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規范分析方法作為法學特有的方法迄今為止都沒有在中國法學界獲得應有的位置及重視。規范分析方法一方面可在純粹的規范法學領域進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也可超越規范法學領域,為其他及學科研究對象提供方法論。本文主要從法學方法、法學研究方法進一步探討規范分析方法進而提出在環境法中的應用。
關鍵詞規范分析法學方法規范實證
一、規范分析研究方法基本理論問題探究
盡管目前對于法學的性質及其方法尚無權威定論,但是值得肯定的是規范分析研究方法已經成為法學研究方法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總的來說法學方法主要包括價值判斷、邏輯和語義分析及法律社會學三個層次。
為了更加準確的界定規范分析研究方法,首先我們來明確一下法學方法論與法學研究方法的關系,對此我在查閱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做了以下梳理:
1、張文顯在其《法理學》中闡述了方法論的定義,它是指“把某一領域分散的各種方法組織起來并給予理論上的說明”,它主要包含法學方法原則和法學方法兩種含義。
2、舒國瀅在《法理學階梯》(清華大學出版社)中并沒有對法學方法論直接定義,而是間接的定義了法學方法。狹義上主要指法律適用方法,廣義上主要包含法學建構方法、法學研究方法、法律適用法發三種含義,其中法學建構方法主要是從目的出發進而建構法學概念和理論體系;法學研究方法就是指原則、手段、程序等等技巧;而法律適用方法是中心環節,主要是指法律解釋、推理、論證等等。
3、卡爾·拉倫茨在《法學方法論》(陳愛娥譯,商務印書館)中區分了法學方法與法學方法論。他認為“方法論”是指對給定領域中進行探索的一般途徑的研究。它主要設計主體思考問題的角度問題,實質就是世界觀的應用。
區分二者的意義在于:首先,法學方法論包含“價值判斷”也就是說即法學方法論的主體意識非常明確并且涉及法律適用方法的體系建構。其次,法學方法論必須面對“人性假定”,而方法則無須理論上的“負累”。因此我們在此討論的規范分析研究方法其更大程度上接近于法學方法論,而非單純的法學研究方法。換句話說在規范分析研究方法這里方法和方法論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明顯的,二者具有共通性。
規范分析研究方法是一種以價值判斷為基礎,并且以某些標準作為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標準、樹立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標準的研究方法。通過比較規范分析法與實證分析法可以得出:第一,對待價值判斷的態度不同。規范分析法是從一定的價值判斷出發來研究問題,而實證分析法為了使分析更客觀科學不參與價值判斷問題。第二,二者解決的問題不同。實證分析法只研究經濟本身的內在規律,排斥價值分析判斷,主要分析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解決“是什么”的問題。而規范分析法以價值判斷為前提,以某些標準作為分析處理經濟問題的標準,帶有主觀評價,強調某種事物是否符合某種價值判斷。它主要回答“應該是什么”。第三,實證分析法是客觀性的,它的結論需要事實來檢驗。規范分析法帶有不明顯的客觀性,結論要受不同價值觀的影響,是非問題沒有絕對標準,也無法進行檢驗。第四,實證分析法與規范分析法并不相互排斥。現代西方經濟學認為具體的經濟分析都不可能離開人的行為,實證分析法和規范分析法的對立是相對的。實證分析法認為人的行為的社會認識是其分析的基礎,完全的客觀主義是不存在的。而規范分析則建立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并且實證分析也離不開規范分析的指導。
二、對于規范分析研究方法的顛覆
大多數學者認為規范分析研究方法屬于價值評判而非實證,其實法學領域的實證方法并不排斥規范分析研究方法,法學領域中至少存在兩種實證方法:價值實證和規范實證。二者在規范分析方法這一命題項下各自發揮著充實法律的分析功能。價值實證是規范分析方法的價值內涵,在規范分析方法中肩負著對法律之合法與非法的探究;而規范實證則肩負著法律之權利和義務關系得分析,它屬于規范分析方法。
第一,在規范分析方法中,它的價值實證主要表達法律的合法與非法的問題并且體現規范分析的價值維度。而純粹的法學者注重強調法律就是法律本身拒絕關注法律合法與否。但是自然法學者則篤定以價值的立場進行法學研究,分析法律內部問題也要借助價值的理念。而那些奉行規范實證的學者們的理論建樹本身就是想為法律的形式合法性提供一種參照。形式合法性本身和理性緊密相關也是價值追求的表現。由此可以看出規范實證也是在尋求形式合法性意義上的法律價值。
