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改革、互聯網+的浪潮下,近年來廣深兩地社會組織大發展,所提供的公共服務的質量,以及因此而凝聚的社會公信力與日俱增,支付寶LOVE、新浪微公益、騰訊樂捐等網絡籌款平臺的出現也沖擊著公募基金會公募權的高墻。這讓一貫安逸地居于上游的公募基金會也感受到了壓力,在公益市場的分工、競爭力等被提上了日程。
作為一個成立21年,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也在這浪潮中尋找著自己的發展方向。作為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指導的公募基金會,從依托共青團網格體系與區、街道和社區建立暢順的溝通與合作,到支持全城義剪和全城義載等全民公益行動、協力推動碧心基金及更多民間專項基金建立,到聘任公益媒體人擔任秘書長、不斷豐富秘書處人才架構,再到推動兒童閱讀公益聯盟和地方教育論壇聯盟成立,以及善用“互聯網+”思維在騰訊9·9公益日發起“全城義捐”跨界聯勸活動……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試圖通過聯合項目(行動)共享公募權,做公益同行身后的資源整合和平臺搭建者。
發起地方教育論壇聯盟
2015年9月21日,地方教育論壇聯盟在第二屆地方教育基金會論壇上宣告正式成立,1家公募基金會、5家非公募基金會、1家民辦非企業和1家社會團體在短短11天竟神奇的達成聯姻,圍繞地方教育社會資源整合與平臺搭建,探討地方基金會與政府、企業與民間機構合作的角色、經驗和空間,促進關注城鄉流動及留守兒童、城市困難青少年等教育公共服務的同行交流和資源共享,形成該領域從倡導到行動的長效聯動機制。發起機構廣東省春桃慈善基金會、廣東省綠芽鄉村婦女發展基金會、廣東省山海源慈善基金會、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廣州公益慈善書院、廣州市偉博兒童福利基金會、廣東省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和廣州市燈塔計劃青少年發展促進會等8家長期關注兒童助學與教育領域的公益機構的代表手挽手,象征聯盟合力、協作與行動。
11天的孕育,從為期1天的論壇活動變成長效協作型的聯盟,還提出“會員制與公益眾籌”、“行業支持與公益資助”的可持續發展關鍵詞。當中究竟發生了什么?聯姻的媒人——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郭媛笑著說道,“11天催生出一個8家機構的地方教育論壇聯盟是有些神奇,不過也正常,廣州青基會其實是把各機構‘不希望論壇作為一次性產品’的期盼實體化,適時把‘一起做助學案例集’的設想拋出來,引導各機構傳播官員討論細化,借助騰訊9·9公益日籌款籌關注,加上整合媒體資源來把讓案例集的起步有了專業采編支持和傳播出口,推動論壇發起組織從單純的活動交集到合力共建項目,讓論壇成果繼續發酵和外拓”。

地方教育論壇聯盟不是曇花一現,更不是沙漠孤舟。背靠體系化的共青團系統,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不僅推動組建了重癥兒童聯合救助網絡,還聯系團直屬單位廣州市少年宮、廣州市團校和各區、街道團委組建兒童閱讀公益聯盟、福彩愛心助學社區聯盟,更在推動公益傳播聯盟的落地。每個聯盟相當于一個基于共同議題的公益生態圈,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在其中起到“獵頭”、“橋梁”的作用,整合生態圈所需的資源,讓這里的圈暨不是簡單的加盟,也不是單次活動體量的疊加,而是項目流程的再造和優化,形成可持續運轉的閉環。
聯動公益聚圈
公益市場的競爭力并不能靠簡單的服務體量擴充來獲得,盤活自身和整合外部資源來尋求公益行業中的專業定位才是方向。市場競爭力所強調的規模,受制于體量,更受制于項目流,單一、淺層的服務即使體量瞬間擴充,也無法提高機構的市場占有率。找合伙,建集團,造閉環,聯動聚圈才有力量。地方教育論壇聯盟也好,重癥兒童聯合救助聯盟也好,還是公益傳播聯盟,其實都是聯盟各機構通過找合伙,建集團,造閉環,聯動聚圈尋求發展。簡單地說,也就是議題公益生態圈人、財、物的資源整合。可拋出一個想法是簡單的,怎么協同各機構籌集用戶的關注和支持來推動公益圈的行程與運轉,才是關鍵和難點。
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要做圈內的資源整合者,究竟有什么抓手呢?“作為共青團廣州市委員會指導的公募型基金會,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資源和定位在哪里呢?基于體制的市、區、街道、社區的層級網絡?依托團系統建立和積累的政府、媒體和企業等各界資源?體制內外多種語言體系、文化的交融?與生俱來的公募權?協調運用好政府、媒體和企業等各界資源,聯合勸募做公益的倡導者,機構背后的支持者,或許才能為社會組織乃至公益事業爭取到更多的有效支持”,郭媛說道。
