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古代沒有明確提出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但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之中,思想政治教育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其中不乏積累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以此作為切入點,深入分析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特點,從而對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鑒的經驗。
關鍵詞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特點啟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階級、政黨、社會群體遵循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在我國古代,按照嚴格的標準來說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專業術語,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以來就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因此在今天這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更需要人們靜下心來不斷地對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特點進行研究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吸收其優秀成分,從而有助于在新形勢下不斷完善和發展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體系,為我們今后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的方法和經驗。
一、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可以劃分為外在的教化和內在的修身兩種方法。
1、教化方法
古代的教化方法有明顯的政治烙印,古代的道德教育因為有強大的政治作為后盾,所以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它體現出來的表現形式是“上施下效”,主要通過“上化”和“下習”兩種途徑進行,包括:思想灌輸、化民成俗、身教示范、踐履篤行等經典做法。
(1)教育灌輸。在我國古代經濟基礎是小農經濟,所以也就決定了當時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目的都是為了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通過傳播儒家思想,使儒家的經典例如四書五經等得以普及,進而來灌輸儒家倫理道德思想。(2)化民成俗。統治者實現“化民成俗”一方面是統治階級采用教育灌輸的結果,另一方面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實踐中自發養成的。(3)身教示范。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古代的主流思想,對封建社會的影響是深遠的,而孔子作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一言一行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他認為一個人只有自己身正然后才能正人。教育者是受教育者學習的榜樣,教育者要堅持以謙恭的態度和博學多知來引導受教育者,為其樹立優良典范,這樣才能實現道德教育效果的最大化。(4)踐履篤行。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強調了“行”的重要性。道德修養需要學習,但是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習層面上,而是應該通過“行”通過實踐活動把道德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道德品質,只有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掌握和靈活運用。只有在實踐中在行動的過程中才能體會到道德理念的精髓,才能真正領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2、修身方法:即儒家強調的自我修養,自律自教的方法。其特點是激發人的內在主動性,發揮其內因的積極作用,強調一個人的自覺性。修身方法主要包括:學思結合方法、主敬、存心養性、慎獨方法等經典做法。
(1)學思結合方法。儒家重視道德知識的學習,儒家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仁德的標準是看有沒有學習的動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孔子不僅強調“學”,更加注重“思”。孔子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這句話說明人們光“學”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將“學”與“思”進行有機的結合,因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指什么呢?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思”不僅是指對行為的思考,也包括將所學的道德知識用之于行為的分析。
(2)主敬。在儒家看來,這是最重要的修養功夫。這種思想在宋明時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理學家們對這種思想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朱熹認為,“敬”字功夫,是最重要的人生修養,不可頃刻間斷,朱熹還認為主敬的重要性超過了其他的任何修養功夫。
(3)存心養性,解釋為保存赤字之心,修養善良之性。就是要保存人性中所固有的善的因素,從而使自己不因外物的引誘而喪失掉本身的善。這雖是舊時儒家宣揚的一種修身方法對歷代儒家的修養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點
一定時代的思想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影響,我國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深受社會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四個鮮明的時代特點:
1、倫理方法政治化
在我國古代尤其是封建社會時期,社會政治、倫理色彩氛圍濃厚,在這種氛圍下形成了一種以政治為中心,重視倫理道德的社會環境。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側重與為政治服務,政治是倫理色彩的政治,倫理是以政治為原則、中心的倫理,倫理與政治通過教育手段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以達到為統治階級服務的目的,從而體現出倫理為政治服務的特點。儒家思想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占據很長時間的主導地位,例如“三綱五常”、“以政為德,譬如北辰,居其所,眾星共之”等內容,既體現出等級制度的思想基礎,又表現出封建道德的核心,進而巧妙的將政治和倫理結合在一起。
2、倫理方法的繼承性
