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基金會對于社會有什么價值?首先,家族基金會和公司基金會相比,它沒有市場利益的訴求,更加純粹;其次,家族基金會有財產的獨立性,可以為社會創新承擔風險;第三,家族基金會是腐敗率最低的。因為家族是自己拿錢做慈善,如果自己再拿回去,這不合邏輯。(來源:中國網)
友成基金會理事長王平:社會創新,就是全面激活未被有效利用的資源
資源原本就在那里,只是沒有被利用到,沒有被激活。社會創新就是設計出一個好的模式,把沒有被利用到的資源激活,其中需要大量的觀察、思考、判斷、創造的整合,這是很高級的腦力勞動。(來源:《中國慈善家》雜志)
北京大學教授張維迎:強迫別人做慈善是最大的不道德
當我們強迫別人做慈善的時候,這可能是最大的不道德。慈善一定是自愿的,愛心是不能強迫的。只有法律的責任是可以強迫的,慈善是不完全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幫助別人。但是,不等于說我不幫助你,你就可以告我、批評我。(來源:鳳凰財知道)
北京師范大學公益研究院院長王振耀:沒有掌握信托的慈善走不遠
中國慈善在運用金融杠桿,包括建立信托制度,能不能運用金融制度管理等方面是有缺失的。真正的慈善,最有影響力的,其中有一大塊就是信托,這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工具。沒有掌握信托,中國向善方面轉移的財富很難產生力度,這樣的慈善走不遠。(來源:南都公益網)
自然大學發起人馮永鋒:公益是需要成本的
公益組織為了試圖解決社會問題,其真正消耗的社會成本,可能比政治、軍事、商業要來得高得多。只是這個行業要么比較隱形,要么體量還不足夠,沒有引發公眾的相應警惕,因此,也就沒有正常的成本計算方式。其實有好多成本,都是在探索過程中被公益行業自己埋單了。如果你承認,它就是成本,如果你不承認,它就不是成本。(來源:公益慈善論壇)
壹基金前傳播官、專欄作家姚遙:慈善不關注終極的正義,公益要做的是突破
慈善不關注終極的正義,絕對尊重現有的一切社會規則,就像在戰場上出入的紅十字隊員,他們出生入死,無差別地救助所有傷員;公益要做的是突破,改變那些不合理的社會規則,就像籍籍無名的反法西斯戰場上倒下的戰士,他們的努力為世界帶來最終的和平。(來源:NGOCN)
《財富的責任與資本主義演變》作者資中筠:公益事業有三個特點:民間性、自愿性、自主性
公益事業有幾個特點。第一是民間性,政府的不算。不能把錢拿出來,又歸回政府變成政府財政的一部分,這是倒過來的;第二是自愿性,無論他賺了多少錢,任何群眾和政府不應該是逼捐的;第三是自主性,他捐出來的錢,他想用在什么地方。(來源:影響力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