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創客”這個詞非常流行,“創客教育”應運而生,這個問題對于當下的中國教育至關重要。對我國的教育有一種得到不少人認可的說法,即“一長兩短”——長處在于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兩個短處,一是道德養成,一是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培養的不足,帶給國人兩大遺憾或稱心頭之痛。一個是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偱囵B不出杰出人才?第二個是諾貝爾之恨,除了莫言先生獲得文學獎之外,境內的科學家直到今年才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獎,與人口大國、經濟大國、文明古國的身份嚴重不相稱。值得思索的是,莫言先生只上到小學五年級就輟學了,沒有接受完系統的國民教育。
給教育服務時,經常聽校長和老師講,隨著年齡的增加,學生在課堂上提問、發言的積極性越來越低,想象力越來越弱,真不知道我們的教育是激發了孩子們的創造力還是抑制了孩子們的創造力。對于我個人來講,最受觸動的是看到了我國表彰23位“兩彈一星元勛”的教育經歷。這23位元勛中有21位有海外留學經歷,平均留學7年。假如他們沒有在海外留學會是什么樣?每想到這個問題,我的心情就輕松不起來。為了孩子們的未來,為了民族的未來,我們必須大力發展創新教育,培養孩子們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這是系統工程,需要我們改變當前的教育評估和考試制度,需要我們普遍推行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也需要啟動一些實踐性的創新教育。創客教育,就是實踐性創新教育的重要方式。
創客教育這本研究報告(編者注:本刊九月刊封面報道曾作報道),相對于一般創新教育研究有三點突破:
1、展現了實施主體的拓展:一般創新教育實施主體是學校,現在拓展到了公益組織、公益投資人、企業等。特別是企業的加入,意味著教育與實業更加緊密結合,意味著教育更方便引入企業培養人才的方式。這種模式下培養的學生不僅具備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很可能會更加具備動手能力以及產品意識,甚至向市場轉化推廣的意識。
2、突出了教育資源的拓展:創客教育的資源,從學校進一步擴展到企業、社區,包括企業的工程師、設計師這些合適的師資,企業實驗室、加工車間和創意工作室、創客空間等這些設施、平臺。這是學生接受創新教育十分有利有用的條件。
3、探索了運作模式的拓展:目前學生創新教育主要由公共財政提供,不求當前回報。但是公益資本和社會影響力投資,雖然也不以營利為追求,但是要求循環利用。這樣一種循環利用,能使投入方有動力、有成就感,也勢必促使相關方認真地策劃項目,緊密地跟蹤項目的實施情況,更加注重項目的質量和效果。這樣就能夠為創客教育、創新教育提供持續的動力,也能使創客、創新教育更有成效。
這本研究報告,讓我看到了公益星火推動社會力量與政府共同解決社會問題的巨大力量,看到了創客教育的魅力所在,更加堅定了我們推進以PPP等模式開展創客教育的信心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