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尋求民族融合,促進共同發展”一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道路遵循的根本依據,通過剖析民族發展道路的形成過程,總結基本經驗,探求重大意義,對于我們下一步做好民族工作,有效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中國特色民族發展重大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和民族工作,從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對事關民族工作全局和長遠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提出了許多富有創見的新思想、新觀點,對于我們理解和把握新形勢下的民族發展道路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道路基本情況
新中國的建立,使我們第一次在制度層面上實現了民族平等,形成了新時期的民族關系。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道路基本含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道路,就是要在政治方向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工作主題上,要堅持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同發展;在制度設計上,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道路,需要從實際出發,不斷開拓創新。只有政策統籌到位、頂層設計縝密、工作部署穩妥,才能不斷增進各族人民的福祉,增強對祖國的認同、對民族的認同、對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道路歷史脈絡
毛澤東作為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設計者和奠基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形成、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黨的領導集體實現了民族區域自治理論上的創新,開創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區域自治理論的新局面。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程中,江澤民同志為代表的黨的領導集體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最終確定為我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民族發展道路又有新的創新,提出“三個體現”和“三個不容”理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就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論述,全面分析我國民族工作面臨的新形勢,系統論述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深刻闡述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做好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和著力重點。同時對在新形勢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做出了“八個堅持”的精辟概括,對于我們認識和解決民族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三)現階段民族發展面臨仍然面臨挑戰
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是好的,民族團結的基礎是扎實的,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日益鞏固和加強的基本趨勢沒有變。但也要清醒看到,我國民族工作面臨的國內外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各民族之間的跨區域交往交流交融正在以空前的規模和密度進行,民族關系的重要性愈加凸顯,影響民族團結的因素更加復雜,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易發高發。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道路主要經驗
新中國成立之后,結合中國國情,我們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發展理論,總結出一系列經驗做法。
(一)堅持統一領導與區域自治相協調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如下兩個顯著的特色:一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二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的領導。一個國家所代表的是全民族的至高利益,只有在國家主權和領土完全統一完整的前提下,國內各民族才能充分行使其自身的權利。民族區域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權時應堅持以國家利益為首位的原則,堅決抵制和嚴懲分裂國家、破壞民族關系的行為。
(二)統籌自治地區的改革、發展和穩定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地區出現了新的民族問題,自治地區發展落后與沿海相對發達地方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只有少數民族地區的生產力上去了,少數民族群眾才能安居樂業,邊疆才能鞏固,國家才能安定繁榮。促進民族區域自治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就必須全面深化改革。改革有利于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生產資料的合理配置,加快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速度。而只有在穩定的前提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才能進行大膽的改革和良好的發展。當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只有繼續深化改革才能求得民族的生存和發展。改革的目的是推動民族發展,發展是實現民族地區社會穩定的根本出路,穩定是改革和發展的前提和基本保證。
(三)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
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是“五位一體”建設布局的基本要求,關系到民族區域自治地區發展的根本利益。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從過去采取掠奪方式進行資源開發,促進經濟增長的模式,轉變為尋求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采取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方式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實施跨越式發展與長治久安的戰略,是對整個西部地區發展的共同設計,這不僅將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實證基礎,而且也會為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道路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道路,是我國在解決民族問題,發展民族區域時形成的重要成果,對于指導理論的發展和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道路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包含一系列原則和方法,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道路的形成與發展,也對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進行了繼承和發揚。首先,民族的產生、發展和消亡有著自身的規律,民族問題的產生和發展趨勢也是如此,同屬于歷史范疇問題。其次,民族問題是社會發展總問題的一部分,這是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這個社會發展總問題中所要解決的問題。再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清醒地認識到各民族社會發展不平衡也是一種民族不平等的現象,提出了真正的民族平等理論。最后,民族團結的主要內容就是發展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在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基礎上,維護祖國的安全統一,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二)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民族發展道路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發展道路則是根據我國國情走出的一條民族發展之路,一方面它講究各民族平等獨立,形成大雜居小聚居的區域性自治制度,具備一些獨立的權力,保障本民族的穩定發展;另一方面又倡導民族融合,在共同的綱領和目標下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懈奮斗。
(三)道路是各族人民走向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十八大后,習主席提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為各民族共同奮斗提供了目標指引,向往美好生活成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一方面,各民族和諧相處,提供穩定的發展環境,國家才能心無旁騖謀發展;另一方面,只有國家發展了,一系列成果才能惠及全體人民,由全體人民共享。因此,謀求一條穩定和諧的民族發展道路,對于國家發展,對于民族融合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中共國家民委黨組.新形勢下做好民族工作的行動指南一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J].求是,2014(15).
[2]王三運.奮力做好新形勢下民族工作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J].求是,2015(8).
[3]蔣連華,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體系的形成[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8(6):62-66.
[4]徐風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民族關系的研究[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96-99.
[5]李增添.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基本方略[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2-16.
(作者單位:西安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