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廣州公益圈熱鬧非凡,教育公益組織是當中的主角。
月初,廣州多家公益組織聯合發起圖書眾籌,計劃籌集業內專家、媒體人以及公益人,合力撰寫“教育公益案例集”,詳解民間教育公益現狀,為公益同行及后來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21日,第二屆地方教育基金會論壇舉行,一眾公益人、媒體人和學界專家匯集廣州,共同探討民間教育,助力鄉村兒童發展方向。主辦方希望藉此搭建資源整合平臺,解決當下流動及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問題。
三天后,一場關于教育創新的交流會在廣州舉行,這是個小型交流會,仍吸引30多名公益人及公益機構代表到場,他們此行的目的很簡單,了解和學習國內正在探索的創新教育項目。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的基礎教育雖經歷多次改革,但仍然受到詬病,有人認為,單純地灌輸知識不足以讓孩子在未來社會中立足,有人覺得,現行的教育體系已經難以解決現實問題,比如留守兒童教育,比如流動兒童教育。
獨立教育學者、醒客教育思想網創始人江海波將之歸結于官辦教育體系過于發達,使得中國教育從目的到過程,都呈現單一化的特征,最終變成一潭死水,他認為只有推動民間教育發展,中國教育才會變得多元,并充滿活力與希望。(詳見《民間化、社會化:全球教育下一波》)
一批公益組織試圖在教育體制外推動中國教育的發展。
廣東省春桃基金會專注兒童閱讀推廣,去年,他們轉型為資助型基金會,與各地的專業機構合作,給錢給物資,幫助后者在當地開展兒童閱讀推廣項目,培養孩子形成閱讀習慣,并通過閱讀塑造孩子的健康人格。按照春桃基金會秘書長梁瑞妍的說法,春桃希望做影響孩子一生的事情。(詳見《春桃基金會的轉型探索》)
廣東省綠芽鄉村婦女發展基金會更多的是促進鄉村兒童性教育的普及,在過去兩年里,他們先后在清遠陽山、茂名信宜、肇慶云浮等地舉辦中小學性安全培訓,并獲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在綠芽基金會的推動下,陽山縣教育局更是印發了《中小學安全教育進課堂實施方案》,鼓勵老師參與兒童性教育,推動當地中小學性安全教育知識的普及。(詳見《綠芽:鄉村兒童性安全保護的行動者》)
以民間之力推動政府政策的走向,這正是眾多教育公益組織希望做到的效果。

但對于廣東省山海源慈善基金會而言,這個目標有點遠,他們現在最迫切的是推廣和普及華德福的教育理念。華德福教育是一種“非主流”的教育方式,它強調藝術教育,把所有學科的教學以藝術活動的形式導入,在唱歌、跳舞、繪畫等藝術活動中引導孩子們學習知識,掌握面對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而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升學。(詳見《華德福幼兒園:給留守兒童更溫暖的童年》)
與春桃、綠芽和山海源不同,具有公募資格的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并不是一家專注于教育公益領域的基金會,但廣州青基會卻通過聯合項目的形式,讓不具備公募資格的教育公益組織共享公募權。(詳見《跨界聯動,孕育公益生態圈》)
除了基金會,還有兩個民間組織值得一說。一個是新興的社區教育實踐者廣州公益慈善書院,一個是老牌的支教組織燈塔計劃。
廣州公益慈善書院成立于2014年,關注社區教育,自成立起,他們就通過舉辦“粵學粵有型”項目,利用社區導賞培訓吸引學員學習了解本土粵文化,并參與粵文化的保育和傳承。(詳見《粵學粵友營:粵文化的保育使者》)
而燈塔計劃則在鄉村支教中引入“服務學習”的教育方式,其課程主要圍繞解決社區問題進行設計,由燈塔義工協助孩子發現社區問題,并引導他們通過學習提出解決辦法,最終做出行動回應問題。(詳見《燈塔計劃:鄉村支教創變者》)
燈塔的愿景與民間教育學者、資深公益人梁曉燕的觀點頗為相似,在梁曉燕看來,公益組織是推動教育創新的一大主體。
按照梁曉燕的說法,教育公益組織在成立之初就帶有變革的基因,他們的創造人大多對教育現狀不滿,能夠對主流教育理念進行反思和挑戰,并希望通過努力改變現狀,“如果教育公益組織能夠把理念、技術和資源三者有機結合,他們就能在教育創新這片藍海中自由馳騁。”
上述愿景能否最終實現,目前仍然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有人已經在為之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