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通過教學來培養初中生的詩詞鑒賞能力,本文從拋磚引玉、以情激趣,授之與漁、學會賞析,由淺入深、厚積薄發,革故鼎新、靈活教法四個方面,并加以恰當的例子進行說明、分析和闡釋。
【關鍵詞】初中生 詩詞 鑒賞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2-0095-02
古詩詞欣賞在語文學科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無論是在教研或是與大家交流的過程中,大家都認為教授詩詞很難,培養學生詩詞鑒賞能力更是難上加難。其實,詩詞教學是一種通過對古典詩詞作品的鑒賞,采用其他輔助手段來體驗和感悟詩詞美的教育形式;把學生從原本對詩詞無意識的欣賞,引入對詩詞內涵的感覺和理解的境界,這正是詩詞教學的真正意義和價值。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學生詩詞欣賞能力談一些看法。
一 拋磚引玉,以情激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產生閱讀興趣,才能激發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愛上閱讀、樂于閱讀。教師應發揮榜樣的作用,用實際行動給力。
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陶行知先生如此認為。新課程要求老師擴大自己的閱讀量,了解更多非本專業及眾多邊緣學科的常識,這樣,老師在課堂上才能做到旁征博引、“左右逢源”,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不知不覺地進入豐富多彩的詩詞世界。因此,要想讓學生對閱讀詩詞感興趣,教師首先自己要有興趣。當學生發現自己的老師喜歡讀詩時,往往會被老師所感染。就拿我自己來說,我總是在不經意間把我讀完的詩集落在教室里。事實上,并非我丟三落四,而是拋磚引玉,有意為之。因為我深知榜樣的力量在于行動,行動比語言更能說服人、教育人、啟示人。
情感具有遷移的功能,它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語文教材中大多數詩詞充滿深厚的感情,更有不少抒情名篇,教師如果能飽含激情地進行課堂教學,那么,教材的情感、教師的情感就能激起學生的感情共鳴,從而讓學生在積極健康的情感驅動下進入詩詞的意境,激發學習詩詞的內在動力。
對于情感教育,教師要學會在詩詞中挖掘出美的基因,然后精心設計,將詩詞中人對自由、幸福、尊嚴、善良、正義、母愛、友誼、美好的憧憬表達出來,創建出濃郁的課堂氛圍,以情激趣。比如《水調歌頭》中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行路難》中有“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的執著精神。王昌齡《出塞》中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是對和平的渴望;陸游《示兒》抒發的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死而不已的報國熱情;孟效《游子吟》展現的是“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的慈母深恩。
“問世間,情為何物”。古人更是百般謳歌,層出不窮。有柳永“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纏綿悱惻;有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深情遠送;有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傷感惆悵;有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放慷慨;有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殷殷慰勉;還有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對友情的形象贊譽。每一首詩都有它的人文內涵,教師只要適時抓住時機,拋磚引玉,引導他們在反復吟詠中迸發出詩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愛上詩詞。
二 授之與漁,學會賞析
作為現代教師,教育學生成才,用“填鴨式”的方法并不可取,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規律,啟發探求真知的途徑,所以交給學生鑒賞詩詞的方法就顯得尤其重要。我國古詩詞源遠流長,但因古今語言表達差異、歷史變遷,容易造成學生理解詩詞困難重重。再加上詩詞創作的時代背景,詩派詩風的多樣化等,學生要賞析好詩詞實屬不易。為了幫助學生能更好地感知詩詞內容,在教學古詩詞前,我專門開設講座,給學生介紹一些欣賞古詩詞技巧,并要求學生學以致用,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古詩詞后,能感知理解詩詞內容。做到:一讀到古詩詞就能初步判斷詩詞屬于詩還是詞;讀到李白的詩就聯想到浪漫主義詩風,想象他那豪邁飄逸的風格;提到蘇軾就熟
知他是豪放派代表人物,詞風曠達豪放,相比之下的是婉約派李清照,詞風纏綿悱惻;談到陸游的詩愛國情懷就油然而生。
初中生認知、感悟能力具有一定局限性,所以教學生賞析詩詞時要把知識、技巧、實例三者結合在一起,不宜過深、過難,應循序漸進,舉一反三,學生才易于接受、掌握。初中生需要了解掌握的古詩詞知識有詩詞流派、常見題材類別、詩詞個人風格、常用語言術語、常見表現手法、詩詞主要特征及常見的思想感情等。詩詞流派包括:山水詩、田園詩、邊塞詩、詠物詩;詞有豪放派、婉約派;常見題材類別:愛情詩、諷刺詩、哲理詩、送別詩、邊塞詩、詠史詩、詠物詩、詠懷詩、懷古詩等。詩詞的個人風格:大而言之有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種。小而言之:陶淵明——樸素自然,李白——豪邁飄逸,杜甫——沉郁頓挫,白居易——通俗易懂,杜牧——清健俊爽,王維——詩中有畫,王昌齡——雄健高昂,李商隱——朦朧隱晦,蘇軾——曠達豪放,柳永——柔美婉麗,陸游——悲壯愛國。詩詞語言常用術語,如:準確、生動、形象、傳神、凝練、精辟、簡潔、明快、清新、雋永、新奇、優美、絢麗、工麗、含蓄、質樸、自然、奔放等。