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擔保物權由純粹的擔保功能轉向同時注重發揮物盡其用的價值。從2000年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擔保法解釋》第94條對轉質的規定看,我國法律在承認承諾轉質的同時明確否認責任轉質。2007年我國《物權法》雖然也承認了承諾轉質,但沒有明確責任轉質的效力,只是在第217條中規定質權人未經出質人同意進行轉質的,需要向出質人承擔質押財產毀損、滅失的賠償責任。這種立法上的不明確不僅引發法學界對責任轉質效力的爭論,而且使司法審判實務不能順利的開展。本文就我國法律是否承認責任轉質效力展開辯論。
關鍵詞責任轉質效力物權法第217條
一、問題的提出
在林敬志與王瑞祥質押合同糾紛上訴案中,王孝樣將車輛質押給王瑞祥,在其質權存續期間,王瑞祥未經王孝樣同意將車輛轉質給林敬志,法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4條第2款的規定認定林敬志與王瑞祥之間的質押合同無效。依據該案例判決,法院依據該條否認責任轉質的適用,似乎并不存在問題,但是筆者認為該案并未考慮適用我國2007年的《物權法》,雖然它對責任轉質的效力沒有提及,但這并不意味著其對責任轉質的效力沒有規定。
二、學術界關于責任轉質的爭議
2000年我國最高人民法院出臺的《擔保法解釋》第94條規定對責任轉質的明確不承認,但在2007年我國《物權法》第217條的模糊規定。這種立法上得不確定性致使法學界的專家對責任轉質的效力有不同的觀點,主要有有效說、無效說和中立說。
1、責任轉質效力的有效說
這一觀點主要來源于“法不禁止即自由”這一原則。盡管我國2000年《擔保法解釋》第94條第2款明確否認了責任轉質的效力。但是,我國2007年《物權法》第217條規定只是強調對出質人的損害賠償,沒有明確否定責任轉質的效力。所以根據法不禁止即自由的原則,我國法律是承認責任轉質的。而且根據我國《物權法》第106條第3款規定,當事人可以通過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包括質權)。根據物權法即使未經出質人同意,當事人也是可以善意取得質權的,那么,《擔保法解釋》第九十四條第二款規定質權人未經過出質人的同意,設定的新質權無效,是否有些不妥當?
2、責任轉質效力的無效說
持否定觀點的學者主要從利益與價值為出發點的。主要理由有三:其一,質權人未經出質人的允許而自行轉質,違反了出質人的意思,與民法“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則相違背,也與質物所有人利益相沖突,使出質人、轉質人和轉質權人的利益很難平衡;其二,根據質權的屬性,質權人對質物的處分權只限于以清償目的,如果允許責任轉質,就違背質權這一屬性。其三,根據轉質的結果,如果轉質權人也可以自行轉質,多次轉質,將使法律關系變得進一步錯綜復雜。這樣一來,當質物因不可抗力毀損、滅失后,不能保證轉質人有能力承擔賠償責任。
3、責任轉質的效力的中立說
堅持中立說這一觀點的落腳點在于出質是否會發生質物損害。因為我國《物權法》第217條規定未明確否認責任轉質,只是強調質押財產毀損、滅失的,應當向出質人承擔賠償責任。如果質物發生毀損滅失,那么責任轉質就沒有效力,轉質權人需要對出質人的損失進行補償;如果質物沒有發生損害,那么責任轉質就會成立生效。但是,筆者認為責任轉質是否有效關鍵在于轉質人有沒有質物的處分權,而非是看質物是否發生損害。
三、我國法律承認責任轉質的效力
(一)從比較法的角度
我國物權法第217條沒有明確承認責任轉質,但也沒有相反證據證明其否認了責任轉質。而且國外的法律對責任轉質是否有效都是有明確的規定,比如日本民法中第350條、第298條既規定了承諾轉質(日本民法),其又在第348條規定了責任轉質的效力;而且我國臺灣地區的民法第891條也明確承認了責任轉質的效力。
(二)從解釋論的角度
1、從體系解釋角度看。我國物權法第214條規定主要涉及質權人擅自處分質押財產造成質押物毀損、滅失的應承擔賠償責任的問題。物權法第217條前兩句符合責任轉質的構成要件,但不能明確認為是責任轉質,但可以排除一點,如果物權法第217條解釋成是轉質人的隨意處分質物的規定,那么這兩條法律就是雙重規定,從體系解釋上說不通,所以第217條規定的應該就是責任轉質。
2、從目的解釋角度看。物權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物盡其用、值盡其位”,這也是現代物權法的最新發展趨勢。而責任轉質作為一種十分有效的促進資金流通和籌措資金的手段,正好順應了現代這種“值盡其位”的物權法的發展潮流,同時也有利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雖然2000年《擔保法解釋》第94條明確否認責任轉質,但在我國民間債的法律關系中責任轉質始終客觀存在著,我國2007年物權法卻并未對其進行明確的承認,這和我國物權法的立法本意不和。而且,立法者本身并不是不知道責任轉質的重要性,但其并沒有明確否認,可以看出其是應該認同責任轉質的。為此我國《物權法》第217條規定所涉及的內容就應該是責任轉質。
參考文獻:
[1]《物權法》第214條規定:“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擅自使用、處分質押財產,給出質人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物權法》第217條規定:“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轉質,造成質押財產毀損、滅失的,應當向出質人承擔賠償責任。”
[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94條第2款規定:“質權人在質權存續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為擔保自己的債務,在其所占有的質物上為第三人設定質權的無效。質權人對因轉質而發生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
[4]張玉東.承認抑或否認:解釋論視角下的責任轉質——以〈物權法〉第217條為中心的分析[J].山東社會科學,2015(05).
[5]郭明瑞.擔保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單位:煙臺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