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保護成為新世紀的主題,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給子孫后代留下青山、綠水、藍天”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關鍵詞】地理教育 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60-02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學科。對于地理學科來講,環境保護是永恒的主題。人地關系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師范地理教學的中心內容,是貫穿教學的主線之一。在我校使用的中師地理教材中,第一章至第九章討論的主題即是人地關系,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別討論人類生存環境的四個主要方面:宇宙環境、大氣環境、海洋環境和陸地環境,第五章至第八章分別討論人類活動環境的各個方面——聚落、農業、工業、地域聯系和旅游,第九章人類和環境,則是對以上各章內容做高度的概括說明,以人口、環境與發展的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為線索,揭示當今人類面臨的各種環境問題,而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解決各種問題的根本途徑。
由此可見,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化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相互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讓環境保護的意識深入人心是時代賦予地理教育的使命。對學生進行環境保護教育也是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的手段,是學生德育工作很好的切入點。
在地理教育中教師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才能很好地把環境保護的理念,不但植入學生的大腦,而且還能讓學生把意識轉化為自覺的行動呢?
一 教師需要提高個人文化和專業素養,懷揣愛國熱情
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必須懷揣愛國主義情懷,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偉大祖國的壯麗山河、富饒的資源容易喚起學生的愛國熱情。教師要用愛國主義的激情喚起學生改造自然的同時保護環境、創建美好家園的情操;要教會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健康的情緒、堅強的意志和和諧的人際關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
地理教師還必須夯實自己的專業知識,與時俱進,充分感受和認識人地關系,能夠從理性的知識角度和感性的情感角度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對生活中所發生的惡性環境事件做出正確理性的反應。
二 建立友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真摯的師生情感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教學的實施和教學效果的提高。要想達到這樣的教學境界,教師就必須認真、持久地培養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只有有了學習興趣,才能誘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才能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學習知識,才能讓他們認識到地理有趣、有用、可學。
三 讓學生充分認識目前的環境形勢,學會有用的地理
當前,國際社會關注的全球環境熱點問題主要是氣候變化、臭氧層破壞、酸雨、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等。環境問題實際上也是發展問題。由于各國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經濟結構、產業政策、自然條件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環境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解決環境問題的側重點和對策也不一樣。讓學生了解世界及我國的環境問題,才能夠更好地在地理學習中產生共鳴。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課標最基本的理念,要求教學要盡量還原生活,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教學活動置于逼真的社會背景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強烈愿望,把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和內在需求,讓他們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地生活。
地理教學中針對環境保護教育,根據生活地理的內容要求,我總結了一下,它們包括:(1)能夠評價生活環境質量,根據自己的需要以及個性愛好選擇居住地的區位,并能對環境采取積極態度與保護行動。(2)對各種自然與人為災害的發生、防御有正確認識,具有安全意識,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護的措施。(3)運用地理常識看懂各種媒體的新聞報道,了解國內外重大環境事件的地理背景。(4)在休閑時,知道采取什么休閑方式(如娛樂、健身、野營、旅游等),并知道怎樣利用環境或選擇路線來進行休閑活動。(5)知道區位生產和銷售地的人文特征與投入產出之間的關系,以及生產中的環境代價。縱觀當下我們的教育觀念,在環保意識上仍然存在很大的漏洞與問題。正因為如此,我們的環境意識淡薄,在教育上對環保意識的重視程度不夠,致使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難以和諧。因此,我們在地理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學科的優勢,應該注意到環保教育的重要性,加強人們對于環保的重視。
四 結合中師學生的年齡特征和職業特征開展教育活動
師范學校的在校生年齡為15~20歲,他們充滿激情,情緒情感內容的社會性日益深刻,能用一定的道德準則去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道德行為更加自覺、深刻,初步形成了道德觀點、道德行為和道德情感相聯系的道德信念,自我意識漸漸發展,世界觀逐步形成,出現了情感傾向的定型。針對這樣一個群體,地理教師要積極正面地加以引導,將環境保護、熱愛國家的思想意識內化為他們世界觀、價值觀的一部分。
學生是祖國未來發展的主力軍、建設者。必須讓他們清醒地認識到在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過程中,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環境問題日趨嚴重,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環境保護成為當今世界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環境保護意識的強弱是體現一個國家民族素質的重要標志。因此,要對現代青少年學生進行必要的環境意識和全球觀念的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樹立科學的人口觀、環境觀、資源觀和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取向。我校師范學生畢業后大部分選擇的職業是教師,主要是從事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承擔著培育下一代的責任。當環境保護這一思想已經成為教師本身世界觀和價值觀的一部分的時候,教師通過言傳身教可以很好地將這一思想理念傳遞給學生。
參考文獻
[1]何霞.淺談德育在地理教學中的滲透[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2(12)
[2]李瑞霞.地理課教學中增強學生環保意識的措施[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