主義漸漸讓位于個體主義的當下,如何批判地思考個人、社會、國家的存在需要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為我們構建信仰基石。北島的《問答》其實闡釋的是新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如何培養價值認知體系。從儒家的“仁愛”“克己復禮”、道家以天性為尊、法家以法治國、墨家“仁愛非攻”等諸子百家的思想之中我們都能找到可以學習的地方。也只有讓我們的傳統文化歷經滄桑而不絕于后,我們民族的信仰才能成為我們強大的精神力量。
曾有人感嘆“現在的各種主義讓我們沒有了主意”,但我想說的是,在一個懷疑的年代我們仍然需要信仰,相信理想主義之光,相信個體主義的奮斗精神,相信熱忱、自由,相信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做出正確的選擇。
點評
文章的站立點很高,視野很開闊,一起筆就是面對整個時代在說話。確實,現在經常有人用“物欲橫流”這一類詞來形容當下時代的特點,也因過度物化的價值觀而對當代人的信仰存在產生否定。我們當然可以懷疑當下,但一定需要相信未來。一味的懷疑,會包裹了我們的正義和溫暖。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缺乏真正的交流,一旦被欺騙,就容易缺失信任而多了一層隔膜和冷漠。而我們不應只看到某些富二代們的揮霍,也應該看到那么多有理想的青年創客在不斷奮斗。社會是復雜的,那我們就更不能以單向思維去看社會。如何保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而不被外在的精神裹挾,這篇文章給出了很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