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法是體現統治階級對勞動法律關系的認識,通過立法所確立的維護一定的勞動基準制度和勞動關系秩序,并通過一定的行政、法律機制予以實施的,調整勞動關系和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中,勞動法是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它與刑法、民法、訴訟法、經濟法、行政法等處于同等法律地位。勞動法之所以具有獨立的法律地位,是因為勞動法自身具有相當的獨特性,并擁有完整的獨立體系,而且與相鄰的部門法存在具體的區別。
一、勞動法有其自身的獨特性
(一)獨特的調整對象——勞動關系及其附隨關系
劃分法律部門的主要依據是調整對象和調整方法,其中調整對象是最為顯著的特征。如前所述,勞動法的調整對象是勞動關系和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因此,勞動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之特殊性就體現于勞動關系的特殊性。
勞動關系是指勞動力所有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為實現勞動過程而發生的一方有償提供勞動力由另一方用于同其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具有以下五點特征:(1)勞動關系的主體,一方是勞動者,一方是用人單位;(2)勞動關系必須產生于勞動過程之中;(3)勞動關系兼具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雙重屬性;(4)勞動關系具有縱向隸屬關系和橫向平等關系相互交錯的特點;(5)勞動關系以勞動的給付為主要內容。①
(二)獨特的基本原則
作為一個獨立的部門法,勞動法也有獨特的基本原則。具體而言,勞動法的基本原則有: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與兼顧用人單位利益相結合的原則;貫徹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與公平救助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勞動者平等競爭與特殊勞動保護相結合的原則;實行勞動行為自主與勞動標準制約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法律調節與三方對話相結合的原則。②
(三)獨特的調整機制——法定限制約定,團體約定限制個體約定
所謂“法定限制約定,團體約定限制個體約定”,也即是“勞動基準限制合同,集體合同限制勞動合同”。勞動法的調整機制由宏觀調整、中觀調整、微觀調整三個層次構成,勞動基準制度進行宏觀調整,集體合同制度進行中觀調整,勞動合同制度進行微觀調整。三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互相制約,形成了勞動法所特有的調整機制。
(四)獨特的價值追求——平衡協調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
勞動法的立法宗旨,是為了縮小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懸殊的實力差距,平衡協調勞資雙方的權利義務,在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兼顧用人單位的利益。在過去的資本主義時期,資產階級用形式的“平等”和“契約自由”來掩蓋資本主義的剝削本質。正如馬克思所說:“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他獨立的假象是由雇主的經常更換以及契約的法律虛構來保持的。”③表面平等的勞動協議實質上卻是充滿著剝削和壓迫的不平等約定。因此,勞動法的出現就是為了改變這樣的不公平的狀態,利用國家公權力的干涉,打破原有的勞動模式,尋找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權利義務的平衡點。
二、勞動法有完整的獨立體系
勞動法也有自己完整的獨立體系,既有實體法,又有程序法;既有法典,又有單行法規。勞動法的體系分為總則和分則。在總則中包括:勞動法的目的、原則、作用、適用范圍、勞動者的權利和義務等。在分則中包括:勞動就業和勞動合;工作時間、休息時間和休假;勞動報酬;勞動的安全和衛生;女職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護辦法;勞動紀律和獎懲辦法;社會保障和生活福利制度;職業培訓和職工考核;工會和職工民主管理;集體所有制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城鄉個體勞動者勞動關系的法律調整;勞動爭議的處理程序;對執行勞動法的監督和檢查辦法等。這些內容構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
三、勞動法與相鄰法律部門的關系
有的學者認為勞動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而是隸屬于民法、經濟法,甚至是行政法,這類觀點的主要依據是勞動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勞動關系)屬于民事關系或經濟關系等的一部分。但我并不敢茍同這樣的看法,我認為不同的法律部門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可以有交叉和重合的地方,并不一定要完全獨立。我們對于這個問題,“不應理解為一個法律部門只調整單一的某種社會關系,也不應理解為一個法律部門所調整的社會關系只以是本法律部門所專有或特有的調整對象;而應理解為,各個法律部門的調整對象,都應在總體上具有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門的特征。”④
1、勞動法與民法的區別。(1)調整對象不同。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勞動法調整的是勞動關系和與勞動關系密切聯系的其他社會關系;(2)主體不同。民法主體是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而勞動法的主體必然是一方為勞動者,另一方為用人單位。(3)原則不同。從發展歷史上來看,勞動法是在二十世紀以來,在工人運動的壓力下逐步脫離民法,而獨立出的一個新的法律部門。這就決定了勞動法與民法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然而,勞動關系之從屬性的特點,以及勞動力相對于社會生產資料一般供大于求的現實,決定了以“契約自由”、“當事人意思自治”的民法原則無法滿足調整勞動關系的需要。因此,勞動法擁有其獨特的基本原則,也就是“權利義務法定與約定義務相結合”的原則。
2、勞動法與經濟法的區別。(1)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國家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組織之間以及與公民之間,在經濟活動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而勞動法只調整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2)目的不同。經濟法旨在規范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提高市場經濟效益;勞動法旨在平衡協調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權利義務,在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同時兼顧用人單位的利益。
3、勞動法與行政法的區別。(1)調整對象不同。行政法調整國家行政機關在行使國家行政職能的過程中與行政相對人形成的行政法律關系;勞動法則是調整勞動領域內的勞動關系。(2)主體不同。行政法主體是一方是行政主體,另一方是行政相對人,特殊情況下包括行政第三人;而勞動法的主體必然是一方為勞動者,另一方為用人單位。
注釋:
①②郭捷.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4-5,13-14.
③馬克思.資本論[M].第1卷,第629-650頁.
④曹鳴紅.淺議勞動法與民法的關系[J].法制與經濟(中旬刊),2011(9).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