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查閱教師教育研究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對目前我國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進行簡要的評價,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教師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教師教育 培養目標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25-02
教師,是古今中外可敬可愛的職稱。教師的發展關系著教育的發展,因此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對教育未來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
一 我國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概述
1.我國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
我國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根據教育方針的要求,培養忠誠于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民教師。教育部在1981年頒布的《高等師范院校四年制本科文科三個專業教學計劃(試行草案)》中,對高等師范院校的培養目標做了具體的規定,要求如下:
第一,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社會主義;努力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等基本原理,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具有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精神和共產主義道德品質;堅決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忠誠黨的教育事業,自覺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第二,掌握本專業所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盡可能了解與本專業有關的科學新成就;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訓練;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教育理論,具有從事中學教育的教學工作的初步能力;能用一種外語閱讀本專業的外文書刊。
第三,具有健全的體魄。
2.我國教師教育的培養模式
長期以來,我國教師教育培養的基本模式是:學生進入獨立設置的師范院校后,完成學制內設定的特定專業課程和部分教育專業課程學習,即可獲得教師資格。
二 我國教師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評析
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決定了未來教師培養的質量,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客觀明確地認識和評價我國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不僅可以讓我們認清自身的不足,同時也激發我們學習和借鑒他國成功的經驗,以使我國教師教育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更加切合我國國情,與時俱進,為我國教育事業培養出更加優秀的教師隊伍。
1.我國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過于籠統和陳舊,不利于對其進行考核和評價
在很長的一段時期,我國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根據教育方針的要求,培養忠誠于社會主義事業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民教師。對于這一培養目標,并沒有具體闡述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其知識素養、教育教學技能、與學生的友好相處以及班級管理能力需達到什么樣的程度。僅僅以“德、智、體”大而籠統地規定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是不利于教師教育的發展的。反觀英國,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是:通過提供高質量的培訓課程,使每一個師范生都成為自信、能勝任、善理解、高效率的合格教師。這一培養目標極為詳盡具體地體現在英國教育與就業部1998年頒布的《教師資格證書授予標準》中。在《教師資格證書授予標準》中,從“知識與理解”“計劃、教學和課堂管理”“監控、評估、記錄、報告”和“其他職業要求”四個大的方面對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進行了詳細而具體的規定。不僅涉及學科知識、教學技能,更涉及班級管理、制訂目標計劃以及如何對師范生進行監控、評估、記錄和報告。在如此翔實的培養目標面前,便可根據這些目標制訂切實可行的培養計劃,并一步步落實到教師教育中去。因此,我國教師教育的培養目標急需改進,必須根據我國現實情況,借鑒別國的先進經驗,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目標體系,從而讓我國教師教育改革的相關措施有據可循。
2.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單一,不能滿足新時代對教師培養的要求