我國古代從春秋末期至鴉片戰爭前在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過程,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是在不斷的豐富和完善,例如孔子要求人們加強道德修養,遵守中庸之道和忠恕之道。孟軻繼承了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提出仁政說,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主張尚同,強調把天下的思想統一于天子,提倡兼愛、非攻。從孔子到孟軻到墨翟不難看出他們一直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根據統治者的意愿不斷的豐富和完善,歸根結底是為當時的統治階級服務的。所以從歷史發展的縱向上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歷史繼承性。
3、方法途徑的內在性
事物的發展是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更加注重內因的作用,強調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主要體現在治國和個人修養兩個方面:一是在治國方面,強調“以德教民”,如孟子所說“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瞻也;以德服人者,心悅而誠服也”;二是在個人修養方面強調“內圣外王”,所謂“內圣”,是指內心要達到圣人的標準,即在道德修養上要盡善盡美。所謂“外王”是指要通過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影響自己周圍的人環境,進而影響整個社會,使整個社會形成一種符合倫理道德的有秩序的環境。這種教育方法與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的“自我教育、內化、自我批評”基本上是一致的,都強調內在的道德修養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
4、方法使用上的強制性
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是為其當時代的統治階級服務的,一定時期的政治統治需要通過思想控制來達到控制人的目的,所以在方法的使用上必然會具有強制性。在德治中,禮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范疇,孔子所指的禮即西周的典章禮法。可見孔子之禮并不是純粹的道德范疇,它的作用也帶有很大的外在性和強制性。先秦儒家之禮的強制性和法的內涵被荀子發揮的淋漓盡致,他的觀點透露出禮法合一之勢,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儒家之禮的強制性以及禮樂教化的法的內涵。歷代統治者通過制訂一系列嚴格的制度來保證儒家倫理道德及其方法的推行,進而為自己的封建統治服務。所以,在古代思想政治教育采用什么方法是無法自由選擇的。
三、我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經驗
我國的道德教育方法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隨著時間歷史的發展也在不斷的發展和完善,時代在發展,每一時期的思想教育理念在所處時代是適合的,所以對于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我們應該用辯證的觀點來看待,對待其精華部分我們應充分吸收。所以說吸收和借鑒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精華,對于改進和加強我們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教育者要起到榜樣示范作用
“古代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言傳身教,教育的進行,不只需要真理的力量,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也是不可或缺的”。[5]這種人格魅力就是教育者自身所具有的崇高的品德和端正不阿的言行。時代在發展變化,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沒有變,如今教育者依然是學生學習的榜樣、社會學習的楷模。無論歷史如何變化,時代如何發展,人們對于教師這個職業的尊重一直沒有變化,所以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今天,一切的快速發展促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的開放和更新,與此同時一些消極因素也會隨之而來并充斥著人們的大腦。所以我們的教育者更要擔當起歷史重任,德高為師,身正為范,要為全社會樹立良好的形象,傳遞正能量,承擔起榜樣示范作用。
2、重視道德實踐,強調知行合一
道德教育的根本意義是要做到“知行合一”,德育的意義不僅要學習道德知識,其最終目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用優秀的道德思想指導我們的行動。現在在道德教育環境中出現了很多知行不一的現象,例如尊老愛幼,在公交車上很多人知道要尊老愛幼,但是還是有很多人不會主動給老人讓座,說明很多人是知識上的巨人,卻是行動上的矮子。所以要從根源上解決這一問題必須重視道德實踐,向古代傳統道德學習,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實踐的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養成好的道德習慣,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3、學校、家庭、社會相結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古代道德教育主張將學校、家庭和社會相結合,這種教育方法對現在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學校是教育的重要場所,學校教育對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十分重要,所以把學校教育放在首位。人們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就是家庭,父母的一言一行、家庭的文化氛圍都會對孩子的道德養成產生不可替代的影響。社會環境是鞏固學校和家庭教育成果的重要保證,三者只有相互配合,相互影響,才會形成一種教育合力,為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和環境。
總之,中國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具有歷史性、繼承性和時代性,方法作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方法的使用具有針對性和時效性。2014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師范大學提出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詩詞一定要加入語文教材,由此可以看出古代經典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對我們現代時代的發展,教育的進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現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與時俱進,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在吸取古代教育方法精華的同時開拓創新,這樣才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和空間。
參考文獻:
[1]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50.
[2]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蔡希勤等譯注.論語·陽貨[Z].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4.
[4]蔡希勤等譯注.論語·季氏[Z].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1994.
[5]王媚.儒家道德教育方法的現代啟示[J].理論學習,2002(12):29-31.
(作者單位: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