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開始向創新型國家進行轉型發展,高校知識產權工作的重要意義開始吸引大家的關注,我國實施知識產權工作戰略的步驟一步步推進。然而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高校對知識產權認識不到位、政策導向、市場環境等方面的因素,我國高校知識產權發展目前存在不少問題和制約因素。
【關鍵詞】高校 知識產權 現狀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38-01
目前,負責教育工作、科技工作和知識產權工作的相關機構相繼出臺了一些加強高校知識產權工作的法律法規,教育部于1999年頒布了《高等學校知識產權保護管理規定》,教育部和知識產權局于2004年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知識產權工作的若干意見》。相關主管單位對知識產權所規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對高校知識產權意識的覺醒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有效地推動了知識產權在高校的發展。但由于我國建立知識產權制度的時間較短,加上歷史因素影響,目前我國高校的知識產權工作還有不少問題亟待解決。
我國高校里,知識產權工作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成果的轉化率較低,雖然數量上已經有一定的提升,但知識產權本身的巨大經濟力量并未發揮出來。根據官方統計的相關數據資料,2000~2004年間,我國高校范圍內共申請專利18000多項,擁有專利數量8000多項,而其中專利的實施量僅有1900多項,只占到專利擁有量的22.8%。2000~2004年這五年時間里,我國高校申請發明專利占到申請專利總數的62.3%,許多申請成功的專利往往由于多方面因素陸續“流產”,并未能投入市場生產。加強知識產權經營工作是我國高校的當務之急,但存在著不少困難。
一 缺乏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創新數量不足
有關部門組織的調研結果顯示,高校的經費投入中,企事業單位的投入基本不超過30%。高校科研隊伍力量有限、規模小,缺乏合作,難以獨立完成較大型技術的開發任務,即使部分專利項目能夠產生社會效益,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動作用,但由于缺乏對具體經濟活動進行全面了解,自主知識產權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項目申請了專利,但實施效果并不令人滿意。高校只關注到論文、著作等形式的名譽產權,還沒有充分認識到專利的重要性,這和我國目前大力保護知識產權、鼓勵開展技術創新的政策導向不符,對于高校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的形成并未能產生積極影響。
二 缺乏切實有效的政策引導,知識產權自主創新水平較低
目前,我國高校陸續制定實施知識產權管理的辦法。為了鼓勵高校教師去積極申請專利,高校采取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如將專利成果計入工作量,或作為晉升條件等。這些鼓勵性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卻也造成片面追求數量的不利局面,專利項目的申請與投入生產并沒有形成齊頭并進的理想局面。2003年,我國在對高校知識產權工作進行的調研中發現這樣的普遍情況:高校申請專利的動機中,出于獨占市場的目的所占比例不足1/3。不少研究人員錯誤地將專利視作榮譽或晉升職稱的資格。這種情況下,專利與論文不正確地等同了。也很少有研究人員費心費力去將專利投入市場或生產,造成專利使用率低的局面。與美國的許多高校不同,盡管我國高校在專利數量上占有一定優勢,但在專利的投產、經營管理方面做得遠遠不夠。
三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不夠,未能形成良好的法律保障體系
目前我國高校中普遍存在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的現象,分析其深層原因,首先,高校普遍缺乏知識產權方面的維權意識,沒有有力的制度保障所有者的權益,一旦文章公開發表或參賽,細節內容公布于眾之后,就沒有了獨特性,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就無從談起。其次是高校人員日常的交流、合作、社會兼職等工作中,技術合同還沒有形成規范性的保護知識產權的條款,企業直接占有了科研人員的技術成果。再次,我國高校研究人員流動較為頻繁,無法保留很多核心的科研成果。目前,雖然我國已初步形成了知識產權的法律框架體系,但并沒有形成實際可行的實施細則,執法、維權等環節力量薄弱,現有的很多法律還不能很好地處理高校知識產權保護工作中產生的許多問題。侵權行為和仿制產品的情況更是屢見不鮮,極大地削弱了高校對知識產權經營的熱情。即使訴諸法庭,也往往由于各種原因不了了之。這些方方面面的情況都使得研究人員對申請專利和將專利投入生產、投入市場望而卻步,選擇觀望態度。
四 產權不明,難以建立研究成果的產出激勵制度
我國高校的科研項目申請部門眾多,管理復雜,科研成果的最終所有者存在認識上的分歧。在實際操作環節上,高校往往在利益分配和權益保障中處于不利的一方,難以維護自身權益,利益分配上也有較大矛盾。目前,我國在專利法、技術合同法和成果轉化法等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了成果持有人或轉化獲益人對成果發明人的獎勵額度,允許技術所有者以技術本身作為無形資產入股,并明確規定了技術入股的相關事宜,但在實踐中還存在不少技術問題,如技術如何評估定價,所占比例是否合理等都難以體現個人和集體的利益均衡,不利于對知識產權進行經營管理。
目前,我國高校對知識產權的認識還停留在較低水平,缺乏知識產權意識,重數量輕質量,重申請輕成果投產,重論文輕專利,知識產權經營管理制度不完善,機構不健全,成果轉化率低,知識產權教育和培訓工作尚未開展起來。知識經濟的核心在于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高校應高度重視知識產權管理工作,積極推動知識產權工作的進一步開展。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