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是指通過無線電波或導線傳送聲音的新聞傳播工具。廣播誕生于20世紀20年代,它的優勢是對象廣泛,傳播迅速,功能多樣,感染力強;短處是一瞬即逝,順序收聽,不能選擇,語言不通則收聽困難。廣播新聞是指以廣播為傳播手段對新近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的報道,泛指所有的新聞性廣播內容和報道形式。廣播新聞狹義上指的是廣播消息,與報紙的消息相類似。廣義上講,廣播新聞是指以廣播為傳播手段對新近發生的或正在發生的新聞事實的報道,泛指所有的新聞性廣播內容和報道形式。廣播是在我們生活中第一個出現的媒體形式,而且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廣播新聞為社會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廣播新聞播音有著怎樣的語言特點?廣播新聞經過了哪些變革和階段呢?
一 比較廣播新聞播音與電視新聞播音的差異
所謂廣播新聞播音,就是運用現代電子技術,通過廣播設備,用聲音的形式形象地向觀眾傳遞新聞信息的一種手段。廣播新聞播音很好理解,我們一般都是收音機、手機等電子設備經過調頻來收聽新聞。
電視新聞播音包括演播室新聞播音、現場出鏡新聞播音以及幕后新聞播音還有演播室對話。所謂電視新聞播音,就是運用現代電子技術,通過電視屏幕,用聲音的方式形象地向觀眾傳遞新聞信息的一種手段。而幕后新聞播音通俗來說就是當電視機播放畫面的時候我們用耳朵聽到的對于電視畫面進行補充說明的聲音。廣播新聞播音與電視新聞播音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廣播新聞播音與電視新聞口播的差異
電視新聞播音在現當代的媒體中屬于先進的傳播方式,它表現的手段多種多樣:除畫面、語言外,還有音響、圖表、字幕等;它的表現形式也不是單一的,在進行電視新聞口播的時候,我們不僅要關注新聞稿件的內容,還要關注上鏡的服裝、燈光、化妝、表情以及手勢等這些副動作。
而廣播新聞并非如此,其單一的通過話筒的傳播方式決定其不必在衣著、表情、手勢等這些副動作上花心思。而正是這個原因,意味著廣播新聞播音更加注重對聲音、播音基本功、內容的處理這些潛在的要求。
在處理內心情感以及對象感的方面,電視新聞播音是通過鏡頭傳播,鏡頭就是一個需要傾聽的人,主持人將鏡頭當作觀眾,對其播報;在廣播新聞播音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對象感,例如將話筒當作聽眾,甚至是想象前方就坐著一位渴望傾聽的聽眾,從而使主持人內心的情感有一種定位,播音過程中語氣也會變得更加親切自然。
從播音基礎的角度來說,廣播新聞的要求很高,因為主持人的聲音會通過離你很近的話筒傳播出去,因此要注意噴話筒、換氣等這些小細節。而在電視新聞播音當中,對其要求不是很高,低于廣播新聞的要求。
2.廣播新聞播音與電視新聞配音的差異
廣播新聞播音與電視新聞配音有很大的相似之處,例如它們都是在一個狹小安靜的空間,通過話筒記錄聲音并向外播出。但是同時它們也存在著一些差異。電視新聞配音與廣播新聞播音的主要區別在于播音員的解說配音要以畫面為主,使配音起到說明、解釋或補充畫面的作用,即貼合畫面。這里的“貼”,不能單純地理解為“對人頭”或“卡時間”,而是指配音與畫面的完美結合。正是出于“貼”畫面的要求,所以新聞片的配音必須同每一條新聞的自身特點相吻合。
總之,電視新聞播音與廣播新聞播音有相同點,也有不同點。相同點是它們都以稿件為創作依據,要求主持人在播音時擁有明確的對象感,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強烈的講述感。其不同點在于,電視新聞播音要比廣播新聞播音復雜、煩瑣,播音時有副動作參與、觀眾關注點多等。
二 廣播新聞播音與廣播小說類播音的對比
近年來,廣播新聞在逐漸發生著變革,播音的內容涉及面更加的廣泛;語言上也逐漸豐富多彩,變得靈巧多變。那么在廣播當中,新聞廣播與其他節目類型的廣播,譬如小說類廣播,存在哪些差異呢?
