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郵創業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郵基金”)在《投資者報》“基金賺錢榜”特別報道中,是尤為值得一提的基金公司之一。據《投資者報》數據研究部統計,2014年,中郵基金旗下主動操作股票型基金(以下簡稱“股基”)大賺了50.93億元,位列賺錢榜前十。與此同時,中郵基金還是“賺錢能力突飛猛進”的前十基金公司,相比2013年,中郵基金旗下股基2014年多賺了41.9億元,同比增長465%。而從單位規模賺錢能力來看,中郵同樣位列前十,2014年旗下納入統計的股基總規模302.7億元,單位規模賺錢率16.83%。特別是,其旗下的中郵核心成長基金2014年更是大賺了31.28億元,榮登全市場單只股基賺錢王。
中郵核心成長基金
榮登“單只賺錢王”
“對于公募基金來說,投資者不但要看其凈值,還要看其落袋為安的能力,所以我每年都特別關注《投資者報》推出的‘基金賺錢榜’專題,因為它比較的是基金真實的賺錢能力,那些賺錢榜前列的公司,往往能最大限度避免投資人坐‘過山車’。這在大漲的2015年格外重要。”不止一位投資者這樣對《投資者報》表示。
榮登《投資者報》“2014年最賺錢單只股基排行榜”冠軍的是中郵核心成長的基金經理鄧立新,他是一位能夠幫助持有人不坐“過山車”的明星基金經理。其管理的中郵核心成長以31.28億元的成績一舉奪下了“全市場單只股基賺錢王”的稱號。
公開資料顯示,鄧立新曾任華夏證券公司北京三里河營業部交易部經理、首創證券公司投資部總經理、中郵基金公司基金交易部總經理。現任中郵基金公司投資副總監、中郵基金鄧立新投資工作室負責人、中郵核心成長股票型基金經理、中郵核心優勢靈活配置混合型基金經理。
通過對比中郵核心成長2014年各個季度的前十大重倉股,《投資者報》記者發現鄧立新在個股的選擇與買點方面頗有能力。比如對長期看好的股票萬邦達,他能夠一盯就是將近兩年,并且通過鎖定大部分倉位反復做波段的手法,滾動操作,不斷降低持倉成本。鄧立新這種對看好的股票長期堅定持有的做法,也讓其管理的中郵核心成長獲得了巨大的投資回報,而且幫助其在2015年續寫戰績。據公開數據顯示,進入2015年以來,萬邦達年初至今的漲幅已經超過了200%。
鄧立新手中的另一只大牛股博騰股份也是如此。這只股票于2014年三季度被鄧立新納入囊中,不久之后,2014年12月卻面臨極為兇狠的向下破位,但是鄧立新并沒有被嚇倒,反而繼續在2014年第四季度加倉,這只股票目前同樣給予其豐厚的回報。2015年以來漲幅已經超過100%,這說明,2014年賺錢能力強的基金經理,2015年表現同樣不俗。
除了會買、能拿好股票,在賣股、換股方面鄧立新能力也一樣出眾。比如剛剛進入2014年,鄧立新就堅決出清了歌爾聲學這一2013年的熱門股,順利地將前期盈利落袋為安。而在2014年二季度,又將前期漲幅巨大的中國重工、中航飛機、桑德環境落袋為安,同時換入更有潛力的航天長峰、中國船舶。也正是這樣的操作思路,讓鄧立新管理的中郵核心成長不但賺錢能力出眾,而且也一直受到了眾多投資者的追隨,目前基金規模已接近150億元。
中郵基金再造投研
雄鷹高飛重登巔峰
“是雄鷹絕不能掛在腰上,我不但要剪斷拴著雄鷹的線,還要幫雄鷹高飛。”中郵基金總經理周克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公司成立三大投資工作室做了堅決的表態。
確實,對于中郵基金來說,明星團隊與強大的投研實力在這兩年得到了市場的充分認證。公開資料顯示,除了“老將”鄧立新之外,基金經理任澤松也是基金圈里的明星,其管理的中郵戰略新興產業基金在2013年度以及2014年上半年均奪得股基業績排名之冠。而另一位管理中郵中小盤基金的明星基金經理許進財,分獲中證報2014年“金牛獎”和上證報2014年金基金獎,也是基金行業的后起之秀。
如何再造投研體系、建立長效機制,做到人盡其才?中郵基金在這方面經過長期摸索,終于在2015年取得突破性進展。據《投資者報》記者了解,目前中郵基金在公司內部全面推進事業部制度,三大投資工作室瓜熟蒂落,任澤松、鄧立新、許進財等明星基金經理成為了首批“吃螃蟹”者。
談到中郵基金設立投資工作室的初衷,周克神采奕奕:“成立投資工作室,基金經理的個人價值得到直接量化展現,其創造的價值及營銷等各項費用都會獨立核算。其最大的作用,就是要讓這一批基金經理發現自身價值并穩定下來。”周克告訴記者,“成立投資工作室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有良好的投資業績,二是有自己鮮明的風格,三是有一定的市場號召力。投資工作室成立后,未來5年,核心人員會沉淀下來,投資風格自然得到延續,這為基金運作帶來極大好處,最終持有人直接受益。”
回顧在近幾年的基金業的“挖角大戰”,部分基金公司上到總經理下到基金經理頻頻跳槽,挖墻角之風更是甚囂塵上。中郵基金卻做到了獨善其身,擁有一支穩定、成熟的投資研究團隊。中郵基金始終堅持自我培養與引進人才結合的人才戰略,保證了投資研究團隊的穩定性。目前旗下15只基金由11位基金經理管理,人均管理1.36只基金。正是與時俱進的投資工作室制度、穩定成熟的投研團隊,成就了重登巔峰的中郵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