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物理是一門著重培養大學生綜合能力和素質的課程,是理工類專業必修基礎課程。本文從成熟本科院校大學物理教學現狀入手,深入探討新建本科院校大學物理課程建設,重在探討其創新教學模式,以促進物理學發展和新建本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新建本科院校 大學物理 教學模式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69-01
新建本科院校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的產物,其辦學目標多集中在以培養應用型復合人才為核心,提倡錯位發展、內涵發展。課程建設是新建本科院校的首要任務。作為通識性必修課,大學物理無疑是列在首位的。當前,部分本科院校大學物理教學存在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學科化、理論化,課時嚴重不足,教學理念及方式方法落后,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及學生學習困難等問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應充分重視物理基礎課程,分類分層設置物理系列課程,合理設計課程內容,倡導啟發式、探究式教學,增強教學藝術性,以提高大學物理教學效果。大學物理不同于其他一些公共基礎課,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科學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所必備的知識基礎。大學物理同時也是一門與實際生活聯系密切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大學物理課的開設,可以為學生四年的系統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大學物理課的教學在對低年級學生進行知識、能力、素質培養和教育方面具有其他課程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 工科院校大學物理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工科院校一直把大學物理課作為公共基礎課,特別是在注重實用技術和經濟發展的今天,然而大學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也較為凸顯。第一,教學內容聯系不緊密。大學物理由經典物理學和近代物理學組成,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來講,更多地強調經典物理而忽略了近代物理。此外,基本理論知識點未能與具體專業方向相銜接,存在著大學物理理論知識與專業理論教學脫節的現象,導致學生存在著學無所用的思想,厭學情緒嚴重。第二,教學設置不合理。應用型本科高校過分強調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專業課、技能課不斷增加,大學物理學時大大減少,使大學物理這門課程難以發揮它的科學素質教育培養的重要功能。第三,任課教師安排不合理。部分高校物理教師資源欠缺,經常采用外聘、兼職等形式的教師授課。外聘教師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為本校教職工的作用,兼職教師能力和精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發揮,因此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和興趣。第四,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單一。部分院校的物理教學改革“雷聲大,雨點小”,實驗課程安排較少,實驗設備不能很好利用或匱乏,多媒體教學不能充分展開,考核方式也只是局限在理論上,單一的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不能達到因材施教,也未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二 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學物理教學思考
1.加強大學物理專職教師隊伍建設
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的學生主要是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技能型人才,不是學科型、學術型、研究型人才。其目的是縮小畢業生就業與社會需求的差距,實現就業的無縫對接。因此,授課教師需要理論、實踐經驗豐富,才能帶動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實行分層分專業教學
大學物理是對初、高中物理內容的升級、擴展和深入,利用更高級的算法對物理本質進行推導和介紹。但針對不同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學生,專業基礎需求和學生學習能力差異很大,應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大綱和課程體系,實行分層分專業教學模式,充分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以滿足社會和企業的需求。
3.多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
深入學習并與其他本科院校交流,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學物理不應停留在堆積公式、概念上,可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動畫技術軟件,如用Flash、Authorware等軟件編寫的多媒體課件能動態地演示復雜的物理過程。
4.加強大學物理實驗課程建設
大學物理實驗是真正提高學生實踐動手操作能力的課程。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物理成績,增強大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部分院校已將DIY思想運用到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起到了顯著的效果。大學物理實驗除增進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外,也提高了學生對大學物理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適當增加大學物理實驗課時,對大學物理理論教學反饋和思考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 結束語
大學物理是新建本科院校理論基礎課建設的重要課程之一,綜合上述幾點對大學物理教學的思考,讓高校和教師都能意識到,為滿足當前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需求,大學物理教學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許雪芬、王志萍.應用型本科大學物理課程教學探討[J].江蘇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4(2):114~117
[2]包秀麗、劉國華.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策略[J].教育評論,2013(3):117~119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