常見表現手法:托物言志、情景交融、寓理于事、聯想、想象、渲染、對比、襯托、虛實結合、動靜結合、正側面結合、直抒胸臆、卒章顯志、借古諷今、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巧用典故等。詩詞的主要特征:高度的概括性、生動的形象性、強烈的抒情性、鮮明的音樂性。常見的思想情感有:憂國傷時:如揭露統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離亂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對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擔憂。建功報國:如建功立業的渴望;保家衛國的決心;報國無門的悲傷;山河淪喪的痛苦;年華消逝,壯志難酬的悲嘆;揭露統治者窮兵黷武;理想不為人知的愁苦心情。思鄉懷人:羈旅愁思;思親念友;邊關思鄉;閨中懷人。詩詞原本是情感的精靈,是美神的化身。正如巴爾扎克所言:“欣賞藝術美,需要知識修養;領略自然美,同樣需要知識修養。修養越深,展現在你眼前的美的疆域就越廣闊,你獲得的美感也越豐富——這就是藝術活動”,這就是詩詞。學生通過掌握鑒賞古詩詞的方法,讀懂詩詞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 由淺入深,厚積薄發
教師不一定是天才,但教師必須有啟迪天才的力量。就是說,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應該像一根火柴,去點燃學生追求知識的智慧之火、探索未來的信念之燈。所以教師應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征和接受能力去確定教學內容以及教法和學法,做到由淺入深,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由有情節到無情節,由比較熟悉到比較生疏。教會學生善于應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資源,鼓勵他們大膽閱讀、積極閱讀,把詩詞欣賞由課堂遷移到課外;通過閱讀、積累、欣賞,加深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達到由淺入深,厚積薄發。例如初步教學時,適當地選擇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的詩詞,如駱賓王的《詠鵝》,賀知章《詠柳》,王之渙《登鸛雀樓》,孟浩然的《春曉》,王昌齡《采蓮曲》等。選用學生比較熟悉、易于理解、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的詩詞,把學生學習詩詞從死記硬背逐步過渡到理解式欣賞,再慢慢到評價式欣賞。
我國詩歌文化博大精深,要提高詩詞鑒賞能力僅靠課堂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通過課外閱讀訓練,不斷積累知識,不斷訓練形象思維、聚合思維、發散思維能力,充分把握詩詞的意象、意境,逐步做到厚積薄發。因為在中國古典詩詞的審美欣賞中,并不是所有表象信息和情感信息都建立在直接經驗上。它受傳統、歷史、文化、社會信息影響,這些信息蘊含著豐富的意象、意境。如詩詞的意象,見“春葉綠枝”而知春意濃濃,生機勃勃;見“秋果”而知豐收;見“松菊”而知高潔;見“松柏”而知友誼長青;長城、大漠、瀚??傆猩n涼的邊塞情調;南浦、長亭、蘭舟往往連接著離情別緒;夕陽、殘月、秋霜常常溝通著凄苦的意韻。如詩詞的意境,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眲撛O了千里明月夜,獨居孤旅人的自然意境,而那種長期客居異鄉,懷才不遇,志不得伸,寂寞冷清,思鄉情濃則是詩人創設的情感環境??梢姡姷囊饩呈亲髡咄ㄟ^情感體驗與文字描繪而創設的自然與情感環境。學生要把詩詞鑒賞得妙,非得動動腦子不可。
當然,為了提高詩詞鑒賞能力,利用課外閱讀增加學生的閱歷何嘗不是一種好方法。學生的閱讀內容可以從詩詞擴展到歷史、地理、人文、科學。比如從《唐詩三百首》到《宋詞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從《千字文》《西游記》《三國演義》等名著,從《百家講壇》到《走進科學》。為檢驗閱讀成果,可以把學生收集的資料、讀書筆記和語錄經典等,大家在一起交流分享,并做一些評價。
四 革故鼎新,靈活教法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一個好老師,要敢于創新,不斷變換教學策略。好奇好勝是初中學生的特點之一,新奇的刺激能引起他們的綜合探究活動。因此,初中學生愛學語文往往來自于新。如果一個老師的教學模式程式化,學生難免昏昏欲睡;反之,如果教學方法靈活,不拘一格,學生就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例如詩詞賞析課,我擯棄了從頭到尾的分析講解模式,經常變換切入的角度,有時從開頭切入蘇軾的《水調歌頭》,有時從結尾切入杜牧的《泊秦淮》、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有時從標題講起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有時從學生最喜歡的語段入手,有時從學生的疑點入手,教學往往都能取得不一樣的效果。
當然,教法的變化主要應該體現在單元教學的整體設計上。教學單元是由互相作用和依賴的幾篇課文結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單元教學應從單元整體出發。對處理詩文所使用的課時、教法以及整個單元的節奏做統籌安排,經過累積、整合、提升、遷移的基本途徑完成單元教學目標。我在安排單元教學方面,一般是這樣處理的:講讀詩詞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讀、析為輔,準確地傳授知識,自讀詩詞以學生讀練為主、教師點撥為輔,達到學生鞏固新知識、提高讀說能力的目的;課外詩詞課,以學生讀用為主、教師檢查為輔,使學生能正確地遷移新授知識與能力。通過不斷變換教法,課堂效率明顯改善。
總之,在培養初中生古詩詞鑒賞能力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情,從培養學生的能力出發,在“拋磚引玉、授之與漁、由淺入深、革故鼎新”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促使學生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精髓,也就是當前新課標提出詩詞教學的根本任務。
〔責任編輯:龐遠燕〕