我國的師范教育歷經百年滄桑,從借用日本師范教育體制,模仿美國師范教育體制,再到引進蘇聯師范教育體制,到改革開放后進行的師范教育體制改革,形成了現行的師范教育體制。從小學到大學的修業年限為16年,師范學校相當于中等教育程度(第10~12學年或10~13學年),師范??茖W校相當于大專教育程度(第13~16學年),師范大學、師范學院相當于四年制大學本科程度(第13~16學年)。現今,中等師范學?;旧媳粠煼洞髮W合并或被取消。在長期這種單一的培養模式下,不僅不能解決我國農村教師緊缺的狀況,更是不能滿足新時代對教師的要求。在國外發達國家,教師教育的發展已經達到較高的水平,其培養模式根據時代的變化而不斷修正。德國在1990年之后,進行了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和改造。勃蘭登堡州波茨坦大學提出的高等師范教育模式(簡稱“波茨坦模式”)脫穎而出?!安ù奶鼓J健绷η蟾纳苽鹘y模式中“大學學習階段”和“見習階段”相割裂的情況,從而建立一種具有示范性的培養模式。德國對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探索,不禁讓我們反思自身的培養模式。我國教師教育的培養模式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是沿用或修改發達國家的模式,并沒有能夠形成自身的特點,沒有能夠與時俱進,從而導致在這一模式下培養的教師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
3.課程設置中觀念傳統陳舊、內容狹窄空洞、結構比重失調,阻礙了新時期教師教育的發展
國內關于教師教育課程的研究成果相當豐富,有關研究結果表明,當前教師教育課程滿意度低,存在的突出問題是:理念陳舊、結構失衡、功能低效。我國高等師范院校在課程設置方面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即重學術輕師范,重理論輕實踐,重文化知識輕科學技術。在這種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我們教師教育的課程設置上理論和文化型的課程占了絕大多數,而實用的課程很少,這就導致很多學生覺得學校學的東西空洞而無趣,并且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用之甚少。不僅如此,很多師范類專業注重學科知識的學習,對于教育科學知識卻不重視,從而導致一部分師范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無法適應工作要求,這種課程安排比例的失調嚴重影響了教師教育的質量。而且,我國的高等師范大學對于教育實習的重視度不夠。很多學校雖也安排實習,但實習的時間非常有限,并且在實習過程中沒有規范的考核標準,不能保證實習的效果和質量。在國外,許多發達國家在教師教育課程的設置方面已經相當完善。在美國,本科水平的師資培訓課程包括三類:普通教育課程、教育科學課程、學科科學課程,并對相應課程所占的比重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在英國,一個師范生一般都有一年左右的實習期,并對實習期有相應的考核,只有順利通過實習期考核的學生才能走上教師崗位。這些都充分展示了其對教師教育的重視。我國教師教育課程中出現的問題,迫切需要進行教師教育課程的改革。
4.教師教育招生制度寬泛,入學資格標準低,不利于培養出高素質的教師
在我國師范專業和其他專業一樣統一招生,只要考試分數達到一定的標準,就可以報考相應的學校。在師范院校,很多學生的志愿不是成為老師,所學內容基本跟日后的發展沒有太多的聯系,這樣既浪費了資源,也可能會阻礙學生日后的發展。在英國,對于師范生的招生具有嚴格的限制。招生簡章上明確要求是日后希望成為教師的學生。在招生之后安排入學面試,面試內容有些是了解學生對于教師職業的理解和期望,有些是請相關的中小學老師進行審核與把關。有些學校甚至在面試之前先帶領學生去中小學進行參觀學習,在切身體會之后,然后再進行面試。這樣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未來教師隊伍的素質,只有期望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學生才更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中。
現今,在我國教師資格考試比較受歡迎,本著多個證書多條出路的思想,很多非師范專業的學生積極參加教師資格考試。然而,報名參考的學生絕大部分并不是真正想從事教師行業,僅僅是為日后的求職多一個選擇。我國的教師資格考核制度,僅僅是要求報考人員參加考試,考試合格之后,通過面試就可以頒發教師資格證,并沒有對這些未來的教師進行專業的培訓,這種輕率的行為也使得我國的教師素質不高,達不到預期要求。因而如何提高教師質量,把好入門的第一關非常重要。
5.教師教育培養模式脫離實際,導致師范生畢業后就業難
近年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嚴峻的社會問題。傳統觀點認為畢業生就業難是因為“高不成、低不就”,“高不成”主要歸因于畢業生就業能力不足,“低不就”主要歸因于畢業生就業觀念陳舊,不能與時俱進。然而事實并非只有這樣的歸因。畢業生“高不成”主要是因為與畢業生就業能力匹配的就業機會少,背后不僅有市場規律作用的合理因素,還有效率降低導致勞動力需求下降的體制性障礙,更有高等教育忽略“創業教育”方面的缺失。畢業生的“低不就”主要因為在次級勞動力市場上,畢業生和雇傭單位具有不同的目標效用函數,兩者很難在同一效用水平上實現交易。師范畢業生同樣面臨著就業的困境,教師教育的培養模式脫離實際,并沒有培養市場需要的能力,從而導致師范畢業生就業能力與市場需求脫節,無法達到市場的需求,從而導致就業難。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教育應與中小學進行合作,及時反饋人才市場的需求信息,讓師范生能及時了解中小學師資的要求,從而不斷充實和提升自己。
三 結束語
教師是教育的主體,教師的發展關系著教育的發展。不同時期對教師有著不同的要求。教師教育承擔著為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優秀教師隊伍的重要使命,教師教育培養目標的設定和培養模式的建立是培養優秀教師的保障,只有明確的培養目標和先進的培養模式才能培養出合格而且優秀的教師。因此,我們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不斷反思自身,找到一條適合我國教師教育發展的道路,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優秀教師。
參考文獻
[1]李其龍、陳永明主編.教師教育課程的國際比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76~177
[2]陳永明等.教師教育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劉帆.中國高校畢業生失業研究——勞動力市場分割的視角[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4]《教師教育課程標準》專家組.關于我國教師教育課程現狀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8(9):19~24
[5]仵秀琦.試論我國教師教育培養模式的立法現狀及其完善[J].中國成人教育,2009(9):7
[6]王艷玲.培養“反思性實踐者”的教師教育課程[D].華東師范大學,2008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