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中國性別平等與婦女發展》白皮書。白皮書提到,中國婦女貧困狀況顯著改善,在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女性人口的貧困發生率從2005年的20.3%下降到2010年的9.8%。另外,中國婚姻家庭中的性別平等狀況明顯改善,調查顯示,夫妻共同決策家庭事務成為趨勢,70%以上的婦女參與家庭重大事務決策,男女共同分擔家務的觀念得到更多認同,兩性家務勞動時間差距由10年前的150分鐘縮短到74分鐘。
中國社會的性別平等狀況如何,在發布這份白皮書之前,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在公共視野中,國家層面過去為保障性別平等出臺了不少法律法規,諸多政策也都體現了性別平等這種時代訴求,起碼在制度層面,性別平等已經有所保障。這是近年來看得見的積極變化,但是,性別平等問題的特殊之處在于,它并不是僅僅靠出臺法律法規就可以實現的,地方的開放水平以及社會觀念等因素都會影響人們的認知,這就決定了性別平等狀況可能會因為小環境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這種差異在不同區域之間表現得尤為明顯,對于生活在城市尤其是沿海發達地區的人們來說,可能對周圍性別平等狀況較為滿意,這些地區人們的觀念因為地區開放和經濟發展而得以更新,性別平等狀況較之過去明顯改善。一種突出的變化是,過去被很多人所忽視的性別歧視行為如今都可能受到批判,許多地方出現了針對性別平等的抗爭乃至訴訟,從反對就業性別歧視到有些前衛色彩的“占領男廁運動”,維護婦女權利的公共行動逐漸涌現,而在輿論場中,“女權主義”不經意間已經成為一種動員能力頗大的社會思潮。
與之相對,在部分少數民族和偏遠貧困地區,性別平等總體狀況仍然不盡如人意,“性別平等”在有的地方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男女的角色扮演仍然沿襲著傳統、保守的觀念和做法。普遍的如女童的受教育權得不到保障,極端的如拐賣婦女,有的個案反映的婦女受壓迫狀況,使人難以想象它會發生在現代社會,總體來看,不少地區的性別平等狀況依然讓人擔憂。
對于中國社會目前的性別平等狀況,大致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總體看來,中國社會性別平等狀況隨著經濟的發展而有所改善,與此同時這種改善幅度又存在明顯的結構性差異,經濟發達地區性別平等狀況較好,但相對封閉和貧困的地區則存在較大問題,性別平等狀況亟待改善。
如何改善性別平等狀況,這是一個頗為宏大的話題,從宏觀層面看,一方面有賴于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和落實,其中涉及的諸如女童受教育權這類底線保障,應當確保實現。另外,考慮到地區差異,部分少數民族和偏遠貧困地區無疑需要重點改善,此次白皮書提到相關的專項行動,顯示在保障女性的受教育以及就業方面,國家在制定政策過程中已經有所傾斜。性別平等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很多時候它是其他問題累積的結果,而經濟發展狀況就是影響性別平等的一個重要因素,性別不平等往往是男女角色分工導致的,如果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足夠為女性提供體面的角色分工,性別平等狀況可能就會隨之有所改善。
性別偏好導致人口性別結構失衡,有的孩子從出生伊始就面臨性別不平等。性別平等的改善是一個漫長且復雜的過程,中國的婦女權益保障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