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科技的飛速進步,各類犯罪案件的手段也層出不窮。高智商的犯罪行為以及現代法治的發展使得技術偵查措施引起了學者們的一致關注。新《刑事訴訟法》對技術偵查措施做了較多的新規定,但是存在的問題仍十分明顯。本文先闡述了技術偵查措施的概念特征,再論述了其立法發展,剖析刑訴法對技術偵查措施修改的必要性和意義,分析現行立法的不足之處,最后針對不足,結合理論與實踐,提出自己的完善意見,希望以此加深對該問題的進一步認識。
關鍵詞新刑事訴訟法技術偵查措施
一、技術偵查措施的相關概述
(一)技術偵查措施的概念
技術偵查措施的概念在我國學術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立法并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定。而在新《刑訴》技術偵查措施這一章節中,第151條規定“在必要的時候,經公安機關負責人決定,可以由有關人員隱匿其身份實施偵查。但是不得誘使他人犯罪,不得采用可能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發生重大人身危險的方法。對涉及給付毒品等違禁品或者財產的犯罪活動,公安機關根據犯罪偵查的需要,可以依照規定實施控制下交付。”
(二)技術偵查措施的特征
以上在對技術偵查的概念進行分析之后,可以發現其有如下幾個特征:
1、技術性。該特性是技術偵查措施的本質特點,技術偵查措施與一般偵查措施的不同之處在于其突出強調了科學技術在偵查行為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其通常是利用科技來達到偵破案件的目的,比如使用電子偵聽、電話監聽、秘密拍照錄像等方法。現代科技在案件偵查過程中的運用,大大提高了案件偵破的效率。
2、秘密性。技術偵查措施一般都是不對外公開的,偵查人員通過隱瞞自己的身份和目的在犯罪嫌疑人不知曉的情況下實施相應的偵查措施。并且,通過此種偵查措施獲得的證據一般也具有隱秘性。但是必須強調的是,秘密性只是說技術偵查措施在實施過程中是處于隱秘狀態,在該措施結束后,在不妨礙偵查的情況下應當將偵查措施實施情況告知當事人以保障其知情權。
3、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程序。技術偵查措施因其特殊性一方面能夠使偵查人員及時有效的偵破案件,另一方面也會對相對人的隱私權造成極大的侵犯。所以偵查人員在運用技術偵查措施之前必須經過嚴格的審批手續,必須是為了查獲特定范圍內的案件,以滿足實施過程中的合法性要求。
二、技術偵查措施的立法發展
在司法實踐中,偵查機關運用技術偵查措施來查獲案件的行為其實早已存在,但是技術偵查措施法律地位的確立卻相對來說來得較晚。技術偵查措施這一術語第一次出現在1989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公安部聯合發布的《關于公安機關協助人民檢察院對重大經濟案件使用技術偵查手段有關問題的答復》這一文件中,但此時并未對技術偵查措施的實施作出具體的規定。其后在1993年頒布的《國家安全法》和1995年頒布的《人民警察法》均提到了技術偵察措施的概念。這兩部法律規定了技術偵察措施而非技術偵查措施,這主要是當時立法者尊重偵查工作中的習慣稱謂之故。①之后在2013年新修改的《刑事訴訟法》中,明確在偵查這一章節中加入了技術偵查措施的有關條文,第一次對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主體、范圍及程序進行了相應的法律規制,這顯然是立法的又一大進步。
三、技術偵查措施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案件適用范圍不明確
在現行的法律規制中,技術偵查措施的適用案件范圍主要有三種:(1)公安機關在立案后,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重大毒品犯罪或者其他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根據偵查偵查犯罪案件的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2)人民檢察院在立案后,對于重大貪污、賄賂犯罪案件以及利用職權實施的嚴重侵犯公民人身權利的重大犯罪案件,根據偵查犯罪的需要,經過嚴格的審批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按照規定交有權機關執行;(3)追捕被通緝或者批準、決定逮捕的在逃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經過批準,可以采取追捕所必需的技術偵查措施。
