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后,來自佛山順德的小宜還依稀記得兒時游玩廣州的情景。每年暑假,外婆帶著她從基圍渡頭坐船出省城,穿過滿布騎樓的街道,來到“BO佬大廈”(南方大廈),給她買個洋娃娃。進入學生時代,小宜開始行走于北京路,新華書店是她去得最多的地方。
今年暑假,已經成為都市白領的小宜,報名參加“粵學粵友營2.0社區導賞員培育計劃”,學習成為一名老社區的導賞員,希望以此開始一趟成年后的暑假省城之旅。
粵學粵友營是一個關注廣東本土粵文化的社區教育項目,由廣州公益慈善書院主辦,鏈接不同界別的粵文化有心人共同策劃,期待以“體驗式”課堂聚集粵文化愛好者,組成可持續發展的興趣性議題小組,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對自己生長、生活的地方有更全面的認識,從而推動本土文化的認同、保育與發展。
鏈接有心人
培育計劃開始后,主辦方為小宜安排了一名“80后”公益導師——電車。

電車生長在廣州海珠區。幾年前,他在網上認識了幾位土生土長、喜歡行走廣州、有著本土情懷的同齡人,并開始運作起一個叫“廣州街坊情”的市民團體。經過幾年的摸索,廣州街坊情在2012年正式將活動形式定位為基于老社區的導賞活動,簡稱“社區導賞”。
“社區導賞”是一種由市民組織的城市導覽活動,導賞員帶領參與者穿街過巷,介紹特定路線上社區居民生活體驗、街區特色小鋪、歷史古跡及社區歷史文化變遷史,讓更多人能夠了解、感受地方生活的風俗與情懷。
為了方便理解,有人給導賞員起了一個生動的名字,叫“社區活地圖”。電車是海珠老社區的“活地圖”,他在地圖上標注不下10個可以講述廣州城發展與變遷的據點,并以此作為導賞的地圖。
2014年,廣州街坊情加入廣州公益慈善書院的社區教育項目“粵學粵友營”第一期。電車作為“社區導賞”課的課程講師,為學員開展導賞活動。
“粵學粵友營”由廣州公益慈善書院主辦,鏈接了廣州地區關注本土文化保育的不同界別有心人。在2014年的第一期中,項目組組織了為期2個月的粵文化體驗課堂,帶領關注粵文化的城市居民體驗包括粵劇、社區導賞、棟篤笑、粵菜、粵語說書、西關銅藝及詠春共7個主題的課堂。
保育粵文化
粵文化的保育和發展是粵學粵友營的核心議題。
去年首期的課程設計以簡單的體驗為主,課程開始了一系列的體驗后,雖然熱鬧非凡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但學員大多抱著獵奇心態加入其中。
這促成粵學粵友營在今年升級為2.0,深耕“社區”,課程的主題更為明確和精準——社區導賞,引領學員回歸到具體的社區,行走社區,搜索史料。
粵學粵友營2.0的定位與廣州街坊情的價值倡導不謀而合,因而廣州街坊情成為了課程的重要合作方,負責課程的具體教學工作。街坊情的團隊成員化身為導師,陪伴學員進行為期2個月的學習,帶領學員體驗導賞活動,講解導師理念與技法,協助學員練習如何成為一名“社區導賞員”,組織屬于自己的導賞活動。
生長在廣州的土著、來自順德的鄰居、居住在廣州的后來者……一群年齡各異,工作與背景都不盡相同的人們,聚集在“粵學粵友營2.0社區導賞員培育計劃”的課堂中,成為預備導賞員。
不同于第一期的政府資助,學員免費參加培訓。2.0的課程培訓以學員自付及社會籌款的組合形式募集資金,每位學員都需要自行支付每人300元的學費。
項目組的成員陳欣一開始并不看好付費培訓的形式,當時課堂規模設計為20人,但她曾估計只有10人愿意付費參加。但出乎陳欣的意料,招募文案一出,幾天內就完成了招生目標。第一堂公開課上,聽眾紛紛圍住老師與主辦方詢問如何可以報名加入。主辦方認為,很多人經歷城市的發展,見證歷史的消逝,他們是想要做點什么,卻苦于無處下手。
在社區深耕
粵學粵友營為他們提供參與和行動的機會?;泴W粵友營2.0的課堂已經于9月26日結束,20多名居民組成了“龍之津”、“西華路”、“文明路”及“龍導尾”四個小組,分別完成了各組一次的社區導賞。居民們積累了作為社區導賞員的首次經驗。
經過一系列學習與走訪,學員小宜發現自己對廣州這座城市的認識還遠遠不足,“對生活的地方認識不足,那是人們未能好好保育本土文化的重要原因?!弊鳛橐幻麑зp員,她希望將粵文化傳承下去,讓所有人都發自內心地關注自己生活的地方,自覺愛惜和保護那些旁人覺得微不足道的文化。
在公益慈善書院看來,對于成人教育而言,教不是重點,結成小組,協作行動,互相討論,交換觀點,反而是更重要的學習模式。書院的理念是讓教育回歸民間,以成人為服務對象,希望鏈接居民組成不同的議題性興趣組,在小組活動中提高居民的團隊協作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引導居民關注社區問題并尋找解決之道,最終建立學習型網絡。
“粵學粵友營”項目組也看到,伴隨著城市的發展,集體情懷已經成為塑造城市文化共同體的基礎。這種情懷將更多社區居民凝聚在一起,他們組成以“地方文化保育與發展”為議題的興趣組,找尋自己的街區歷史與社區生活故事。
“粵學粵友營”項目組設想,未來將繼續與“廣州街坊情”團隊一起,支持目前發展起來的四個社區導賞小組,持續深耕社區,凝聚居民開展社區教育,共同探索城市文化保育與社區建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