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南方的獎,這是一個公民的獎。
百越之地,民眾有桀驁不馴之氣。自古以來,因遠離政治中心,也不是大商賈的樂園,南方受權力與資本支配的日子不長,對比國內其他地方,也就少了點托庇于權貴的心理慣性,而多了幾分獨立思考、自食其力的傳統。未必深思熟慮,未必圖謀遠大,卻每每善于行動,往往敢為人先。
公民的氣質,就是草根的氣質。不羈,不黨,隨風而起,隨遇而安。不同于大樹之巋然不動,也不像河川之奔流不息,風起時,迅速聚攏,風過后,散入江湖。他們行動,起于心中一念,他們駐足,是對生活的回歸。
借用舊報紙上的一段話:
“一年一度的責任中國公益盛典,我們總會看到這些覺醒而行動的人,他們沒有權力,卻珍視權力。沒有財富,卻創造財富。他們很普通,很真實,熱愛生活,享受生命,是他們投身公益的全部理由。他們是少年、青年、中年或者老年,他們年歲不同,境遇各異,但生命的脈動如此相同。”
是的,這是一個公民的獎,在一個為權貴大唱贊歌的年代,他們選擇為公民樹碑,在一個聚光燈齊集廟堂的年代,他們堅持為江湖立傳。
在“責任中國公益盛典”的獲獎者中,有為“愛國青年”收拾垃圾的青蔥學生,有為業主打維權官司的小區阿伯,有為保護鄉音傳統而努力的NGO,有推動現代公益的基金會操盤手,有很多沒有權力,沒有財富,沒有名氣,沒有“編制”的普通公民,在領導為尊,資本先行的話語體系里,他們往往得不到重視,但在此處,他們卻有著輝煌的舞臺。
看看這個獎項秉持的價值理念吧:“1、公益慈善應該秉持現代公民意識;2、公益應該由民間社會主導;3、公益慈善是一種權利,人人都可以參與;4、公益慈善是一種生活方式,人人都可以享受;5、公益事業重在行動,過程決定結果;6、公益活動無論大小,都具有同等價值。”
一言蔽之:公益屬于民間,公民重在行動。
是的,這是一個南方的獎。非南方的氣候,造就不出如此郁郁蔥蔥的江湖風貌,非南方的水土,滋養不出這種根植民間的公益大獎。然則,生于南方,并不意味著止于南方,南方乃中國之南方,公益乃人類之公益。回顧“責任中國公益盛典”過去10年,從提出責任擔當,到倡導現代公益;從南方都市報獨家主辦,到南方都市報、深圳衛視、新浪微博三家合辦;從主要來自南方的評委,評主要來自南方的人物,到以國內公益領域帶頭人為主導,聯手各界人士描繪公益慈善的圖景。

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2004年以前,民間尚無“責任中國”,2010年以前,“責任中國”尚無“公益盛典”,2014年前,坊間仍將“公益盛典”視為“南方都市報年度公益頒獎禮”,時間一刻不停地流淌,這個獎項也如同生命體一般伴隨著中國社會的成長而成長,她從廣州大道中289號的南方報社大院走出,走向全國,走向更寬廣的舞臺,更多公益合伙人的加入將助其展開更美好的年華。
是的,這也是一個帶有媒體屬性的獎。帶著媒體的擔當,帶著媒體的情懷,帶著媒體對中國民間的期待,帶著媒體推動社會進步的初心,當然,也帶著媒體的行為方式與資源優勢。“責任中國公益盛典”既不授權,也不發錢,只是給榮譽,而在榮譽背后,是媒體報道對公民事跡的廣而告知。此前5年,“公益盛典”已逐步形成跨紙媒、電視、網媒的全媒體推廣渠道,如今,主辦方有意將“責任中國”推動成為一個更開放的公共品牌。
生于南方,卻不止于南方;起于媒體,卻不限于媒體;關注草根,同時呼應精英;處江湖之遠,也心系廟堂之上。也許終有一日,這個獎項將卸下所有的標簽,人們提起“責任中國”,不再聯想到地域,不再聯想到行業,甚至不再聯想到公益,因為那時,公益即是生活,公益即是常識,人們提起“責任中國”,會聯想到一群負責任的公民。
是的,無論這個獎項如何改變,我想,他應該始終關注人。舊報紙里有一個問題:“政府有不受約束之大權,市場有法治不彰之巨富,而社會有什么可依靠,公益有什么可倚重?”
然后作者自顧自地答道:
“我們有人。這既是重建社會的起點,也是民間價值的自命。看到人,承認人,尊重人,理解人,幫助人,因為始終堅守一個‘人’字,這一句‘我們有人’,就不再只是缺衣少食的救助,缺錢少藥的窘迫,無權無力的悲鳴,它穿越了官人,也穿越了商人,還穿越了敵人,它可以重塑我們的公約和共識,重建公共生活的秩序和繁榮。”
是的,我們有人。因為有人,所以公益不是社會學中晦澀難懂的理論;因為有人,所以責任不是宣傳口號里毫無意義的臺詞。“責任中國公益盛典”最大的貢獻,在于讓人看到了一群鮮活的人,記錄了一批鮮活的故事。在公共精神極度匱乏,私益被過度追捧的當下,他們飛揚跳脫,身體力行,他們如此鮮明地活著,鮮明得如同凡·高的名畫《播種者》。
“在被帶領的年齡,他們帶領自己,在被代表的時代,他們代表自己。他們不為秀而秀,不為諾而諾。他們以少年之身行,詮釋公民之真義。”——這是“廣州少年”的頒獎詞,這是他們公民行動,這是他們的“責任中國”。
那么,什么是你的“責任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