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探討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考察了民族精神對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力的影響,提出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我國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
【關鍵詞】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 高校 科技創新力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06-02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形成的精神品質,是民族的靈魂,對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支撐作用。中華文明延續五千年不衰與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分不開的。中華民族精神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影響。
一 民族精神
1.什么是民族精神
一般認為,民族精神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的,與民族的物質生產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密切聯系,為本民族成員普遍認同和遵循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民族精神既體現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同時一定程度上又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相應的變化。當民族遭遇重大變故的時候,還會產生較大的變化。
民族精神與民族文化密不可分,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基礎,民族文化中蘊含著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構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對民族文化具有引領與制約作用。
既然民族精神構成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那么民族精神是不是等同于民族文化的核心?
對此,學者們存在不同看法。一種看法認為,民族精神只涵蓋民族文化核心當中正面的、積極的、精華的部分。如張岱年認為,構成民族精神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廣泛的影響;二是能激勵人們前進,有促進社會發展的作用。另一種觀點認為民族精神就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包括積極成分和消極成分。如李宗桂認為,把民族精神看作民族中的優秀文化,客觀上忽視了文化傳統中消極以及陰暗的一面。
我認為,既然談到精神就應體現積極向上的特點,民族精神不應包含民族文化核心中消極的方面,僅限于民族文化精華中積極向上的部分。這也與我們經常使用的“民族精神”這個詞語的習慣相一致。比如我們經常提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勤勞簡樸、愛國的民族,“雷鋒精神”“抗洪精神”是當代中華民族的精神等。
因此,本文所指的民族精神指本民族優秀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是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
2.中華民族精神及其內容
中華民族精神是中華兒女千百年來在中華大地上形成的影響中華民族發展的優良傳統與積極的文化精華。
中華民族精神包含哪些內容呢?
結合當前的一些研究成果,我認為中華民族精神包括自強不息的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和崇尚道德的精神。
自強不息精神。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一直秉持的精神追求。古代有“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的傳說;近代有不畏強暴,反壓迫、反侵略,奮發圖強的斗志;當代有改革進取,與時俱進的精神,這些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寫照。
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中華民族發展的始終,在東周戰國時期,屈原“捐軀殉國”的故事傳為佳話,南宋時期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人人盡知;近代的五四愛國運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奠定了基礎。即使在今天,愛國主義仍是中華民族精神不變的追求。
崇尚道德的精神。中國歷來以禮儀之邦著稱,崇禮尚德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也是以儒家文化為主的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在漫長的封建時代,倫理道德是規范和制約人們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主要規范。即使在今天,道德規范仍然是影響人們工作、生活的重要因素。
二 我國高校科技創新力
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是指高校通過有效利用和優化配置資源(人才、機構、設備、經費等),通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形成高水平的科技創新成果(諸如論文、著作、技術專利等),并形成具有競爭優勢的綜合能力。
1.高校科技創新的意義
高校是國家科研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十五”期間,我國大學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累計達570余項,高校的科研成果超過總成果的一半。據來自中國教育與科研計算機網的數據,2012年我國國家級基金資助產生的國際論文13.47萬篇,其中83.3%來自高校;在2012年表現不俗的論文中,81.8%來自高校。高校科研在國家科研中舉足輕重。
2.我國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
我國高校近年來雖然取得了不少科技創新成果,但與西方發達國家高校相比,還存在很大的差距。如瑞士這個800多萬人口的小國,領土面積僅相當于我國地級市大小,竟產生了2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僅瑞士的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建校150多年來,先后有愛因斯坦等20余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這里上過學或工作過。據科技部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介紹,我國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美國、日本僅為5%左右,特別是關鍵技術自給率低;我國高科技含量的關鍵裝備基本上依賴進口。
這些說明,我國科研包括高校科技創新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中國高校迫切需要提高科技創新力。
三 中華民族精神局限性對高校科技創新力的影響
中華民族精神對我們國家和民族產生過很多正面、積極的作用。但是,受民族文化中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發展演進過程中在適應時代發展方面的滯后性,致使中華民族精神對高校科技創新力的積極影響有限。
1.傳統民族精神對高校科技創新的正面影響有限
上述提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愛國主義、崇尚道德三個方面的民族精神,其中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直接相關的民族精神是自強不息與愛國主義精神。
從理論上講,自強不息精神對高校科技創新在精神和價值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和促進作用。但是,受現有不合理的科研體制、機制的影響,當前自強不息精神對高校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被弱化。不合理的科研評價體制及人們急功近利的觀念使得許多科技工作者追求短期的論文和課題數量,沒有把精力放到科研創新上。
與自強不息精神一樣,愛國主義精神對高校科技創新活動的常規影響也是有限的。
此外,民族文化中的一些消極因素對高校科技創新的負面影響不容忽視。如中國人奉行功利主義,過分關注現實得失,缺乏長遠眼光;儒家的中庸之道,主張做事四平八穩,不走極端,使得科技創新中缺乏冒險精神。這些因素對高校的科技創新產生了不利影響。
2.適合科技發展的民族精神在近代沒有充分發展起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民族精神也在發展和完善。在后工業化社會尤其是注重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作為當代文明標志的民主精神、科學精神與法治精神對科技創新必不可少,但這些精神在我們這個民族還沒有充分地建立起來。
得益于歷史傳統,歐洲在工業革命前夕的文藝復興時代,民主與科學的種子就開始發芽、生長,到工業革命時期,得到了充分的發揚,形成歐洲國家民族精神的一部分,為近代歐洲經濟與科技的發展與繁榮奠定了良好的精神基礎。近代中國,新文化運動打出了民主與科學的大旗,但由于受內憂外患的影響,民主與科學的精神沒有在國民思想意識中充分成長便夭折了。在今天,民主、科學、法治的精神仍然沒有在我們的民族精神中建立起來。
缺乏民主精神,高校的科技創新就沒有開放、寬松的氛圍;沒有科學精神,知識分子就沒有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的動力;沒有法治精神,科技創新就缺乏法律保障。
四 提升民族精神,增強高校科技創新力
中國缺乏世界級的創新人才,除了與各種體制、機制有關外,也與民族精神的局限性有關。要提高高校的科技創新力,就要培育相應的民族精神。
1.培養科學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重情輕理,重視人倫關系,輕視科學和理性。功利化使得國人不追究事情的因果關系和邏輯過程,只關心事情的結果和結局。這種對科學缺乏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缺乏對科學的冒險精神都不利于高校科技創新力的提高。
所以,要提高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必須不斷培育國人的科學精神,學校教育要培養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國家的體制、機制也要促進與激勵人們在科技上的創新。
2.培養民主精神
民主與科學是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想提高高校的科技創新能力,創建良好的民主氛圍,培育民主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創新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氣氛中才能更好地發展,政治與學術上的專制都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只有形成百家爭鳴式的民主氛圍,科技創新才有良好的環境。
3.培養法治精神
法治對科學發展和科技創新具有保障作用。完善的法制環境可以有效地保障創新者的知識產權,使科技創新持續進行。在國家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人們的法治意識,增強人們的法制觀念,創建一個良好的法律文化環境,為高校的科技創新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朱西周.中華民族精神的歷史演變與時代價值[D].中共中央黨校,2007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