從目的上來說,小說類節目能夠營造出一種靜謐欣賞的情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心情愉悅;而新聞廣播以傳遞最新、最快的消息為主,聽眾以接收消息為目的,所以新聞廣播較小說類廣播更具時效性,氣氛更緊張。
從內容上來講,小說類節目選題的內容是從小說、書籍、文獻中摘抄出來,傳遞出的內容是一個故事或者小說片段;而新聞則是根據真實發生的事實為內容傳遞真實信息。
從基礎用聲方面來講,小說類節目音色相對更加柔和,根據劇情需要聲音會出現跌宕起伏,在用聲方面來說聲音的舒展性比較大。而新聞播音沒有太大的起伏,總體來說變化范圍不大,語勢更為規律。
從狀態上來講,無論是哪種播音都要達到輕松自如的播音狀態。
三 我國廣播新聞播音的發展
1.新中國建立到60年代中期語言的特點——語言單一
1949年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全國人民滿懷熱情投入到革命建設中。因此這個時期所傳播出來的信息是積極向上、富于激情的。
在這個時期,人民廣播事業處在開拓創業、發展提高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的廣播語言繼承發揚了解放區人民廣播的優良傳統,其要求是要做到準確、鮮明、生動,但此時廣播語言自身的特點還不夠鮮明,尤其是新聞基本是沿用了報刊的語言方式,多為書面語,口語化特點不突出。
2.“文革”時期語言的特點——革命性空話套話
“文革”時期的廣播是政治性的廣播,幾乎所有的廣播都是在為政治服務,以階級斗爭為綱。廣播語言中時刻不忘引用最高指示,句句不離開“革命”“斗爭”等字眼,贊頌與抨擊都不遺余力,語言充滿了火藥味,空話、套話充斥媒體與生活的各個角落。其播音語言表現為:高、平、空、冷、僵、遠,即調門兒高、語言平、內容空、態度冷、狀態僵、與受眾距離遠。
3.“文革”結束至80年代末語言的特點——走向真實
從政治、思想、時代、社會等因素來看,這時期的廣播語言努力肅清“文革”流弊,恢復純潔健康,為解放思想服務。
1981年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正式以主持人形式推出《空中之友》節目,這也是我國內地在改革開放背景下創辦的第一個廣播主持人節目。而《空中之友》主持人節目的開播,對于我國廣播節目語言風格的深刻影響,已為廣播學界所公認。這種“交談式”的播音主持方式回歸到“文革”前強調人情味的優良傳統,讓當時早已對“文革”時期“高、平、空”的語言感到厭倦的聽眾耳目一新。這種語言樣態上自然交流與親近感的播音主持語言風格的出現,改變了以往單一性的傳播模式。
4.媒體語言豐富和創新時期(20世紀90年代至今)
由于這一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開放加深,無論是科技、文化還是經濟都實現了快速的增長。廣播和電視的新聞播報方式都隨著社會和科技的進步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說新聞越來越成為人們更加容易接受的一種方式。
第一,與聽眾的距離更近了。說新聞的出現就好像有人在耳邊說事情一樣,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例如在遼寧衛視中午檔播出的《說天下》說盡天下最新的新聞,聊聊新聞當中的有趣的信息,既讓人們獲取最新信息,又讓人們身心愉悅。
第二,播音員好當了。站在播音員和主持人的角度來看,較之前更容易了。站在專業的角度來講,說新聞只需要將新聞的內容放松地告訴大家,所以不用再像新聞聯播的播音情、聲、氣結合完美才能達到聲音好聽、氣息穩定、中規中矩的效果。這也就意味著,作為現在的主持人播音員在播讀新聞的時候應該更加地注重內容而非形式。所以現在無論是電視新聞播音還是廣播新聞播音都稍微放寬了對播音基礎的要求。
第三,說新聞可以更入耳。實話、好聽的話、幽默的話都可以在節目中聽到,觀眾的耳朵也接收到更加豐富多彩的語言形式。
5.未來廣播新聞播音的預測
未來廣播新聞播音會更多采用說新聞的方式,而在形式上會變得豐富多彩,語言運用上會更加詼諧幽默,往后廣播新聞播音狀態會更加的放松、自然,平常化。
第一,未來廣播新聞播音方式上,口語化會更加明顯。且播音方式會隨著新聞稿內容的豐富多彩而變得更加靈活多樣。網絡媒體時代的到來,新穎的選題層出不窮,由于新聞內容的選題變得更加廣泛,未來的廣播新聞播音將變得更加活潑動聽。
第二,未來的播音方式語態要求更加時尚。這種時尚并非我們所認識的時尚潮流,而是與時代接軌的一種審美。隨著普通民眾的審美與審實的提升,播報的新聞受到更多關注的同時,其播報水平與真實性也會受到更多質疑與考驗。因此在語態的要求上更加時尚化,即要與人們的審美中等水平線持平。
第三,未來的播音脫口秀新聞會更加的普遍。流利的語速,清晰的咬字,有深度的內容都是脫口秀節目受大眾追捧的原因。對于新聞類的廣播節目來說,擁有這些優點同樣可以受到聽眾的歡迎。現在已經出現了一些談話聊天類型的新聞播讀節目,而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脫口秀新聞,將廣播新聞與脫口秀掛鉤,聽眾的審美會受到更多的刺激。
四 小結
廣播新聞播音的語言特點相對于電視新聞播音的語言特點是播音技巧和基礎性要求更為規范,相對于廣播小說播音的語言特點則是情緒更為客觀、語言更為精煉、語勢更加規律。
隨著時代的發展廣播是不會滅亡的。我國廣播新聞播音經過幾十年發展,已經進入了創新時期,未來還將繼續發展,成為不可或缺的新聞播報形式。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