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學生自覺的跨文化意識以及對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使其成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加強跨文化知識的輸入,是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有效措施。本文對英漢日常用語進行對比分析,揭示不同民族社會文化對日常用語的影響。
【關鍵詞】日常用語 跨文化交際 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58-02
中國學生是在中國文化環境中學習英語的,這個環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環境,也指個體的心理環境,即受中國文化制約的行為、認知模式等等。從本質上說,教授中國人英語,是讓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已形成的中國語言文化環境中的英語語言文化的移入、吸收和消化,進而在學習者身上生成雙文化能力的過程。在我國,英語不是人們的日常交流工具,學生缺乏自然習得英語的環境,對英語文化背景的了解貧乏。我們常遇到學生把自己本族語的交際規則運用到目標語上面,令交際雙方陷入極其難堪的境地,如中國學生與英美人交往時出于中國人的習慣,套用中國式聊天的方式,問一些像“Are you married?”“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等有關個人隱私的問題,導致跨文化交際的失敗。因此,對中國學生而言,其交際能力的高低取決于對英美及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下面對英漢兩種語言中的一些日常用語進行對比,分析其中的文化因素。
一 親屬稱謂語對比
中國人很重視親屬的稱謂,言必明長幼,稱必辨男女,本家成員與外姓親戚從稱謂上一目了然。然而,英美人并無如此清晰明了之差別,不僅是本家成員與外姓親戚在稱謂上常常混為一談,有時連男女也不分,如cousin一詞。這種差異是由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決定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社會文化體系,既重家庭倫理,又講社交禮儀。直到今天,中國的倫理道德仍然保留著過去的一些痕跡。而英美人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崇尚個人價值,強調表現自我。宗法關系遠不及中國人那么嚴密,家庭觀念也不及中國人那么注重。反映在親屬稱謂上,就是簡略概括、不求精確的語言現象。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在交際時非常強調彼此之間感情的融洽、和諧,往往把家庭本位向外推移,于是漢文化中出現了親屬稱謂的泛化現象。這一現象體現在言語交際上就是親屬稱謂常被應用于社交場合,無論是對街坊鄰居、朋友熟人還是素不相識的路人,人們均按年齡、性別稱呼對方為大爺、大娘、大哥、大姐等。這些用于社交場合的詞語表示的是人們之間親如一家、情同手足的良好人際關系,而并非具有某種親屬血緣關系。英美人宗族觀念淡薄,不僅不會用親屬稱謂去稱呼家族以外的人,甚至連家族以內的人都很少用。漢文化中用于社交場合的親屬稱謂不可用于英語中,否則會引起人際關系混亂,導致交際失敗。
二 社交稱謂語對比
1.社交通稱
在英語中,Mr、Mrs、Miss、Ms + surname是使用頻率最高的社交通稱。在正式場合,鄭重關系或陌生人之間,不同年齡、身份者之間可普遍使用該稱呼形式。在英語中Mr、Mrs、Miss、Ms不與名字(first name)連用。在漢語中,先生、太太、小姐、女士與英語的Mr、Mrs、Miss、Ms在使用形式上有所不同。先生、太太、小姐、女士前既可用姓、姓名,也可只用名字。先生一詞在漢語中還表示其他意思,如丈夫、老師等,小姐一詞現在于某些場合也有不尊之意。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價值觀念的更新,出現了同志、師傅、老板、親等社交通稱,但都不能一概而論地用來通稱所有的人。這種通稱形式缺乏的現象反映了社會文化在深層對語言的影響。
2.職事稱謂
在英語中能用作稱謂語的職務不多,而且顯示出一定的模糊性,如President可用來稱呼總統、主席、大學校長,也可用于銀行行長等職務的稱呼;Director使用范圍也非常寬泛,可用來表示很多不同部門的頭,相當于漢語中的署長、局長、處長、總監、主任等。而漢語中對職務的稱呼十分具體到位,如校長、館長、院長、廠長、臺長、站長等。孔子“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思想幾千年來對中國的政治、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儒家靠嚴格的等級制度來保證皇權統治,中國文化多年來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形成漢語中名目繁多、十分具體清楚的職務稱謂語。在英語中可用作稱謂語的職業也很少,如doctor、nurse、waiter/waitress等,而絕大多數職業在漢語中都可用作稱謂語。例如老師、律師、工程師、會計等這些在英語中不能稱謂的職業在漢語中均可用作稱謂。漢語中習慣于把一些具體的職務、職業加在姓之后稱呼對方,像馬老師、李律師,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將這種文化習慣遷移到英語的交際或學習中去。
3.“老/小+姓”稱謂
我國文化從古至今都奉行尊老敬老的傳統,特別是在家庭中老者的地位往往是至高無上的。反映在漢語中不僅有老王、老張等“老+姓”的稱謂,而且還有老先生、老師傅這樣的尊稱和“姓+老”的稱謂,例如趙老等,這一稱謂形式中表示尊敬的情感色彩更濃于“老+姓”的形式。但在西方文化中,父母與子女之間強調的是平等關系,年輕人以不依賴父母、獨立自主為榮,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為依賴。從家庭到社會,老年人都反感別人說自己老。如果把漢語中老張或趙老之類的尊稱直譯為英語,被稱呼者不僅體會不到其中的尊重,反而會覺得是對自己的侮辱,所產生的負面影響是不可想象的。“小+姓”在漢語中是上級或長者對下級或年輕人的一種稱謂,該稱謂顯得親切、隨和,而英語中則沒有這種形式的稱謂。
三 招呼語對比
英漢招呼語均有一定的格式和說法。問候語與稱謂詞一起出現的招呼語是英漢兩種語言都常使用的形式。英語一般是問候語在前,稱謂詞在后。當問候語后的稱謂詞選用Mr、Mrs、Miss、Ms+姓的時候,是一種禮貌程度較高的招呼語形式,往往體現社會距離與權勢關系,常用于年齡、職位、社會地位等不同的對象之間。如雇員對老板說:“Good morning,Mr.White!”,老板則回答:“Morning!”;而當問候語后的稱謂詞只用名時,如“Hi,Richard!”這種招呼語則常用于年齡、社會地位等相當的對象之間。漢語多數情況是稱謂詞在前,客套話在后,如“阿姨,買菜去啊?”“小田,上班啊?”“許處長,您好!”等。這是由于中國人很重視講話雙方的地位和身份,稱謂詞往往可以表達這一功能,打招呼時先選用稱謂詞,再說問候語。而英美人不太重視對方的頭銜職位,強調相互平等,所以在招呼語中把稱謂詞置后,問候語顯得更為重要。另外,中國人在某些場合只用稱謂語打招呼,英語中一般沒有這種格式的招呼語。例如,在學校里學生遇見老師尊敬地叫聲某某老師就是打招呼了。
四 結束語
中英日常用語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會文化,熟悉這些文化背景有助于中國學生逐步增強跨文化交際的能力。高校英語教師應著力開發課堂教學的潛力,采用跨文化交際教學模式,利用多種途徑模擬目標語文化語境,將大量的相關目的語文化信息滲透于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使學生從中感受中英文化差異對語言使用產生的影響,適應英語文化環境,培養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英漢語言文化對比[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田惠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4]許余龍編著.對比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李燕姝.也談外語教學中的語言與文化相結合[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7(2)
[6]劉茹斐.淺談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