上述分析旨在表明法律自身存在著價值追求和價值表達。但其實并非如此,價值實證既要考察既有法律規范中的價值內容,又要在實證基礎上設定一種法律合法與否的一般性標準,從而建立法律的價值理論體系。關鍵是價值實證不僅關注既定的法律規則也關注法律實踐。價值實證就是要通過實證去發現立法價值與司法實踐的關系。
法律規定中我們一般認為法律的合法與非法問題主要呈現于法律原則中。價值實證不僅是法律原則問題的實證,同時也是有關法律制度在整體上是否貫徹了某種價值的實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借助價值實證對法律的價值評判,從而促成不斷完善的法律價值理論框架。
第二,所謂規范分析方法中的規范實證其本質是權利與義務分析方法,它主要解決法律中權利與義務問題,由此可以把它看成規范分析方法中的技術之維。法律的知識屬性決定了法律的規范實證具有兩種意義:其一,尋求法律規范的字面意義以及字面意義背后可能存在的隱含意義,它通過法律解釋工作完成。雖然注釋法學是一種簡單的規范實證,但闡述法律規范的意義卻很繁瑣,它涉及根據什么闡釋以及如何進行闡釋。其二,對法律的規范實證以第一種規范實證為前提,精深加工法律,提升法律的規范命題,進而創造法律知識的學術基礎和概念根據。這就不能不提到概念法學。而分析實證法學或者規范法學所走的就是這條道路。在規范分析方法框架下,規范實證不僅更好地解決了法律的內部問題,也更好地解決了法學獨立于其他學科的學術范疇問題。我們可以說規范實證方法對法學而言不可替代。
規范實證的直接目的就是為法律方法的創造奠定理論基礎甚至規范實證本身就是法律方法,規范實證就是要尋求進一步簡化法律的認識之路和適用法律的技術途徑。從這個方面講,盡管規范分析中的兩種實證都可以創造出法律方法,但規范實證與法律方法更接、關聯性更大。規范實證就是為了使法律規范事實變得更有條理、更有適用性而努力。
三、規范分析研究方法的環境法應用
或許很多學者對于規范分析研究方法的環境法應用并不會特別的留意,在環境法學方法論研究方面,華東政法大學的肖國興教授針對規范分析研究方法提出了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觀點,他是從能源法角度分析,他認為從定性到定量進行規范是法律生命力的表現與要求。法律制度根據人的行為設計,人的行為本身具有質的規范性和量的規范性即前文所論述的價值實證和規范實證,只有定性加定量分析才能對人的行為進行準確的分析。法律反映人的行為特征,績效指標等定量工具直接使得法律制度成為可度量的尺度,實際上定量與定性結合的意義不僅是在于價值和規范的契合,更大程度上是不僅可以增加法律制度的剛性,而且能增加法律制度的適應性,這使法律規范和制度設計與安排有了一個確定的結構和指針,使法律實施也有了技術與程序上的根據。肖國興教授雖然從能源法的視角得出以上結論,但是該結論對于整個環境法都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環境法學是當今的“顯學”,其研究方法及其基礎理論的開放性、多樣性使得環境法學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但是在諸多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包圍中,如何確定一個核心而非漫無目的的研究是目前亟需解決的理論困境,武漢大學李啟家教授曾對環境法研究存在的幾種現象有這樣的表述:一是存在直接過渡傾向;二是研究過于理想化、極端化;三是復歸;四是可應用性問題,包括可接受性和可獲得性。我認為環境法具有革命性,以之為研究對象的環境法學也在不斷地創新研究方法和基礎理論,建立獨特的環境法學研究范式猶有必要,因此規范分析研究方法將大有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謝暉.論規范分析方法[J].中國法學,2009,(2).
[2]談蕭.規范法學的方法構成及適用范圍[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 2012,(4).
[3][德]卡爾·拉倫茨.法學方法論[M].陳愛娥,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4]陳瑞華.論法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謝暉.論規范分析的三種實證方法[J].江海學刊,2008,(5).
[6]張文顯.法理學[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陳金釗.法律人思維中的規范隱退[J].中國法學,2012,(1).
[8]喻中.法學方法論視野中的規范分析方法及哲學基礎[J].新疆社會科學,2004,(3).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長清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