上述立法以列舉的形式對技術偵查措施的案件范圍進行了限制,但是對于第(1)、(2)情形中何為“重大”“嚴重”并沒有做出具體的判斷標準,這就很容易導致偵查機關自由裁量權的濫用。而對于第(3)種情形,若對所有的追捕案件適用技術偵查措施,是不是有擴大適用范圍之嫌,而并沒有把應當被拘留卻逃跑的犯罪嫌疑人納入其適用領域之內,是不是又過多限制了技術偵查措施的實施范圍。
(二)技術偵查措施的期限規定不合理
期限問題是程序法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一直受到學者專家的高度關注。新刑訴法第194條規定,對于批準適用技術偵查措施的,批準決定自簽發之日起三個月內有效,而對于復雜疑難案件,期限屆滿仍有必要繼續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經過批準,有效期可以延長,但是每次不得超過三個月。從法條中我們可以發現,對于期限屆滿的復雜疑難案件,只要偵查機關認為有必要繼續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經過批準即可將有效期延長。問題在于對批準的次數并沒有一個限制性的規定。是不是偵查機關根據案情認為有必要即可無限期的延長期限?如此籠統的立法規定極易導致權力的濫用,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
(三)技術偵查措施的批準主體和程序有待細化
在新刑訴法中,不論是對于技術偵查措施的案件適用范圍還是對于期限問題,法律都是籠統的規定應當“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經過批準”,但是對于批準主體及批準手續并沒有做出具體的規定。對于需要采取技術偵查措施的案件,到底是報同級公安機關審批還是報上一級公安機關批準?并且什么才屬于“嚴格”?嚴格的批準手續又包括哪些?這些都是有待進一步細化的問題。
(四)通過技術偵查措施所獲得的證據庭外核實問題
技術偵查措施一般都適用于嚴重危害社會的犯罪案件,故會對實施人員的人身帶來一定的危險。對此,刑訴法第152條規定,如果通過技術偵查措施搜集到的證據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危及有關人員的人身安全或者可能產生其他嚴重后果的,應當采取不暴露有關人員身份、技術方法等保護措施,必要的時候,可以由審判人員在庭外對證據進行核實。這對于保護偵查人員的人身安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另一方面,若該證據由審判人員在庭外核實,也就相當于間接剝奪了另一方當事人的質證權。并且對于什么時候屬于“必要”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
四、對技術偵查措施法律規制的完善意見
(一)規范適用案件范圍和適用期限
在技術偵查措施適用的案件范圍界定方面,可以參照國外的立法經驗。通過對國外技術偵查措施的考察,對技術偵查措施適用范圍的規定有列舉式、概括式和兩者相結合的方式。例如我國的《澳門刑事訴訟法》第172條和175條規定,技術偵查措施只適用于:可能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販賣麻醉品的犯罪;禁用武器、爆炸裝置或材料又或者相類似裝置或材料的犯罪;走私罪;通過電話實施的侮辱罪、恐嚇罪、脅迫罪及侵入私人生活罪。②
參照其他國家對技術偵查措施的立法規定,對于我國技術偵查措施案件適用范圍方面,我們可以在現行罪名列舉法的基礎上增加刑期限定法作為評判標準,即對犯罪嫌疑人所涉嫌案件的法定刑高低程度來判斷此案件是否屬于“重大”“嚴重”。例如可以規定除了針對某些特定案件可以適用技術偵查措施,對于可能判處3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以及死刑的案件,偵查機關根據案情認為有必要時,經過嚴格的批準手續,可以采取技術偵查措施。
對于技術偵查措施適用期限產生的問題,立法應當進一步作出相應的規定。這不僅要考慮偵查的實踐需要,而且要注重對公民權利的保護。比如荷蘭刑事訴訟法典就規定,實施監視的期限為三個月;錄制保密的通訊或者聯絡與電信監控的期限是四周,期滿后最多可以延長四周。③《瑞典刑事訴訟法》規定:“準許進行秘密搭線竊聽或秘密電子監控的裁定應說明電訊地址和準許期間。該期間不得超出必要時間,且自裁定之日起不得超過一個月。”從其他國家的法律規定中可見對技術偵查措施限定一個時間期限是十分必要的。
技術偵查措施的適應不應當是無限的,應當有一個明確的限定次數而不能肆意延長,否則將不利于人權的保障。針對我國的實際情況,對于申請延長的次數,可以參照刑訴法第171條人民檢察院對于退回補充偵查的案件的處理方式,以2次為限。
(二)明確技術偵查措施的批準主體和程序
