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以及綜合性人才首先需要有高素質、專業化和創造能力強的教師。語文教學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整體素質。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是素質教育理論指導下的語文學習方式和語文教學方式的一次重大改革,課標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關鍵詞】素質 能力 教育 語文教師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77-02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建立一支具有政治過硬,業務專業,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大計。”實施素質教育,教師是學校各種條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建立一支牢靠又鞏固的教師隊伍是教育成功的保障。就目前的情況看來,我國語文教師隊伍存在著整體素質不高,基本功欠扎實,教學教法偏陳舊,教研能力薄弱、參差不齊等現象,這樣一來嚴重制約了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21世紀的語文教師應該要具備怎樣的素質呢?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問題,是一個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眾所周知:“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良好的行為習慣、高尚的品德、精深的業務和精湛的技能都將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著素質教育的效果。一位出色的語文教師不僅需要有豐富的語文專業知識和廣博的課外知識,而且還要有高超的組織教育教學的能力。
一 具備良好的師德師貌
1.教師應具備高尚的人格品德
教師的高尚而且富有魅力的人格會產生身教重于言教的不同凡響的效果。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由此可見教師人格的力量的影響力。韓進之教授認為,一位優秀教師應具備以下幾點個性品質:(1)熱忱關懷;(2)胸懷開闊;(3)真誠坦率;(4)客觀公正;(5)作風民主;(6)自信自強;(7)耐心自制;(8)堅韌果斷;(9)熱愛教育事業。
2.教師對學生的愛是師德的靈魂
這種愛其實就是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是一種無私的奉獻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不僅影響教育的質量,也影響學生身心的發展、個性的形成,甚至影響學生的一生。但是熱愛學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愛更加困難,要達到師生之間建立深厚的感情,教師必須下一番苦功夫。臺灣教育家高震東先生說:“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因此,學會真誠、友善地熱愛學生也是教師一門重要的必修課。
二 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和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1.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最佳知識結構的主干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應該精通自己所教的學科,接受系統的語文教育,了解語文的歷史、發展以及現狀,掌握好這門語言的基礎知識及整個語言系統的具體理論,同時要具有這門語言聽、說、讀、寫的基本功。只有在語言專業上有較深的造詣及較好的語言文字功底,才能深入淺出、居高臨下、有的放矢地處理教材,用活教材。同時,還應該堅持不斷地學習、鞏固和提高專業知識。原來人們常說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本身需要有“一桶水”,這種觀念現已徹底改變。現在我們要求教師的知識就像“自來水”。
2.教師還要有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
素質教育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即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能得到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學生的全面發展取決于教師文化知識的廣泛性和深刻性。語文教材本身就涉及的內容廣,而且是十分的豐富,可謂是多姿多彩。作為語文教師應對自己所教的教材中的人文、歷史、地理以及風俗習慣等有較為全面的了解與掌握,密切關注世界上發生的重大或者重要事件,不斷擴充自己的知識面。
三 具備科學的先進的教學觀念
21世紀的語文教師應該樹立與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新的教學觀念。教學觀念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對教學活動的認識和理解。教學過程中教學觀念的轉變突出表現在師生地位的轉變,即變教師的主講地位為學生的主體地位。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變傳統的“傳道”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設計者、參與者。徹徹底底打破了傳統的“語文知識或者文法講授”對語文教學的統治地位。長期以來,陳舊的教育思想、狹隘的教學觀念嚴重地影響與制約著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教師一味地“滿堂灌”,學生被動地接受,課堂上絕大部分時間都被教師主導和控制了。學生完完全全成為知識的“接收器”,文法的“儲存器”,從根本上忽略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應該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語文教學改革,歸根到底是教學思想的改革。教師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步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做到教與學相結合。以學為重心,即讓學生愛學、樂學、會學、愿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也正是中國兩千多年前的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循循善誘”法。學生具備一定的條件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習者,然后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學習。老師的唯一目的就是作為學生的助手、向導者。“教是為了不教”“授人以漁,足食終身之魚”已經成為師者的最高教育境界。
四 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優化組合教學方法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語文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有目的地、規范地使用語言的交際能力。教師應用一種能與學生的心靈進行溝通的方式方法來傳授知識與本領,并教會學生實際應用這些知識來創造新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最終獲取新知識。教師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交際活動和生動有趣的課堂教學活動來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讓“靜態”的課本知識轉化為“動態”的語文交際教學,使課堂里學到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能夠自如地運用,克服單向傳授知識的弊端。
第一,教師要以教材為劇本,學生為演員,創造性地利用教材進行交際性教學。采用討論、游戲、表演等方法,把聽說訓練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內容,聽說讀寫相互促進,和諧發展。同時教師應該注重啟發誘導,循序漸進,難易適度,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愉快的交流情景,讓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心境,使合理的教學要求內化為學生實在的思維渴望。
第二,在培養交際能力的同時,又不能忽視對語言能力的培養。沒有語言能力作為基礎,交際能力的培養便會流于形式。教師要根據各課的不同情況巧妙設置交際訓練,讓學生在交際實踐中形成良好的語感和語言習慣。
五 具備教育科研能力
在飛速發展多變的社會,語文教師要把自己的教學工作搞好,就必須具備教育科研能力,具備創造的能力。科研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教育科研能力將逐漸成為衡量合格語文教師的標準之一。語文教師應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化。教師應該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和教法探討,培養較強的科研能力和總結教學經驗、撰寫論文的能力,使自己由教書匠走向有語文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教學專家。不斷有科研成果出現的教師往往是那些基礎知識扎實、思維活躍、有自己獨特見解、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教師。
六 必須堅持終身學習
在這個瞬間萬變的時代里,社會對人才的類型無時無刻不在提出新的要求和標準。知識社會的顯著特征就是知識像滾雪球一樣急劇增長并快速陳舊。面對“生有涯,而知無涯”的現實,教師必須不斷地學習方能勝任教師工作。教師在更新知識的同時,更要了解新的教學觀念、教學體系,掌握先進的教學理論和方法。這就要求語文教師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度,積極進取,終身學習。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們做教師的人,必須天天學習,天天進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學之樂而無教學之苦。”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