借助騰訊9·9公益日,推出全城義捐10大項目聯合勸募,就讓各機構嗅到了郭媛所說的資源整合的味道。2015年9月7日至9日,騰訊公益拿出1億元,通過1:1配捐給在騰訊樂捐平臺上募款的項目。這對于公益組織來講是赤裸裸的募款和傳播誘惑,但問題也來了,項目發起機構需要具備公募權。對于絕大多數公益組織而言,這是一道門檻,不可能在短時間內申請獲得。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郭媛捕捉到這一契機,聯合碧心基金、廣州金絲帶特殊兒童家長互助中心、廣州日報、南方日報和騰訊大粵網等多家機構共同開展了“全城義捐”跨界聯勸,挑戰“互聯網+全民微公益”72小時線上馬拉松籌款活動。
十大公益項目的甄選既有機緣巧合,更是有心雕琢,涵蓋助醫與健康、助學與教育、公益傳播與培訓三大領域,基于共有議題彼此形成三大公益生態圈。這里的圈暨是跨界聯勸的基礎,也是全城義捐的目的,如助學與教育的圈內,就如何實現兒童閱讀的跨平臺支持,聚合了勸募人群體——媽媽群、圖書捐贈專業把關機構——廣東省捐贈換書中心,讓圖書流動起來和正確使用方式的機構——滿天星、朝陽服務隊,還有資助型基金會——春桃慈善基金會,公募籌款平臺——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媒體公益視角的傳播資源與平臺——廣州日報《讀好書》雜志社、《中國財富》雜志社。
圈內機構各有專長,彼此支撐,相知于全城義捐跨界聯勸,共同致力公益服務。截至9月9日24:00,全城義捐線上捐款人數達到14,066人,總籌款額為1,256,583.49元,人均捐款89.33元,獲得9·9公益日1:1配捐的總配捐487,357元。9月15日,地方教育論壇聯盟發起機構傳播官聚首南方報社,與其旗下公益雜志《中國財富》的主編們交流碰撞教育公益案例集的編寫技巧,教育公益案例集項目有了一線服務來源、專業采編支持和媒體傳播出口;9月16日,在廣州青基會的撬動下,十大項目做客騰訊大粵網公益直播間,利用網絡媒體資源再次深化項目的傳播;三日期間,廣州日報、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羊城晚報進行了跟蹤報道,騰訊大粵網在內多家網絡媒體轉發。
“全城義捐搭建是一個行業共建和公眾傳播平臺,線上我們組建10大籌款微信群,尋找萬名公益合伙人支持十大公益項目,線下路演聯合勸募和開展藝品名畫慈善拍賣會,不僅是共享公募權協助機構籌款,還是籌關注和理解,自全城義剪、全城義載積累的公眾基礎,多年以來在公益線累積的媒體資源也在共享給合伙組織”,郭媛對記者說道。
治理機制革新
基于公募權共享的全城義捐跨界聯勸,讓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嘗到資源整合甜頭的同時,也帶來自身治理機制革新和相應制度再造的問題。回看全城義捐發起的背景:騰訊向公益界傳遞“9·9公益日”這一消息時,距離9月9日僅不足1個月時間,且給出了一個“需在8月28日之前上線騰訊樂捐的項目,才可參與1:1配捐”的期限,不少公益組織連呼“措手不及”之余,紛紛開始熬夜寫文案、對接公募基金會,鉚足了勁上樂捐。有基金會同行表示,這段時間全國各地主動“飛”來對接上線樂捐的公益項目,幾乎比上半年的總和還要多。
不少業內外聲音在提醒著公益界:別因為“搶錢”而盲目策劃項目,別因為“人情”而忽略上線審批流程,更別因為“配捐”而逼捐、詐捐——9·9公益日催生了許多新項目,這既是考驗各公益組織的策劃能力、創新能力和籌款能力,更需要強調后續的執行能力、應變能力與籌款人維系能力。尤其是 9·9公益日結束,所發起項目的款項仍未籌足時,如何發動其他渠道接力籌款,或適時調整項目需求并向捐款人說明,當是重中之重。面對網絡募捐,共享了公募權的基金會更是要健全內部的財務流程,把公募權共享的機制固化下來。
9·9公益日中,騰訊并未用自家的基金會接受資金,而是通過眾多公募基金會接受捐款及配捐資金,也就是說信息披露的義務交在了公募基金會身上。像恩友等財務專業機構更是給出了具體的風險應對:起碼應該做到事前簽署協議、提出警示,比如對于詐捐騙捐等如何處理;事后,項目執行應有監管措施,除了要求提供發票或發票復印件以外,還應進行全面審計評估或抽樣審計評估等。騰訊樂捐在給廣大公益組織提供公募平臺便利的同時,也給公募基金會的內部治理,尤其是財務和捐贈人管理提了更多樣的要求。“目前,我們也在做這方面的完善,其實全城義捐不是一個特例,互聯網和全民公益時代的到來對公募基金會財務管理和公開透明的要求提高了,我們希望與合作的機構一起理順流程,形成行業合作的共識和操作規范”,郭媛補充說道。
全城義捐是一個開始,但不應是終結,公益生態圈的可持續運轉,是公募基金會做資源整合的另一個問題。誠如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資源整合的持續、針對性顯得相當重要。資源整合不是生硬的組合,其中機構彼此間的理解是前提,對不同需求的回應是基礎。政府的、企業的、社會組織的、公眾的,群團組織指導的廣州市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多年來游走在不同話語體系,深諳資源整合者需具備不同話語體系轉化的能力,去捕捉合作的潛在可能。接下來,它將嘗試與合作機構分享探討,組織不同話語體系的機構彼此交流,夯實資源整合的認知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