我國公安部在1984年的《刑事特情工作細則》和2000年的《關于技術偵察工作的規定》中即對技術偵查措施的批準程序作了相對比較細致的規定。但是由于其屬于內部的規范性文件,所以很難被外界了解,缺乏外界的有效監督,其合理性讓人存在懷疑。而世界上其他國家一般是以司法審查的形式對技術偵查措施的實施進行批準。例如美國、英國及法國是由法院來進行審查,而德國、荷蘭則是由檢察院來進行審查。
在我國對于公安機關采取的技術偵查措施可以借鑒實踐中的審批機制,必須通過辦案領導、上級公安機關技偵部門以及上級公安機關領導三層的批準才能最終決定是否實施。而對于檢察院采取的技術偵查措施,由于檢察院同時也是法律監督機關,所以可以由上一級檢察院審查決定比較合理。
(三)配置相應的救濟制度
有權利則必定有救濟,在新刑訴法中,雖然偵查人員對技術偵查措施過程中知悉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具有保密義務,但是這對當事人的權益保護而言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應當在立法上做出進一步的規定。
1、知情權和異議權
技術偵查措施由于其秘密性特點通常是在對方行為人不知道的情況下實施的,那么在該措施完成后,在不妨礙偵查的情況下應當技術偵查措施的實施情況告知對方。這不僅保障了當事人的知情權,也能在在庭審中防止證據突襲,間接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辯護權。比如在《德國刑事訴訟法典》第101條中規定,一旦對偵查目的、公共安全、他人人身或者生命以及派遣的偵查員的繼續使用不會構成危險的時候,應當將采取的措施通知當事人。例如荷蘭規定技術偵查措施結束后應告知相關人員,但在有礙偵查利益的情形下可以延遲告知。④
同時,在偵查人員告知以后,若當事人對技術偵查措施有異議的,應當允許其向偵查機關、檢察機關提出合理抗辯。
2、賠償權
偵查人員在實施技術偵查措施的過程中,如果是因個人原因故意或者過失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權益,對其人身、財產造成了侵害,當事人可以對相關人員提出賠償請求;對于在行使職權過程中造成的損害,當事人可以提出國家賠償,賦予被侵權人獲得救濟的途徑。
五、結語
技術偵查措施是偵查體系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技術偵查措施也因其特殊性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新《刑事訴訟法》第一次將技術偵查措施納入了其程序法框架中,規范了技術措施的實施過程,使得我國的法治建設又向前邁進了一小步。立法的進步也帶來了一系列新的問題,如何進一步規范技術偵查措施的實施程序,從而達到保障人權與打擊犯罪的平衡點,是現行法律又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注釋:
①袁周斌.論我國技術偵查措施立法的完善[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5).
②蘭躍軍.比較法視野下的技術偵查措施[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1).
③④程雷.秘密偵查比較研究——以美、德、荷、英四國為樣本的分析[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參考文獻:
[1]韓德明.技術偵查措施論[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05(3).
[2]何家弘.秘密偵查之我見[J].法學雜志,2004(6).
[3]宋英輝.刑事程序中的技術偵查研究[J].法學研究,2000(3).
[4]王瑞山.我國技術偵查的法律困境與出路選擇[J].犯罪研究,2011(1).
[5]袁周斌.論我國技術偵查措施立法的完善[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3(5).
[6]李明:《進步與不足:新刑事訴法法技術偵查措施規定之反思[J].時代法學, 2013(1).
[7]蘭躍軍.比較法視野下的技術偵查措施[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3(1).
[8]程雷.秘密偵查比較研究——以美、德、荷、英四國為樣本的分析[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
[9]廖興存.我國技術偵查正當程序的反思與重構——兼評<刑事訴訟法>中“技術偵查措施“規定[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3(4).
(作者單位:上海市華東政法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