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那年,在廣州上大學的小青走在校園里,無意中看到學校宣傳欄上的義工招募海報“燈塔計劃”暑期下鄉義教。沒有多想,她就填寫表格報名參加。經過三輪面試后,她如愿成為了一名燈塔義工。
小青報名參加的義教活動由“燈塔計劃”主辦。“燈塔計劃”是一個起源于廣州的民間公益組織,全稱是“廣州市燈塔計劃青少年發展促進會”,自2001年起,通過在大學招募義工,經過一定培訓之后,以團隊的形式,在暑假到廣東偏遠地區的中小學進行義教活動。
按照燈塔計劃提供的數據,從2001年至2015年,“燈塔計劃”先后培訓和組織了17批在校大學生,支持他們利用暑假前往肇慶、清遠等廣東省偏遠地區開展至少為期一個月的下鄉義教,累計受益學員逾6500人次。
燈塔計劃希望,在偏遠的地區播下一顆教育的種子。
從燈塔學員到燈塔義工
小青的家鄉位于廣東省肇慶市懷集縣的一個偏遠鄉村,那里沒有太多的娛樂設備可供玩耍。三年級的那個夏天,村子里來了一群外地的大學生,小青的暑假變得有點不同。這些大學生都是燈塔計劃的義工,他們在小青的學校開展了一個月的教學活動。那一年暑假,小青在學校里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度過,她不僅學到了英語、化學等知識,還認識了許多新朋友。
暑假很快結束了,但小青和燈塔義工的故事并沒有停止。在手機和網絡不通用的年代,小青始終與義工保持通信聯系。在信中,他們互相分享著學習與生活中的快樂或煩惱,互相陪伴互相支持。一來一往的信件,見證義工和小青的歲月與成長。
小青當時就許下心愿,以后也要成為一名義工,到鄉村學校去支教。
十年后,小青到廣州上大學。大學期間,她報名參加燈塔計劃。她還記得,當時面試官問她:“你為什么想要成為一名義工?”她給出的回答是:“我希望像我以前遇到的燈塔義工一樣,用行動去影響別人。”
雖沒有確切統計,但在燈塔,像小青這樣的義工并不在少數。他們在小時候是燈塔暑假夏令營的學員,長大后他們成為義工。從燈塔學員到燈塔義工轉變,小青常說,每當她和學生在一起,總是會回想起十年前的自己,如果十年前沒有遇到燈塔的義工,她不知現在會怎樣。“每每想到這里,我就希望能像他們一樣,去陪伴和幫助孩子們。”
燈塔計劃始于2001年初,當時,一群年輕人有感于鄉村教育的缺失,于是身體力行,創立了燈塔計劃。
十多年過去了,燈塔計劃先后組織了17批大學生到鄉村義教。僅在2014年,就已經有100多位大學生成為義工,為1200多名鄉村青少年兒童進行教學。按照燈塔計劃的說法,他們已經在義教點所在的學校和地區建立起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如今,燈塔計劃已經成為一家為非城鎮戶籍青少年發展提供教育支持的公益機構。郝曦是這家公益機構的副秘書長,他聚焦鄉村青少年兒童教育時發現,孩子們呈現出學習無意義感與生活無意義感的問題根源在于,家庭、學校、社區并未培養兩種對于他們成長至為關鍵的能力,一是與人建立聯系的能力,二是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思的能力。

在行動中教育
燈塔計劃現行的教育設計正是在努力回應上述現狀。在燈塔夏令營的課堂上,義工會讓學生圍繞具體問題或任務形成學習小組。在一個月的時間里,通過共同學習、合作學習,促進學生的個人成長。
“在小組學習過程中,孩子們學會了用另外的視角,看見自己,看見小組里的伙伴,看見熟悉的生活環境,發現他們之前從未留意的事物,聯系就慢慢開始產生。”小青說。
在小組發展的較高層次,義工會協助學生成立基于興趣的小組甚至是成立興趣社團。在2015年的暑假下鄉中,燈塔計劃在義教點成立了尤克里里樂器社團,利用暑假夏令營的時間培養種子成員,期待他們也相信他們可以在后期獨立運行社團。
燈塔計劃還引入了全新的教育方法——服務學習。這種教育方法源于美國,在實踐的過程中,燈塔計劃進行了在地化的調整與設計。簡單來說,服務學習的課程并不圍繞傳統的語數外物理化學等進行設計,而是為了解決或者回應社區問題進行設計和教學。
燈塔計劃希望,引導孩子關注社區發展。
一開始,燈塔義工會協助孩子確定他們想要嘗試解決或者回應的社區問題,接下來,義工會引導他們想出解決辦法,并做出行動來回應這個問題。在設計與行動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學習需求,課程就圍繞這些需求展開。
向教育創新組織轉變
在燈塔計劃的整個項目設計里,大學生義工的成長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如果大學生沒有自我成長,帶著自己是“知識精英”的姿態去改造鄉村孩子的世界,那么恰恰與教育的本質背道而馳。
因此,燈塔計劃專門開發并逐年優化一套針對大學生的系統培訓。在郝曦看來,讓從應試制度走出來的大學生重新學習和自我成長,既是作為服務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教育工作的目的。
如今,燈塔計劃已經走過14個年頭,在許多人眼中,它是一個“老牌的支教組織”,然而在當下的發展形勢下,不管是現實需求還是機構使命,都要求燈塔轉變為“教育創新組織”。
在中國城市化發展背景下,父母進城務工,原來被大山隔絕的鄉村未成年人群體,已經演變為留守兒童、流動兒童、隨遷兒童并存的復雜局面。因此,燈塔計劃近年也在探索如何支持來自鄉村的未成年人面對成長困境。
這些探索與實踐都讓燈塔計劃愈發看到行動教育作為一個教育創新的領域,然而,行動教育卻還沒有像閱讀教育和性教育那樣引起廣泛的關注。郝曦說,行動教育還需要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